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膜支撑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7349734 阅读:13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2-10 13:1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膜支撑结构,属于膜结构的技术领域,其包括膜材、支承膜材并沿膜材的长度方向设置的若干桁架、支撑桁架的桅杆以及拉紧膜材的拉索,桁架宽度方向的两端开设有沿膜材长度方向贯穿桁架的滑行导轨,滑行导轨的弧度与桁架的弧度一致;膜材宽度方向的两端设置有沿膜材长度方向且与膜材可拆卸转动连接并与膜材之间留有距离的水平索,水平索依次穿过桁架的滑行导轨;膜材宽度方向的两侧分别设置有固定在地面上的锚固部,锚固部与水平索之间利用拉索可拆卸固定连接;桁架与桅杆可拆卸固定连接。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膜结构具有方便安装、拆卸快速的优点,能够避免在拆卸的过程中损伤膜结构,保证膜材和支撑构件的重复性利用。用。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膜支撑结构


[0001]本技术涉及膜结构的
,尤其是涉及一种膜支撑结构。

技术介绍

[0002]膜结构是由膜材和辅助构件组成的建筑物或构筑物,属于柔性结构,具有轻质、薄而柔软的特性,被认为是21世纪最具代表性的建筑形式之一。在2020年3月发布的我国首部膜结构工程验收标准《膜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程》中,将膜结构分为张拉膜结构(整体张拉式、骨架支承式和索系支承式)和充气膜结构(气承式、气枕式和气肋式)。其中张拉膜结构主要是指膜材在辅助构件的作用下在内部产生一定的预张应力,并形成应力控制下的特定空间形状。由于膜材的透光性使得膜的内部空间非常明亮,可广泛应用于体育场馆、展览馆、会议厅、机场候机厅、街景建筑等。在一些场合膜结构常常只作为临时性建筑,使用过后需要拆除,并保证拆除的膜结构能够重复利用。
[0003]现有授权公告号为CN206143919U的技术专利公开了一种张拉膜结构,包括立柱、张拉膜以及固定杆,固定杆一端与张拉膜的边缘连接,另一端与地面连接,所述立柱包括三个两两相互平行的长柱、分别与长柱和张拉膜连接的上顶,以及与长柱连接且将长柱固定在地面上的基座;两相邻的短柱之间卡接,且用连接件来连接加固,而两平行的长柱之间通过连接杆卡接后,在通过拉杆与两相邻短柱上的连接件卡接,使其更加稳固;若干短柱、连接件、连接杆和拉杆组合可以快速拼接,构成呈三棱柱状设置的三个长柱,再通过设置于立柱上的上顶和基座,连接张拉膜并将立柱固定在地面上,此张拉膜结构。
[0004]上述中的现有技术方案存在以下缺陷:该结构只适合于顶部为伞状的膜结构,即包括中部的立柱、四周的固定杆和张拉膜,而圆顶膜结构的由于需要搭设桁架,上述结构不适用。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膜支撑结构,本技术的膜结构具有方便安装、拆卸快速的优点,能够避免在拆卸的过程中损伤膜结构,保证膜材和支撑构件的重复性利用。
[0006]本技术的上述技术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
[0007]一种膜支撑结构,包括膜材、支承膜材并沿膜材的长度方向设置的若干桁架、支撑桁架的桅杆以及拉索,所述桁架宽度方向的两端开设有沿膜材长度方向贯穿桁架的滑行导轨,所述滑行导轨的弧度与桁架的弧度一致;所述膜材宽度方向的两端设置有沿膜材长度方向且与膜材可拆卸转动连接并与膜材之间留有距离的水平索,所述水平索依次穿过桁架的滑行导轨;所述膜材宽度方向的两侧分别设置有固定在地面上的锚固部,所述锚固部与水平索之间利用拉索可拆卸固定连接;所述桁架与桅杆可拆卸固定连接。
[0008]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进行膜结构的安装时,各部件之间均采用可拆卸连接的方式设置,便于膜结构各部件之间的组装和后期的拆卸,相互之间不会产生破坏,保证各
部件的完整性,使得本技术的重复利用性高,拆装快捷,结构稳定。
[0009]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水平索长度方向的两端设置有螺纹端;所述螺纹端伸出沿膜材长度相距最远的桁架的滑行导轨;所述水平索的螺纹端螺纹连接有限位螺母。
[0010]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避免在利用拉索拉动水平索的过程中水平索的两端从滑行导轨中脱出,提高了结构的稳定性。
[0011]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膜材的边缘设置有绳边,所述绳边与膜材之间利用第一夹板可拆卸连接。
[0012]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对膜材的边缘进行固定,便于将膜材与钢构件之间的连接。
[0013]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水平索沿长度方向间隔设置有将水平索夹紧的第二夹板,所述第一夹板远离膜材的一端与第二夹板之间铰接。
[0014]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使第一夹板和第二夹板之间能够相互转动,避免在拉动膜材的过程中桁架对膜材造成干扰,使膜材不平整。
[0015]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第二夹板远离第一夹板的一端固定设置有连接部,所述拉索靠近水平索的一端设置有第一耳板,所述连接部与第一耳板可拆卸连接。
[0016]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便于拉索与第二夹板的组装和拆卸,方便在安装的过程中先将第二夹板固定好后再连接拉索。
[0017]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锚固部包括固定在地面上的锚座,所述锚座上可拆卸转动连接有连接索;所述连接索与拉索之间设置有调节连接索和拉索之间距离的调节部。
[0018]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对拉索和连接索之间的距离进行调整,从而使拉索能够将膜材拉紧。
[0019]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调节部包括与拉索同轴的螺纹套筒,所述螺纹套筒靠近拉索的一端转动连接有限位件;所述限位件与拉索可拆卸连接;所述连接索远离锚座的一端设置有螺杆段,所述螺杆段与螺纹套筒匹配并螺纹连接。
[0020]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转动螺纹套筒即可实现连接索和拉索之间距离的调整,操作方便。
[0021]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桁架位于膜材宽度方向两端的下方设置有向下伸出的连接座;所述桅杆的顶端设置有与连接座匹配的顶座,所述连接座与顶座螺栓连接。
[0022]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实现桅杆和桁架之间的固定可拆卸连接。
[0023]综上所述,本技术的有益技术效果为:
[0024]1.通过开设滑行导轨并将各部件之间设置为可拆卸连接结构,便于膜结构的安装和拆卸,方便作业,减少了作业时间;
[0025]2.通过将第一夹板和第二夹板铰接,避免在拉动水平索的过程中桁架对膜材造成干扰而使膜材不平整;
[0026]3.通过在拉索和连接索之间设置调节部,便于调整拉索和连接索的距离,将膜材拉紧在桁架上。
附图说明
[0027]图1是本技术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0028]图2是图1中A部分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0029]图3是本技术的第一夹板和第二夹板连接处的结构示意图;
[0030]图4是本技术的拉索和锚固部的结构示意图;
[0031]图5是本技术的调节部的剖面结构式会议图;
[0032]图6是本技术的支撑索与桁架的连接结构示意图;
[0033]图7是本技术的索夹的结构示意图。
[0034]图中,1、膜材;11、绳边;12、第一夹板;2、桁架;21、连接座;22、滑行导轨;23、弧形管;24、加强管;25、连接管;3、桅杆;31、底座;32、顶座;4、水平索;41、第二夹板;411、连接部;42、螺纹端;43、限位螺母;5、拉索;51、第一耳板;52、第一法兰盘;6、锚固部;61、锚座;62、连接索;63、螺杆段;64、第二耳板;7、调节部;71、第二法兰盘;72、限位件;73、螺纹套筒;731、限位块。
具体实施方式
[0035]以下结合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0036]参照图1、图2,为本技术公开的一种膜支撑结构,包括膜材1。膜材1下方沿膜材1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有若干桁架2。本实施例中的桁架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膜支撑结构,包括膜材(1)、支承膜材(1)并沿膜材(1)的长度方向设置的若干桁架(2)、支撑桁架(2)的桅杆(3)以及拉索(5),其特征在于:所述桁架(2)宽度方向的两端开设有沿膜材(1)长度方向贯穿桁架(2)的滑行导轨(22),所述滑行导轨(22)的弧度与桁架(2)的弧度一致;所述膜材(1)宽度方向的两端设置有沿膜材(1)长度方向且与膜材(1)可拆卸转动连接并与膜材(1)之间留有距离的水平索(4),所述水平索(4)依次穿过桁架(2)的滑行导轨(22);所述膜材(1)宽度方向的两侧分别设置有固定在地面上的锚固部(6),所述锚固部(6)与水平索(4)之间利用拉索(5)可拆卸固定连接;所述桁架(2)与桅杆(3)可拆卸固定连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膜支撑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水平索(4)长度方向的两端设置有螺纹端(42);所述螺纹端(42)伸出沿膜材(1)长度相距最远的桁架(2)的滑行导轨(22);所述水平索(4)的螺纹端(42)螺纹连接有限位螺母(43)。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膜支撑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膜材(1)的边缘设置有绳边(11),所述绳边(11)与膜材(1)之间利用第一夹板(12)可拆卸连接。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膜支撑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水平索(4)沿长度方向间隔设置有将水平索(4)夹紧...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苏盼
申请(专利权)人:北京今盛杰膜结构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