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用构造构件及车身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7392506 阅读:22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2-21 14:01
汽车用构造构件具有第1壁部、与第1壁部相对的第2壁部以及连接第1壁部和第2壁部的第3壁部。第1壁部和第2壁部中的至少一者具有形成有两个贯通孔的主壁部和以从主壁部立起的方式设置的至少两个辅助壁部。辅助壁部以从贯通孔的边缘沿主壁部的厚度方向立起的方式设置。两个辅助壁部之间在主壁部的长度方向上的距离为主壁部在两个辅助壁部之间的宽度的1.4倍以下。以下。以下。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汽车用构造构件及车身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汽车用构造构件及具备该汽车用构造构件的车身。

技术介绍

[0002]对汽车的车身要求即使在与其他汽车等碰撞的情况下也充分地确保车室内的安全性。因此,为了确保车室内的安全性,以往提出了各种汽车用构造构件(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0003]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的中柱具有中柱内部、中柱外部以及衬板构件。衬板构件接合于中柱外部的外表面。
[0004]在专利文献1中记载了这样的内容:通过以满足预定条件的方式将衬板构件接合于中柱外部,能够加强中柱外部,并且能够提高碰撞时的能量吸收效率。
[0005]现有技术文献
[0006]专利文献
[0007]专利文献1:国际公开第2017/030191号

技术实现思路

[0008]专利技术要解决的问题
[0009]另外,在汽车行业中,从提高燃烧消耗率的观点出发,要求汽车零部件的进一步轻量化。关于这一点,在像专利文献1中记载的那样设置衬板构件的情况下,产生中柱的重量增加这样的问题。
[0010]于是,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轻量且对于碰撞而言具有优异的强度的汽车用构造构件。
[0011]用于解决问题的方案
[0012]本专利技术的主旨在于下述的汽车用构造构件及车身。
[0013](1)一种汽车用构造构件,其具有板状的第1壁部、在所述第1壁部的厚度方向上与所述第1壁部相对的板状的第2壁部以及连接所述第1壁部和所述第2壁部的板状的第3壁部,其中,r/>[0014]所述第1壁部和所述第2壁部中的至少一者具有板状的主壁部和以从所述主壁部立起的方式设置的至少两个辅助壁部,所述主壁部的沿着所述主壁部与所述第3壁部的连接部的方向成为长度方向,并且在所述主壁部以沿着所述长度方向排列的方式形成有至少两个贯通孔,
[0015]所述两个辅助壁部中的一个辅助壁部以从所述两个贯通孔中的一个贯通孔的边缘沿着所述主壁部的厚度方向立起的方式设置,所述两个辅助壁部中的另一个辅助壁部以从所述两个贯通孔中的另一个贯通孔的边缘沿着所述厚度方向立起的方式设置,
[0016]所述两个辅助壁部之间在所述长度方向上的距离为所述主壁部在所述两个辅助壁部之间的宽度的1.4倍以下。
[0017](2)根据上述(1)所述的汽车用构造构件,其中,在从所述主壁部的厚度方向观察时,所述辅助壁部在所述贯通孔的所述长度方向上的一侧和另一侧与穿过所述贯通孔的中心且与所述长度方向平行的直线交叉。
[0018](3)根据上述(1)或(2)所述的汽车用构造构件,其中,所述两个辅助壁部之间的距离为所述主壁部在所述两个辅助壁部之间的宽度的0.2倍以上。
[0019](4)根据上述(1)~(3)中任一项所述的汽车用构造构件,其中,所述第1壁部和所述第2壁部分别具有所述主壁部和所述至少两个辅助壁部。
[0020](5)根据上述(4)所述的汽车用构造构件,其中,所述第1壁部的所述至少两个辅助壁部以向所述第2壁部侧立起的方式设置,所述第2壁部的所述至少两个辅助壁部以向所述第1壁部侧立起的方式设置。
[0021](6)根据上述(1)~(5)中任一项所述的汽车用构造构件,其中,所述辅助壁部的顶端与所述主壁部之间在所述主壁部的厚度方向上的距离为2.8mm以上。
[0022](7)根据上述(1)~(6)中任一项所述的汽车用构造构件,其中,所述至少两个辅助壁部分别具有筒形形状。
[0023](8)根据上述(1)~(7)中任一项所述的汽车用构造构件,其中,所述辅助壁部在所述主壁部的宽度方向上的长度为穿过所述贯通孔的中心且与所述长度方向正交的截面中的所述主壁部的宽度的0.2倍~1.0倍。
[0024](9)根据上述(1)~(6)中任一项所述的汽车用构造构件,其中,所述辅助壁部包含在所述贯通孔的周向上互相分离地设置的至少两个壁,
[0025]所述两个壁中的一个壁设于所述贯通孔的所述长度方向上的一侧,所述两个壁中的另一个壁设于所述贯通孔的所述长度方向上的另一侧,
[0026]所述两个壁在所述主壁部的宽度方向上的各自的长度为穿过所述贯通孔的中心且与所述长度方向正交的截面中的所述主壁部的宽度的0.2倍~1.0倍。
[0027](10)根据上述(1)~(9)中任一项所述的汽车用构造构件,其中,在车身中,所述第1壁部与所述第2壁部在前后方向上相对,并且所述长度方向相对于车宽方向和前后方向而言更接近上下方向。
[0028](11)根据上述(10)所述的汽车用构造构件,其中,该汽车用构造构件是中柱。
[0029](12)根据上述(11)所述的汽车用构造构件,其中,所述至少两个辅助壁部设在比上下方向上的中心靠下方的位置。
[0030](13)根据上述(1)~(9)中任一项所述的汽车用构造构件,其中,在车身中,所述第1壁部与所述第2壁部在上下方向上相对,并且所述长度方向相对于上下方向而言更接近车宽方向和前后方向。
[0031](14)根据上述(1)所述的汽车用构造构件,其中,该汽车用构造构件是下边梁、保险杠骨架(Bumper beam)、横梁或者扭矩箱。
[0032](15)一种车身,其中,该车身具备上述(1)~(14)中任一项所述的汽车用构造构件。
[0033]专利技术的效果
[0034]根据本专利技术,能获得轻量且对于碰撞而言具有优异的强度的汽车用构造构件。
附图说明
[0035]图1是表示分析模型的一例的立体图。
[0036]图2是表示分析模型的截面的图。
[0037]图3是表示比较对象的分析模型的图。
[0038]图4是表示分析结果的图。
[0039]图5是示意地表示使分析模型压曲的情况下的变形行为的图。
[0040]图6是表示分析结果的图。
[0041]图7是表示分析结果的图。
[0042]图8是表示分析结果的图。
[0043]图9是表示分析结果的图。
[0044]图10是表示分析结果的图。
[0045]图11是表示分析结果的图。
[0046]图12是表示分析结果的图。
[0047]图13是表示分析模型的另一个例子的立体图。
[0048]图14是表示比较对象的分析模型的图。
[0049]图15是表示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方式的汽车用构造构件的立体图。
[0050]图16是与图15的A-A线对应的部分的概略剖视图。
[0051]图17是从中柱的内侧观察到的前壁部中的形成有贯通孔的部分的图。
[0052]图18是用于说明中柱的变形例的图。
[0053]图19是用于说明中柱的另一个变形例的图。
[0054]图20是用于说明中柱的又一个变形例的图。
[0055]图21是用于说明中柱的再一个变形例的图。
[0056]图22是用于说明中柱的进而又一个变形例的图。
[0057]图2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1.一种汽车用构造构件,其具有板状的第1壁部、在所述第1壁部的厚度方向上与所述第1壁部相对的板状的第2壁部以及连接所述第1壁部和所述第2壁部的板状的第3壁部,其中,所述第1壁部和所述第2壁部中的至少一者具有板状的主壁部和以从所述主壁部立起的方式设置的至少两个辅助壁部,所述主壁部的沿着所述主壁部与所述第3壁部的连接部的方向成为长度方向,并且在所述主壁部以沿着所述长度方向排列的方式形成有至少两个贯通孔,所述两个辅助壁部中的一个辅助壁部以从所述两个贯通孔中的一个贯通孔的边缘沿着所述主壁部的厚度方向立起的方式设置,所述两个辅助壁部中的另一个辅助壁部以从所述两个贯通孔中的另一个贯通孔的边缘沿着所述主壁部的厚度方向立起的方式设置,所述两个辅助壁部之间在所述长度方向上的距离为所述主壁部在所述两个辅助壁部之间的宽度的1.4倍以下。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汽车用构造构件,其中,在从所述主壁部的厚度方向观察时,所述辅助壁部在所述贯通孔的所述长度方向上的一侧和另一侧与穿过所述贯通孔的中心且与所述长度方向平行的直线交叉。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汽车用构造构件,其中,所述两个辅助壁部之间的距离为所述主壁部在所述两个辅助壁部之间的宽度的0.2倍以上。4.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汽车用构造构件,其中,所述第1壁部和所述第2壁部分别具有所述主壁部和所述至少两个辅助壁部。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汽车用构造构件,其中,所述第1壁部的所述至少两个辅助壁部以向所述第2壁部侧立起的方式设置,所述第2壁部的所述至少两个辅助壁部以向所述第1壁部侧立起的方式设置。6.根据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汽车用构造构件,其中,所述辅助壁部的顶端与所述主壁部之间在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伊藤泰弘
申请(专利权)人:日本制铁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