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梯曳引带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7369144 阅读:28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2-19 13:54
本申请涉及一种电梯曳引带,包括位于中心的承载体组、包覆所述承载体组设置的包覆体以及至少两组隔离层,两组隔离层沿电梯曳引带厚度方向布置于承载体组两侧;沿电梯曳引带厚度方向,处在承载体组同侧的包覆体分为两层,两层之间设置有所述隔离层,两层包覆体中靠近承载体组的一者具有较高的硬度,该方案相对于现有技术,隔离层能够将电梯曳引带表面应力进行分散,避免电梯曳引带表面的应力传递至电梯曳引带内层;电梯曳引带表层发生损伤状况时,隔离层还能够防止电梯曳引带表层的裂纹不会延伸至电梯曳引带内,以增加电梯曳引带的耐磨,提高电梯曳引带的寿命。提高电梯曳引带的寿命。提高电梯曳引带的寿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电梯曳引带


[0001]本申请涉及曳引带
,特别是涉及一种电梯曳引带。

技术介绍

[0002]随着电梯技术的进步,越来越多的电梯采用曳引带配合曳引轮进行动力传递,曳引带的形式有平钢带、多楔带等,一般都由曳引带截面中部的承载体以及包在承载体外部的包覆体构成。
[0003]由于包覆体与曳引轮之间一直接触,曳引带在运行中会存在磨损,特别是异物(例如沙子)进入到曳引带与曳引轮的间隙时,曳引带碾压异物会加剧曳引带的磨损。当曳引带的磨损达到一定量后,特别是磨损至承载体,会导致承载体和曳引轮直接接触,磨损加速,直到承载体断裂,引起安全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4]基于此,有必要针对上述技术问题,本申请提供的一种电梯曳引带。
[0005]一种电梯曳引带,包括位于中心的承载体组、包覆所述承载体组设置的包覆体以及至少两组隔离层,所述两组隔离层沿电梯曳引带厚度方向布置于所述承载体组两侧;
[0006]沿电梯曳引带厚度方向,处在所述承载体组同侧的包覆体分为两层,两层之间设置有所述隔离层,两层包覆体中靠近承载体组的一者具有较高的硬度。
[0007]以下还提供了若干可选方式,但并不作为对上述总体方案的额外限定,仅仅是进一步的增补或优选,在没有技术或逻辑矛盾的前提下,各可选方式可单独针对上述总体方案进行组合,还可以是多个可选方式之间进行组合。
[0008]可选的,所述两层包覆体中远离承载体组的一者为第一包覆层,靠近承载体组的一者为第二包覆层,所述第二包覆层将承载体组包覆在内;/>[0009]所述第二包覆层的硬度高于所述第一包覆层的硬度至少2SHA。
[0010]可选的,沿电梯曳引带厚度方向,所述第一包覆层的厚度为D1,所述第二包覆层连同所述隔离层的总厚度为D2,且满足D1:D2=2~6。
[0011]可选的,所述第二包覆层为透光层,所述第一包覆层为不透光层。
[0012]可选的,所述隔离层呈网状,所述隔离层的延伸方向与所述电梯曳引带的外表面呈平行设置。
[0013]可选的,所述隔离层具有多个网孔,所述第一包覆层或第二包覆层的部分结构填充各网孔。
[0014]可选的,所述隔离层的各网孔的孔域面积为0.15mm2~0.3mm2。
[0015]可选的,所述隔离层为纤维层。
[0016]可选的,沿电梯曳引带厚度方向,所述隔离层的厚度为0.04mm~0.1mm。
[0017]可选的,沿电梯曳引带宽度方向,所述承载体组包括多根依次排布的承载体,所述第二包覆层填充包覆于所述各承载体外周。
[0018]本申请扶梯的电梯曳引带,隔离层能够将电梯曳引带表面应力进行分散,避免电梯曳引带表面的应力传递至电梯曳引带内层。同时,电梯曳引带表层发生损伤状况时,隔离层还能够防止电梯曳引带表层的裂纹不会延伸至电梯曳引带内,以增加电梯曳引带的耐磨,提高电梯曳引带的寿命。
附图说明
[0019]图1为本申请提供的一实施例电梯曳引带的结构示意图;
[0020]图2为图1中隔离层的结构示意图。
[0021]图中附图标记说明如下:
[0022]100、电梯曳引带;10、包覆体;11、第一包覆层;12、第二包覆层;20、承载体组;21、承载体;30、隔离层;31、网孔。
具体实施方式
[0023]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0024]需要说明的是,当组件被称为与另一个组件“连接”时,它可以直接与另一个组件连接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组件。当一个组件被认为是“设置于”另一个组件,它可以是直接设置在另一个组件上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组件。
[0025]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申请的
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申请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的目的,不是在于限制本申请。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和/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
[0026]如图1所示,提供了一种电梯曳引带100,包括位于中心的承载体组20、包覆承载体组20设置的包覆体10、以及至少两组隔离层30,两组隔离层30沿电梯曳引带100厚度方向布置于承载体组20两侧;
[0027]沿电梯曳引带100厚度方向,处在承载体组20同侧的包覆体10分为两层,两层之间设置有隔离层30。
[0028]电梯曳引带100的一部分绕置在曳引轮(图未视)上时,两层包覆体10中远离承载体组20的一者与曳引轮相接触。隔离层30能够将电梯曳引带100表面应力进行分散,避免电梯曳引带100表面的应力传递至电梯曳引带100内层。同时,电梯曳引带100表层发生损伤(例如缺口或开裂)状况时,隔离层30还能够防止电梯曳引带100表层的损伤不会延伸至电梯曳引带100内,以增加电梯曳引带100的耐磨,提高电梯曳引带100的寿命。
[0029]两层包覆体10贴合的一面需要融合在一起,假定在两层包覆体10的硬度相同时,远离承载体组20的一层包覆体10在受到作用力发生损伤时,尽管该作用力被隔离层30分散,但仍有可能对靠近承载体组20的一层包覆体10造成损伤,从而影响承载体20。
[0030]远离承载体组20的一层包覆体10在受到作用力发生损伤时,该作用力被隔离层30分散后,由于两层包覆体10中靠近承载体组20的一者具有较高的硬度,不足以对靠近承载
体组20的一层包覆体10造成损伤,从而降低电梯曳引带100表面应力对电梯曳引带100内层的影响。
[0031]在电梯曳引带100的横截面上可见,较长的一边尺寸为电梯曳引带100的宽度,较短的一边尺寸为电梯曳引带100的厚度,使用状态下电梯曳引带100的一部分绕置在曳引轮上,其厚度也可理解为该部分在曳引轮径向上的尺寸。
[0032]本实施例中,两层包覆体10中远离承载体组20的一者为第一包覆层11,靠近承载体组20的一者为第二包覆层12,所述第二包覆层12将承载体组包覆在内。
[0033]本实施例中,第二包覆层12的硬度高于第一包覆层11的硬度至少2SHA。
[0034]优选地,第二包覆层11的硬度高于第一包覆层12的硬度5SHA。
[0035]为了使电梯曳引带100的结构更加合理,本实施例中,沿电梯曳引带100厚度方向,第一包覆层11的厚度为D1,第二包覆层12连同隔离层30的总厚度为D2,且满足D1:D2=2~6。
[0036]优选地,D1:D2=2。
[0037]为了能够便于观察承载体21,及时对电梯曳引带100进行判断是否报废,参考其中以实时方式,第二包覆层11为透光层,第一包覆层12为不透光层。由于各承载体组20均处在第二包覆层12中,从电梯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电梯曳引带,包括位于中心的承载体组、包覆所述承载体组设置的包覆体以及至少两组隔离层,所述两组隔离层沿电梯曳引带厚度方向布置于所述承载体组两侧;其特征在于,沿电梯曳引带厚度方向,处在所述承载体组同侧的包覆体分为两层,两层之间设置有所述隔离层,两层包覆体中靠近承载体组的一者具有较高的硬度。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梯曳引带,其特征在于,所述两层包覆体中远离承载体组的一者为第一包覆层,靠近承载体组的一者为第二包覆层,所述第二包覆层将承载体组包覆在内;所述第二包覆层的硬度高于所述第一包覆层的硬度至少2SHA。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梯曳引带,其特征在于,沿电梯曳引带厚度方向,所述第一包覆层的厚度为D1,所述第二包覆层连同所述隔离层的总厚度为D2,且满足D1:D2=2~6。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梯曳引带,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方永清
申请(专利权)人:杭州西奥电梯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