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治理河道流域中黑臭底泥的沉水多功能生态毯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7371863 阅读:21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2-19 13:5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用于治理河道流域中黑臭底泥的沉水多功能生态毯,具有提高水质,削减黑臭底泥等功能的水处理设备。组成方式是拼装式,生态功能毯主体可以为人工草坪、土工布等原材料,其生态功能毯上拼接仿生植物、生态基等比表面积较大、容易覆膜的净化材料即可,毯子下部铺张输送气体和生物制剂的管路。通过底泥修复毯达到对底泥中的有机质去除的作用,使底泥和水质得到净化。使底泥和水质得到净化。使底泥和水质得到净化。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用于治理河道流域中黑臭底泥的沉水多功能生态毯


[0001]本技术涉及一种生态修复毯的组合方式及使用方法,尤其涉及黑臭河道的底泥的修复及水质净化应用,属于底泥修复领域。

技术介绍

[0002]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我国城市及周边乡村水环境问题日益加剧。过量有机污染物、氮磷等排入水体,超出水体自净能力,水体生态系统失衡,水体生态环境持续恶化形成黑臭水体。黑臭水体不仅给群众带来了极差的感官体验,甚至危害人们的身心健康,其已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发展,影响城市形象和生态安全的重要环境问题。
[0003]2015年4月16日,我国颁布《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提出黑臭水体整治目标,要求到2020年,地级及以上城市黑臭水体均控制在10%以内,到2030年,城市建成区黑臭水体总体得到消除。由于黑臭水体成因复杂,影响因素繁多,整治工作涉及水利、环保、生态、园林、动植物、微生物等多个专业,是当前水污染防治工作中的难点。
[0004]底泥作为水生态系统的三大环境要素(水质、水生生物和底泥)之一,承担着接纳外援污染物和向水体中释放营养盐的双重功效,在水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底泥由大量的营养物质 (氮、磷、有机质等)组成,随着其不断地积累,不仅会对生存在其中的底栖生物产生重要影响,同时其所固有的营养物质也会随着水体运动进入上层水体,使水体中氮、磷等营养物质浓度增加,加剧水体的富营养化程度和藻类水华暴发的几率。同时,底泥中还含有重金属等有害物质,若进入修复后的水体中,可能造成进一步的污染。目前对城市河道底泥进行修复,主要是河道清淤、底泥覆盖和底泥原位微生物修复这几种方法。结合当前水环境现状以及我公司多年治理水环境经验,我司紧紧围绕“水十条”对黑臭水体的治理要求,当前国家以及各地出台的相关治理技术与技术规范、标准,参考有关专家的文献等,研发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底泥修复毯,该产品能够集吸附、曝气增氧、生态修复等功能于一体,填补了水环境市场上原位生态修复底泥的空白。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本技术提供一种介绍原位修复、治理底泥的沉水多功能生态毯。
[0006]本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河道中淤积的底泥上泛,产生水体扰动,带起河道底泥腐殖质和有机物的悬浮,严重影响了水质情况。
[0007]本技术具体是一种用于治理河道流域中黑臭底泥的“沉水多功能生态毯”,该毛毯组合形式可以由若干个单元拼接而成,可以组合成为适合治理河道尺寸的大小,组合形式多样,施工简便易行。
[0008]本技术的一种用于治理河道流域中黑臭底泥的沉水多功能生态毯,由若干个单元拼接而成,各个单元之间采用卡箍或卡扣固定连接,可以组合成为适合治理河道尺寸的大小;该生态毯包括生态毯主体及与之相连的曝气装置、和设置在生态毯主体上的生态
基,所述的曝气装置包括岸边的曝气风机、连接管路和位于生态毯主体内部的弯曲设置的曝气管路,生态毯主体由人工草坪或土工布制成,生态基为仿生植物材料。
[0009]进一步地,所述的生态毯主体下部还设置有弯曲铺张的生物制剂的缓释管路,缓释管路通过连接管连接岸边的加药泵。
[0010]进一步地,所述的生物制剂缓释管路与曝气管路为同一条管路,曝气管路伸向岸端的方向连接宝塔头,宝塔头前端采用UPVC材质的支管路,支管路中间采用弯头进行变向,支路连接主管路,主管路中部通过管路连接曝气风机和加药泵,每根主管路两端使用管塞封堵。
[0011]进一步地,所述的岸上放置曝气风机和加药泵连接主管路,加药与曝气进行交替运转;主管路至少连接2条支管路,主管路使用UPVC材质三通连接支管路,支管路上设置球阀控制流量大小与风量大小。
[0012]进一步地,所述的支管路中间使用的弯头可以选择90
°
弯头或45
°
弯头,可根据实地河道距岸边的距离对支管路长短进行改变,岸边斜坡呈接近垂直使用90
°
弯头,斜坡呈现斜度现象则使用45
°
弯头。
[0013]进一步地,所述的曝气管路弯曲铺设在生态毯主体下方,采用塑料软管,长度约为毯子长度2-3倍,曝气管路与生态毯主体的衔接利用机器缝制技术,用不易腐蚀、不释放有害杂质的线绳间隔5-10cm进行往复绑扎。
[0014]进一步地,所述的缓释管路弯曲铺设在生态毯主体下方,采用塑料软管,长度约为毯子长度2-3倍,缓释管路与生态毯主体的衔接利用机器缝制技术,用不易腐蚀、不释放有害杂质的线绳间隔5-10cm进行往复绑扎。
[0015]进一步地,所述的所述的生态基具有一定浮力,在河道中借助水的浮力可以直立漂浮在生态毯上方,生态基与生态毯主体连接采用缝制技术,生态基高度为水深1/3-2/3,宽度为5cm左右。
[0016]本技术的沉水多功能生态毯具体实施时的步骤包括:
[0017]1)沉水前,生态毯主体与曝气管道、缓释管道、支管和生态基处于组装完成状态,生态毯以块为单元卷好,借助船体在水中向前滑行的移动,人工在船尾缓慢卷开生态功能毯,卷开到毯部末端时,毛毯自带的卡扣人工连接到下一块沉水毯始端的卡扣,借助毛毯的自重与水的压力使毛毯依次沉入水底;
[0018]2)多功能生态毯根据河道的尺寸铺好后,把余留在岸边的支管接头连接上各自对应的主管路接口,主管路与岸上的曝气风机和加药泵连接,待水中生态基漂浮起来开始进入稳定状态;
[0019]3)开启时先试用泵机及缓释管路,再试用曝气风机和曝气管路,如有异常进行检修;
[0020]4)试用正常时,正式进入运营操作,加药泵在每天预定的时间按照设置好的剂量加药15-30分钟,之后曝气风机运行整天运行。
[0021]进一步具体的,本技术举例采用生态基提供生物生存场所,毯子下部弯曲铺张输送气体和生物制剂的TPU材质缓释管路,缓释管路前端 (前段指延伸向岸边的方向)连接宝塔头,宝塔头前端采用UPVC材质的支路管道,支路管道中间采用弯头进行变向,支路连接总管路,每根主管路两端使用管塞封堵。岸上放置曝气风机和加药泵连接主管路,加药与
曝气不同时进行,进行交替运转。主管路使用UPVC材质三通连接支管路,支管路上设置球阀控制流量大小与风量大小,每根支路后端连接弯头。
[0022]进一步具体的,主管路的长度可以在10-30米左右,支管根据实地河岸距河道距离决定,总体服务面积应在选用风机与加药泵的合理范围内。
[0023]本技术的有益效果为:与传统的治理河道淤泥的方法相比较,本技术具有更大优势:原位修复方法比传统底泥清淤相比大大减少了对水体扰动情况,有效阻止了底泥上泛问题,根本上减少腐殖质等有机物的积累对水体质量造成的危害。此生态功能毯的使用地方为铺盖在河道底泥上部,主要可以减少底泥腐殖质,防止底泥上泛,提升水质总体情况。
[0024]另外,本技术组合方式按照实际河道场地量身定制组合方式多种多样,具有科学合理性,生态治理法和物理曝气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用于治理河道流域中黑臭底泥的沉水多功能生态毯,其特征在于:该生态毯由若干个单元拼接而成,各个单元之间采用卡箍或卡扣固定连接,可以组合成为适合治理河道尺寸的大小;该生态毯包括生态毯主体(4)及与之相连的曝气装置、和设置在生态毯主体(4)上的生态基(3),所述的曝气装置包括岸边的曝气风机、连接管路和位于生态毯主体(4)内部的弯曲设置的曝气管路(5),生态毯主体(4)由人工草坪或土工布制成。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沉水多功能生态毯,其特征在于:生态毯主体(4)下部还设置有弯曲铺张的生物制剂的缓释管路,缓释管路通过连接管连接岸边的加药泵。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沉水多功能生态毯,其特征在于:生物制剂缓释管路与曝气管路(5)为同一条管路,曝气管路(5)伸向岸端的方向连接宝塔头(9),宝塔头(9)前端采用UPVC材质的支管路(2),支管路(2)中间采用弯头(7)进行变向,支路连接主管路(1),主管路(1)中部通过管路连接曝气风机和加药泵,每根主管路(1)两端使用管塞封堵。4.根据权利要求1中所述沉水多功能生态毯,其特征在于:岸上放置曝气风机和加药泵连接主管路(1),加药与曝气进行交替运转;主管路(1)至少连接2条支管路(2...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涛孟令寒孙丰营
申请(专利权)人:北京邦源环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