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抑菌防辐射的涤纶布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7382438 阅读:14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2-19 14:2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抑菌防辐射的涤纶布,涉及布料设计技术领域,以解决现有的防辐射涤纶布接触皮肤会对皮肤造成损伤以及现有的防辐射涤纶布图层颗粒容易脱落失去屏蔽效果的问题。一种抑菌防辐射的涤纶布,包括底部防护机构、涤纶布主体、顶部防护机构、顶壳机构。涤纶布中间采用了全银纤维,具有良好的透气性外内还对人体有保养的作用,全银纤维的针织面料的值再70DB以上,这种面料较易氧化,但是氧化并不影响防辐射的效果和衣服的使用;上层采用竹纤维其特点耐磨性、不起毛球、高吸湿性快干性、高透气性、悬垂性俱佳,手感滑腻丰满、如丝柔软;防霉防蛀抗菌;干燥条防止涤纶布在储放的过程中出现潮湿导致涤纶布变色损坏的问题。的过程中出现潮湿导致涤纶布变色损坏的问题。的过程中出现潮湿导致涤纶布变色损坏的问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抑菌防辐射的涤纶布


[0001]本技术属于布料设计
,更具体地说,特别涉及一种抑菌防辐射的涤纶布。

技术介绍

[0002]涤纶面料是日常生活中用的非常多的一种化纤服装面料。其最大的优点是抗皱性和保形性很好,因此,适合做外套服装、各类箱包和帐篷等户外用品。
[0003]目前现有的涤纶布防护射基本都是涂有铜镍等涂层面料,指的是将铜镍离子涂在普通面料上,优点是屏蔽性能较好,屏蔽值在50-60DB左右,但缺点十分明显,铜镍离子不能直接接触皮肤,会对人体产生危害。并且因为要避免直接接触皮肤,需要做成三层,因而不透气,再者就是由于采用的是涂层工艺,颗粒容易脱落,洗涤后屏蔽效果会失效,从而达不到防辐射的效果。
[0004]于是,有鉴于此,针对现有的结构及缺失予以研究改良,提供一种抑菌防辐射的涤纶布,以期达到更具有更加实用价值性的目的。

技术实现思路

[0005]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提供一种抑菌防辐射的涤纶布,以解决现有的防辐射涤纶布接触皮肤会对皮肤造成损伤以及防辐射涤纶布图层颗粒容易脱落失去屏蔽效果的问题。
[0006]本技术抑菌防辐射的涤纶布的目的与功效,由以下具体技术手段所达成:
[0007]一种抑菌防辐射的涤纶布,包括底部防护机构、涤纶布主体、顶部防护机构、顶壳机构,所述底部防护机构位于底壳机构顶端内部;所述底壳机构包括有底包装壳、推手限位块、底壳凹槽、干燥条,底包装壳左右侧面中间为对称安装有推手限位块;所述涤纶布主体底部与底部防护机构顶部相贴合;所述顶部防护机构底部与涤纶布主体顶部相贴合;所述顶壳机构底部将底壳机构包裹。
[0008]进一步的,所述推手限位块半圆直径为一厘米,整体高度为两厘米,底包装壳顶端面开设底壳凹槽,底壳凹槽内底部四周设有干燥条,干燥条与底包装壳内部贴合,底包装壳高度为五厘米。
[0009]进一步的,所述底部防护机构包括有底部气垫、底部气泡膜,底部气垫顶端面与底部气泡膜底端面固定连接,底部气泡膜厚度为五毫米,所述底部防护机构安装状态下,底部气垫底端面放置在底壳凹槽底端面固定,底部气垫侧面与干燥条内圈相贴合。
[0010]进一步的,所述涤纶布主体包括有天丝纤维、全银纤维、竹纤维,天丝纤维顶部与全银纤维底部固定连接,全银纤维顶部与竹纤维底部固定连接,所述涤纶布主体安装状态下,天丝纤维底端面贴合底部气泡膜顶部。
[0011]进一步的,所述顶部防护机构包括有顶部气垫、顶部气泡膜,顶部气垫底端面与顶部气泡膜顶端面固定连接,顶部气泡膜厚度为五毫米,所述顶部防护机构安装状态下,顶部
气泡膜底部贴合竹纤维顶部。
[0012]进一步的,所述顶壳机构包括有顶包装壳、顶壳内槽、推手限位槽,顶包装壳底端面开设顶壳内槽,顶壳内槽高度为五厘米,顶包装壳两侧面对称开设推手限位槽,推手限位槽半圆直径为一厘米,整体高度为两厘米,所述顶壳机构安装状态下,底包装壳位于顶壳内槽内,推手限位块位于推手限位槽内。
[0013]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0014]涤纶布中间采用了全银纤维,具有良好的透气性外内还对人体有保养的作用,全银纤维的针织面料的值再70DB以上,这种面料较易氧化,但是氧化并不影响防辐射的效果和衣服的使用;上层采用竹纤维其特点耐磨性、不起毛球、高吸湿性快干性、高透气性、悬垂性俱佳,手感滑腻丰满、如丝柔软;防霉防蛀抗菌;下层采用天丝纤维其特点具有导湿性、抑菌性、环保性、防过敏、防止静电等特性;干燥条防止涤纶布在储放的过程中出现潮湿导致涤纶布变色损坏的问题。
[0015]本技术的其它优点、目标和特征将部分通过下面的说明体现,部分还将通过对本技术的研究和实践而为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所理解。
附图说明
[0016]图1是本技术的分解侧视结构示意图。
[0017]图2是本技术的半剖侧视结构示意图。
[0018]图3是本技术的底壳机构侧视结构示意图。
[0019]图4是本技术的底部防护机构侧视结构示意图。
[0020]图5是本技术的涤纶布主体侧视结构示意图。
[0021]图6是本技术的顶部防护机构底侧视结构示意图。
[0022]图7是本技术的顶壳机构底侧视结构示意图。
[0023]图中,部件名称与附图编号的对应关系为:
[0024]1、底壳机构;101、底包装壳;102、推手限位块;103、底壳凹槽;104、干燥条;2、底部防护机构;201、底部气垫;202、底部气泡膜;3、涤纶布主体;301、天丝纤维;302、全银纤维;303、竹纤维;4、顶部防护机构;401、顶部气垫;402、顶部气泡膜;5、顶壳机构;501、顶包装壳;502、顶壳内槽;503、推手限位槽。
具体实施方式
[0025]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的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描述。以下实施例用于说明本技术,但不能用来限制本技术的范围。
[0026]如附图1至附图7所示:
[0027]本技术提供一种抑菌防辐射的涤纶布,包括底部防护机构2、涤纶布主体3、顶部防护机构4、顶壳机构5,底部防护机构2位于底壳机构1顶端内部;底壳机构1包括有底包装壳101、推手限位块102、底壳凹槽103、干燥条104,底包装壳101左右侧面中间为对称安装有推手限位块102;涤纶布主体3底部与底部防护机构2顶部相贴合;顶部防护机构4底部与涤纶布主体3顶部相贴合;顶壳机构5底部将底壳机构1包裹。
[0028]其中,推手限位块102半圆直径为一厘米,整体高度为两厘米,底包装壳101顶端面
开设底壳凹槽103,底壳凹槽103内底部四周设有干燥条104,干燥条104与底包装壳101内部贴合,底包装壳101高度为五厘米。
[0029]其中,底部防护机构2包括有底部气垫201、底部气泡膜202,底部气垫201顶端面与底部气泡膜202底端面固定连接,底部气泡膜202厚度为五毫米,底部防护机构2安装状态下,底部气垫201底端面放置在底壳凹槽103底端面固定,底部气垫201侧面与干燥条104内圈相贴合。
[0030]其中,涤纶布主体3包括有天丝纤维301、全银纤维302、竹纤维303,天丝纤维301顶部与全银纤维302底部固定连接,全银纤维302顶部与竹纤维303底部固定连接,涤纶布主体3安装状态下,天丝纤维301底端面贴合底部气泡膜202顶部。
[0031]其中,顶部防护机构4包括有顶部气垫401、顶部气泡膜402,顶部气垫401底端面与顶部气泡膜402顶端面固定连接,顶部气泡膜402厚度为五毫米,顶部防护机构4安装状态下,顶部气泡膜402底部贴合竹纤维303顶部。
[0032]其中,顶壳机构5包括有顶包装壳501、顶壳内槽502、推手限位槽503,顶包装壳501底端面开设顶壳内槽502,顶壳内槽502高度为五厘米,顶包装壳501两侧面对称开设推手限位槽503,推手限位槽50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抑菌防辐射的涤纶布,其特征在于:包括底部防护机构(2)、涤纶布主体(3)、顶部防护机构(4)、顶壳机构(5),所述底部防护机构(2)位于底壳机构(1)顶端内部;所述底壳机构(1)包括有底包装壳(101)、推手限位块(102)、底壳凹槽(103)、干燥条(104),底包装壳(101)左右侧面中间为对称安装有推手限位块(102);所述涤纶布主体(3)底部与底部防护机构(2)顶部相贴合;所述顶部防护机构(4)底部与涤纶布主体(3)顶部相贴合;所述顶壳机构(5)底部将底壳机构(1)包裹。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抑菌防辐射的涤纶布,其特征在于:所述推手限位块(102)半圆直径为一厘米,整体高度为两厘米,底包装壳(101)顶端面开设底壳凹槽(103),底壳凹槽(103)内底部四周设有干燥条(104),干燥条(104)与底包装壳(101)内部贴合,底包装壳(101)高度为五厘米。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抑菌防辐射的涤纶布,其特征在于:所述底部防护机构(2)包括有底部气垫(201)、底部气泡膜(202),底部气垫(201)顶端面与底部气泡膜(202)底端面固定连接,底部气泡膜(202)厚度为五毫米,所述底部防护机构(2)安装状态下,底部气垫(201)底端面放置在底壳凹槽(103)底端面固定,底部气垫(201)侧面与干燥条...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黄建平顾佳良罗天婷
申请(专利权)人:嘉兴市荣明佳通纺织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