一对焦机构,其包括一镜头、一镜头座、一影像感测元件、一第一透明楔形块及一第二透明楔形块,其中该镜头安装于该镜头座上,该影像感测元件位于该镜头座内且与该镜头相对正,该二透明楔形块位于该镜头与该影像感测元件之间,该二透明楔形块可彼此相对运动。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对焦机构通过位于镜头与影像感测元件之间的二透明楔形块之间的相互运动,改变该二透明楔形块叠加所形成的厚度,从而实现远近不同景物的对焦,由于该厚度是连续变化,因此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对焦机构具有较高的对焦精确度。(*该技术在2014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是关于一种对焦机构,尤其是关于一种应用于数码相机和其他成像设备的对焦机构。
技术介绍
随着数码技术的不断发展,数码相机已被人们广泛应用,特别是可变焦数码相机越来越受到广大消费者的青睐。可变焦数码相机通常包括一对焦机构,其可使镜头在近距离对焦位置与远距离对焦位置之间移动。中国台湾公告第458286号专利揭示一种对焦机构,其包括一镜头、一旋转或平抽式或其它类似切换机构及一成像面,该切换机构位于镜头与成像面之间,其上设有多个厚度不同的光学平板玻璃,调整该切换机构可使每一个光学平板玻璃皆可置于镜头与成像面之间。调整该切换机构使适当厚度的光学平板玻璃置于镜头与成像面之间,而达到在镜头不做前后移动对焦的情况下即可完成对焦的动作。但是,上述对焦机构,因各个光学平板玻璃的厚度不是连续变化,而影响对焦精确度。针对上述问题,提供一种具有较高对焦精确度的对焦机构实为必要。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具有较高对焦精确度的对焦机构。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一对焦机构,其包括一镜头、一镜头座、一影像感测元件、一第一透明楔形块及一第二透明楔形块,其中该镜头安装于该镜头座上,该影像感测元件位于该镜头座内且与该镜头相对正,该二透明楔形块位于该镜头与该影像感测元件之间,该二透明楔形块可彼此相对运动。相较现有的对焦机构,本技术对焦机构通过位于镜头与影像感测元件之间的二透明楔形块之间的相互运动,改变该二透明楔形块叠加所形成的厚度,从而实现远近不同景物的对焦,由于该厚度是连续变化,因此本技术对焦机构具有较高的对焦精确度。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对焦机构的剖视图;图2A、图2B及图2C是本技术对焦机构的二楔形块相对运动状态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请参阅图1,本技术对焦机构包括一镜头1,一镜头座2、一印刷电路板3、一影像感测元件4、一第一透明楔形块52、一第二透明楔形块54、支撑元件6、一连杆7、一齿轮8及一马达(图未示)。镜头1设于镜头座2的上部,影像感测元件4容置于镜头座2下部且与镜头1相对正。第一透明楔形块52及第二透明楔形块54设于镜头1与影像感测元件4之间。镜头1包括镜筒11、透镜组13及保护玻璃12。镜筒11外表面设有螺纹112。透镜组13容置于镜筒11内,保护玻璃12设于镜筒11顶端,用于保护透镜组13。镜头座2固设于印刷电路板3上。镜头座2上部内表面设有可与螺纹112相配合的螺纹22,通过螺纹112、22的配合,镜头1安装于镜头座2上部。镜头座2的侧壁上开设有一开21,开口21与连杆7形状相应。第一透明楔形块52包括二相邻光滑表面522、524,表面522、524形成一锐角α,第二透明楔形块54包括二相邻光滑表面546、548,表面546、548形成一锐角β,其中角α等于角β,且其在5度到30度之间。第一透明楔形块52固设于镜头座2内,表面522与影像感测元件4平行,而表面524与影像感测元件4相对。支撑元件6为弹性元件,设于印刷电路板3上,用于支撑第二透明楔形块54。第二透明楔形块54受支撑元件6弹性势能的支撑与第一透明楔形块52保持紧邻,其中,表面548与第一透明楔形块的表面524相接触,表面546与影像感测元件4及第一透明楔形块52的表面522平行,且与支撑元件6接触。连杆7一端与第二透明楔形块54相连,另一端通过开口21伸出镜头座2,伸出一端表面设有齿纹72,齿纹72可与齿轮8相配合。马达带动齿轮8转动,通过齿轮8与齿纹72的配合,拉动连杆7,进而带动第二透明楔形块54相对于第一透明楔形块52及支撑元件6滑动。影像感测元件4与电路板3连接,且置于影像感测元件封装42内,封装42容置于镜头座2内,顶部设有保护玻璃43,用于保护影像感测元件4。影像感测元件4可以是CCD(Charge CoupledDevice,电荷耦合器)影像感测器,也可以是CMOS(ComplementaryMetal-Oxide Semiconductor,互补金属氧化物半导体)影像感测器。请结合参阅图2A、图2B及图2C,对焦时,第二透明楔形块54相对于固定的第一透明楔形块52移动,在第二透明楔形块54移动过程中,影像区中(图中虚线部分界定区域)此二透明楔形块叠加形成的厚度发生改变,而使经过二透明楔形块的光线的光程发生改变,从而使远近不同的物体经此二透明楔形块的折射皆可聚焦于影像感测元件4上,实现对焦功能。在上述对焦过程中,第二透明楔形块54在做横向移动的同时,由于受到弹性支撑元件6的纵向压力,同样会有纵向的位移,但此纵向位移量较小,因此马达与连杆之间的传动仍可由齿轮的高度来完成。自动对焦时,通过控制,驱动马达带动齿轮8转动,进而带动第二透明楔形块54相对于第一透明楔形块52来回移动,同时侦测影像感测元件4上成像的MTF(Modulation Transfer Function,模量传递函数)值,找到最高MTF值的成像位置,即为最佳成像聚焦位置,此时,通过软件控制使马达停止工作,完成自动对焦。可以理解,支撑元件6可以是非弹性元件,对焦时,移动第二透明楔形块54,由于支撑元件6为非弹性元件,因此在移动时,第二透明楔形块54与第一透明楔形块52分离,即表面524与表面548不会保持相接触。但,入射光经第一透明楔形块52折射后再经第二透明楔形块54折射,同样可以聚焦于影像感测元件4上,实现对焦功能。权利要求1.一对焦机构,其包括一镜头、一镜头座及一影像感测元件,其中该镜头安装于该镜头座上,该影像感测元件位于该镜头座内且与该镜头相对正,其特征在于该对焦机构进一步包括一第一透明楔形块及一第二透明楔形块,该二透明楔形块位于该镜头与该影像感测元件之间,该二透明楔形块可彼此相对运动。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对焦机构,其特征在于该二透明楔形块分别包括二相邻的面,该二相邻面分别形成的角度相等。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对焦机构,其特征在于该角度在5度到30度之间。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对焦机构,其特征在于该对焦机构进一步包括一电路板及支撑元件,该镜头座设于该电路板上,该影像感测元件与该电路板相连,该支撑元件设于该电路板上该镜头座内,该第一透明楔形块固设于该镜头座内,其一面与该影像感测元件平行,另一面与该影像感测元件相对,该第二透明楔形块通过该支撑元件与该第一透明楔形块紧邻,其一面与该影像感测元件平行且与该支撑元件接触。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对焦机构,其特征在于该支撑元件为弹性元件。6.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对焦机构,其特征在于该对焦机构进一步包括一连杆,该连杆固设于该第二透明楔形块上,拉动该连杆带动该第二透明楔形块移动。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对焦机构,其特征在于该对焦机构进一步包括一齿轮及一马达,该连杆上设有可与该齿轮相配合的齿纹,该马达带动该齿轮转动,通过该齿轮与该齿纹的配合拉动该连杆,进而带动该第二透明楔形块移动。8.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对焦机构,其特征在于该镜头座侧壁上开设有一开口,该开口与该连杆的形状相应设置,该连杆通过该开口伸出该镜头座。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对焦机构,其特征在于该对焦机构进一步包括一影像感测元件封装,该影像感测元件置于该封装内,该封装置于该镜头座内。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对焦机构,其特征在于该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对焦机构,其包括一镜头、一镜头座及一影像感测元件,其中该镜头安装于该镜头座上,该影像感测元件位于该镜头座内且与该镜头相对正,其特征在于:该对焦机构进一步包括一第一透明楔形块及一第二透明楔形块,该二透明楔形块位于该镜头与该影像感测元件之间,该二透明楔形块可彼此相对运动。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仁淙,
申请(专利权)人:鸿富锦精密工业深圳有限公司,鸿海精密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94[中国|深圳]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