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SCR脱硝系统的氨烟混合扰流发生器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27348982 阅读:20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2-10 13:1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用于SCR脱硝系统的氨烟混合扰流发生器,包括烟气主烟道,烟气主烟道内安装喷氨格栅和氨烟混合扰流发生器,其中,氨烟混合扰流发生器位于喷氨格栅后方,氨烟混合扰流发生器上设有多组混合叶片装置,每组混合叶片装置设有4个顺时针分布的叶片,叶片形状为方形或圆形,叶片的中部横向偏斜,偏斜角度为45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用于SCR脱硝系统的氨烟混合扰流发生器


[0001]本技术涉及电力设备
,具体而言,特别涉及一种用于SCR脱硝系统的氨烟混合扰流发生器。

技术介绍

[0002]国内外脱硝SCR烟气流场优化仅限于通过数值和物理模拟进行脱硝烟气优化来设计导流板,最终效果参差不齐。脱硝SCR受结构布局限值,脱硝SCR入口烟道为水平布置,无烟道上升段,入口较容易积灰,同时烟气流场存在分布不均现象,存在以下弊端:1)脱硝SCR烟气流场不均,造成脱硝喷氨不均,喷氨量增大,液氨消耗量增加。2)脱硝SCR出口氨逃逸升高,硫酸氢铵的生成量增加,容易造成空预器的腐蚀堵塞。3)加剧脱硝催化剂磨损,脱硝入口烟气流速高区域容易造成脱硝催化剂磨损,流速过低区域容易造成脱硝催化剂堵塞。

技术实现思路

[0003]为了弥补现有技术的不足,本技术提供了一种用于SCR脱硝系统的氨烟混合扰流发生器。
[0004]本技术是通过如下技术方案实现的:一种用于SCR脱硝系统的氨烟混合扰流发生器,包括烟气主烟道,烟气主烟道内安装喷氨格栅和氨烟混合扰流发生器,其中,氨烟混合扰流发生器位于喷氨格栅后方,氨烟混合扰流发生器上设有多组混合叶片装置,每组混合叶片装置设有4个顺时针分布的叶片,叶片形状为方形或圆形,叶片的中部两侧通过连接杆安装在叶片孔上,叶片的中部横向偏斜,偏斜角度为45
°
,叶片将叶片孔分成了烟气上游端和烟气下游端,混合叶片装置上的4个叶片依次横向旋转90
°

[0005]作为优选方案,叶片形状为方形叶片的边长为700mm。
[0006]作为优选方案,叶片形状为圆形叶片的叶片直径为700mm。
[0007]作为优选方案,氨烟混合扰流发生器的长为13700mm,宽为3350mm。
[0008]作为优选方案,氨烟混合扰流发生器位于喷氨格栅的后方距离为1.5m。
[0009]本技术由于采用了以上技术方案,与现有技术相比使其具有以下有益效果:一是氨烟混合装置对速度偏差的改善能力弱,与其叶片形状有密切关系,不合适的叶片形状选择会使烟气的速度场均匀性变差。二是氨烟混合装置对NH3/NO
X
的分布均匀性改善能力较强,可使第一层催化剂前的 NH3/NOX偏差值降低40%以上,其改善能力与叶片形状关系较小。三是加装氨烟混合装置会增加脱硝系统阻力,但其会改善其他区域的流场来降低本身阻力带来的影响,其中圆形叶片混合器所增加的阻力较方形叶片混合器小。综上所述,圆形叶片氨烟混合扰流器较方形叶片氨烟混合扰流器更适用于脱硝系统。
[0010]本技术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部分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技术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0011]本技术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0012]图1为本技术装配时的结构示意图;
[0013]图2为方形叶片氨烟混合扰流器的结构示意图;
[0014]图3为圆形叶片氨烟混合扰流器的结构示意图;
[0015]图4为圆形叶片的结构示意图;
[0016]图5为方形叶片的结构示意图;
[0017]图6为无氨烟混合扰流器的的速度云图;
[0018]图7为加装方形叶片氨烟混合扰流器的的速度云图;
[0019]图8为加装圆形叶片氨烟混合扰流器的的速度云图;
[0020]图9为无氨烟混合扰流器NH3/NO
X
分布云图;
[0021]图10为加装方形叶片氨烟混合扰流器NH3/NO
X
分布云图;
[0022]图11为加装圆形叶片氨烟混合扰流器NH3/NO
X
分布云图;
[0023]其中,图1至图3中附图标记与部件之间的对应关系为:
[0024]1氨烟混合扰流发生器,2叶片装置,3叶片,4叶片孔,4-1烟气上游端,4-2烟气下游端,5连接杆,6喷氨格栅,7烟气主烟道。
具体实施方式
[0025]为了能够更清楚地理解本技术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技术进行进一步的详细描述。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0026]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技术,但是,本技术还可以采用其他不同于在此描述的方式来实施,因此,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并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0027]下面结合图1至图5对本技术的实施例的用于SCR脱硝系统的氨烟混合扰流发生器进行具体说明。
[0028]实施例1
[0029]如图1、图2、图4所示,本技术提出了一种用于SCR脱硝系统的氨烟混合扰流发生器,包括烟气主烟道7,烟气主烟道7内安装喷氨格栅6和氨烟混合扰流发生器1,其中,氨烟混合扰流发生器1位于喷氨格栅6后方,氨烟混合扰流发生器1位于喷氨格栅6的后方距离为1.5m,氨烟混合扰流发生器1的长为13700mm,宽为3350mm,氨烟混合扰流发生器1上设有多组混合叶片装置2,每组混合叶片装置2设有4个顺时针分布的叶片3,叶片3形状为方形,叶片3形状为方形叶片的边长为700mm,叶片3的中部两侧通过连接杆5安装在叶片孔4上,叶片3的中部横向偏斜,偏斜角度为45
°
,叶片3将叶片孔4分成了烟气上游端4-1和烟气下游端4-2,混合叶片装置2上的4个叶片3依次横向旋转90
°

[0030]实施例2
[0031]如图1、图3、图5所示,本技术提出了一种用于SCR脱硝系统的氨烟混合扰流发生器,包括烟气主烟道7,烟气主烟道7内安装喷氨格栅6和氨烟混合扰流发生器1,其中,氨
烟混合扰流发生器1位于喷氨格栅6后方,氨烟混合扰流发生器1位于喷氨格栅6的后方距离为1.5m,氨烟混合扰流发生器1的长为13700mm,宽为3350mm,氨烟混合扰流发生器1上设有多组混合叶片装置2,每组混合叶片装置2设有4个顺时针分布的叶片3,叶片3形状为圆形,叶片3形状为圆形叶片的叶片直径为700mm,叶片3的中部两侧通过连接杆5安装在叶片孔4上,叶片3的中部横向偏斜,偏斜角度为45
°
,叶片3将叶片孔4分成了烟气上游端4-1和烟气下游端4-2,混合叶片装置2上的4个叶片3依次横向旋转90
°

[0032]通过上述两个实施例,分别对其速度场分析、氨氮比浓度偏差分析和阻力分析。速度场偏差和氨氮比浓度偏差的监测面设置在第一层催化剂上面300 mm处,与现场测试点的位置相同。在求解过程中,采用松弛迭代的变松弛系数法,采用一阶迎风差分,压力-速度的耦合方式为SIMPLIC算法。
[0033]不同情况下的速度场分析
[0034]图6至图8为3个工况下的第一层催化剂入口前的速度云图。由图6可见,无氨烟混合装置时,烟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用于SCR脱硝系统的氨烟混合扰流发生器,包括SCR脱硝系统的烟气主烟道(7),烟气主烟道(7)内安装喷氨格栅(6)和氨烟混合扰流发生器(1),其特征在于, 所述氨烟混合扰流发生器(1)位于喷氨格栅(6)后方,氨烟混合扰流发生器(1)上设有多组混合叶片装置(2),每组混合叶片装置(2)设有4个顺时针分布的叶片(3),叶片(3)形状为方形或圆形,叶片(3)的中部两侧通过连接杆(5)安装在叶片孔(4)上,叶片(3)的中部横向偏斜,偏斜角度为45
°
,叶片(3)将叶片孔(4)分成了烟气上游端(4-1)和烟气下游端(4-2),混合叶片装置(2)上的4个叶片(3)依次横向旋转90...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磊齐小攀刘建伟陈志才焦毅饶红建林青
申请(专利权)人:华电新乡发电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