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可折叠支架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7343009 阅读:12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2-10 12:5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可折叠支架,包括有底座、支撑杆和支撑座,底座能够稳定的放置于平面上,用于对支撑杆和支撑座进行支撑;支撑杆的一端与底座可旋转式连接,支撑杆的另一端与支撑座可旋转式连接,支撑座上设置有能够放置移动终端的支撑位。采用底座能够放置于平面上对支撑杆与支撑座进行稳定的支撑,支撑杆不仅能够用于将支撑座撑起来,而且能够利用支撑杆与底座、支撑座之间的连接方式,在使用时可以调整支撑座与支撑杆之间的角度,在需要收起时,可以将通过支撑杆将底座与支撑座进行折叠,方便收纳,采用支撑座上的支撑位放置移动终端,不需要夹取移动终端,防止对其产生压迫或损伤;同时,该支架结构简单,成本低,便于消费者使用。费者使用。费者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可折叠支架


[0001]本技术属于支架
,特别涉及一种用于支撑手机或平板等移动终端的可折叠支架。

技术介绍

[0002]随着智能产品的应用和推广,越来越多的移动终端深入到人们的工作生活中,如手机、平板电脑等,并成为人们必不可少的日常用品。由于这些移动终端的使用便利性,逐步成为现代人们的必需品,人们常常用来观看视频、小说等电子刊物和影片。因此在使用这些电子产品时,除了手持以外,在家庭或办公场所,还需要将移动终端固定或支撑起来,以便于人们观看视频、小说等内容,于是市场上开始出现能够支撑手机或平板的手机支架。
[0003]但是现有的手机支架不能伸缩折叠,不方便携带与使用,而且用于支撑手机或平板电脑的部件的角度不能调节,不方便使用。
[0004]在申请号为CN201620821147.1的专利申请中,公开了一种手机散热支架,包括底座夹、连接杆和手机夹;所述连接杆一端与底座夹固定连接,连接杆的另一端与手机夹活动连接;手机夹包括相互铰接的第一夹持部和第二夹持部;所述第一夹持部和第二夹持部上均设有至少一个穿孔,穿孔内固定设有风扇;所述第一夹持部内壁上设有支撑杆,支撑杆端部温度传感器,所述底座夹上设有电源组件和控制组件。
[0005]但是以上专利所实现的手机散热支架,结构复杂,而且不能够进行伸缩折叠,不方便携带与使用,而且采用底座夹,不能稳定的直接放在平面上进行支撑,需要夹取外部结构进行支撑固定,不方便使用,同时采用手机夹不方便操作,而且有可能会在夹取手机的时候对手机造成压迫或损伤。
专利技术内容
[0006]为解决上述问题,本技术的首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折叠支架,该支架采用底座能够放置于平面上对支撑杆与支撑座进行稳定的支撑,而且通过支撑杆与底座、支撑座之间的连接方式能够实现该支架的折叠或调节角度,方便携带与使用。
[0007]本技术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折叠支架,该支架结构简单,成本低,便于消费者使用。
[0008]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的技术方案如下:
[0009]一种可折叠支架,包括有底座、支撑杆和支撑座,所述底座能够稳定的放置于平面上,用于对支撑杆和支撑座进行支撑;所述支撑杆的一端与底座可旋转式连接,所述支撑杆的另一端与支撑座可旋转式连接,所述支撑座上设置有能够放置移动终端的支撑位。在本技术中,采用底座能够放置于平面上对支撑杆与支撑座进行稳定的支撑,支撑杆是连接底座和支撑座的桥梁,不仅能够用于将支撑座撑起来,而且能够利用支撑杆与底座、支撑座之间的连接方式,在使用时可以调整支撑座与支撑杆之间的角度,在需要收起时,可以将通过支撑杆将底座与支撑座进行折叠,方便收纳,采用支撑座上的支撑位放置移动终端,不
需要夹取移动终端,防止对其产生压迫或损伤;同时,该支架结构简单,成本低,便于消费者使用。
[0010]进一步地,所述支撑杆包括有2个以上的连接杆、2个以上的连接杆排列成一列且依次活动连接,位于上、下两端的连接杆分别与支撑座、底座可旋转式连接,2个以上的连接杆的体积依次减小,使相邻的两个连接杆之间,体积小的连接杆能够缩入或伸出体积大的连接杆内实现支撑杆的伸缩。在本技术中,通过2个以上的连接杆及其连接方式,能够实现支撑杆的伸缩,从而调节支撑座的高度,方便使用。
[0011]进一步地,所述支撑杆包括有3个连接杆,3个连接杆分别为第一连接杆、第二连接杆和第三连接杆,所述第二连接杆与第三连接杆均为中空结构,所述第一连接杆的一端与支撑座可旋转式连接,所述第一连接杆的另一端与第二连接杆的一端活动连接,所述第二连接杆的另一端与第三连接杆的一端活动连接,所述第三连接杆的另一端与底座可旋转式连接;所述第一连接杆的体积小于第二连接杆的体积,且所述第一连接杆能够缩入或伸出第二连接杆的中空结构内,所述第二连接杆的体积小于第三连接杆的体积,且所述第二连接杆能够缩入或伸出第三连接杆的中空结构内。在本技术中,3个连接杆的设置可以实现一定高度的调节,方便更多场合的运用,通过上述方式实现支撑杆的伸缩,方便调节支撑座的高度,使用更方便。
[0012]进一步地,所述支撑杆的上端与支撑座通过第一转动组件实现可旋转式连接,所述支撑杆的下端与底座通过第二转动组件实现可旋转式连接;所述第一转动组件包括有第一基座、第一阻尼转轴和第一转动件,所述第一基座固定于支撑座上,所述第一转动件固定于支撑杆的上端,所述第一基座朝向第一转动件的一面两侧设置有中空结构的第一限位环,第一基座位于两侧的第一限位环之间的中部设置有与第一转动件相适配的第一转动槽,所述第一转动槽与第一基座两侧的第一限位环连通,所述第一转动件的一端与支撑杆的上端固定连接,所述第一转动件的另一端位于第一转动槽内,所述第一阻尼转轴穿过第一转动槽内的第一转动件,且所述第一阻尼转轴的两端限制于第一基座两侧的第一限位环内,实现第一转动件与第一基座的可旋转式连接;
[0013]所述第二转动组件包括有第二基座、第二阻尼转轴和第二转动件,所述第二基座固定于底座上,所述第二转动件固定于支撑杆的下端,所述第二基座朝向第二转动件的一面两侧设置有中空结构的第二限位环,第二基座位于两侧的第二限位环之间的中部设置有与第二转动件相适配的第二转动槽,所述第二转动槽与第二基座两侧的第二限位环连通,所述第二转动件的一端与支撑杆的下端固定连接,所述第二转动件的另一端位于第二转动槽内,所述第二阻尼转轴穿过第二转动槽内的第二转动件,且所述第二阻尼转轴的两端限制于第二基座两侧的第二限位环内,实现第二转动件与第二基座的可旋转式连接。在本技术中,通过上述设置实现支撑杆与底座、支撑座之间的可旋转式连接,通过第一阻尼转轴与第二阻尼转轴的设置,能够产生阻尼力度,方便调节支撑座、底座与支撑杆之间的角度,方便折叠与使用。
[0014]进一步地,所述第一转动件与第一基座连接的一端为圆柱结构,所述第一转动槽的内壁为与第一转动件的外壁相适配的圆弧结构,所述第二转动件与第二基座连接的一端为圆柱结构,所述第二转动槽的内壁为与第二转动件的外壁相适配的圆弧结构。在本技术中,通过上述结构设置,能够使第一转动组件与第二转动组件的使用效果更好。
[0015]进一步地,所述底座为板状结构,所述第一基座垂直设置于支撑座的背面,所述第二基座垂直设置于底座的表面,所述第一基座的的厚度大于第二基座的厚度,使所述第二基座的第二转动槽的边缘处与底座之间的间距小于所述第一基座的第一转动槽的边缘处与支撑座之间的间距。在本技术中,通过上述结构的设置,使该支架折叠时,底座与支撑座折叠至与支撑杆平行时,能够使支撑座折叠于底座的背面,体积能够压缩的更小,方便收纳。
[0016]进一步地,所述支撑座包括有连接部和支撑部,所述连接部的上部与支撑杆的上端可旋转式连接,所述连接部的下部与支撑部固定连接,且所述支撑部为弯折向上的结构,形成放置移动终端的支撑位。在本技术中,通过上述结构的设置,能够使移动终端更加稳定的放置于支撑位上,移动终端的底部抵持于支撑部的上表面,移动终端的背面靠着连接部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可折叠支架,其特征在于包括有底座、支撑杆和支撑座,所述底座能够稳定的放置于平面上,用于对支撑杆和支撑座进行支撑;所述支撑杆的一端与底座可旋转式连接,所述支撑杆的另一端与支撑座可旋转式连接,所述支撑座上设置有能够放置移动终端的支撑位;所述支撑杆包括有2个以上的连接杆、2个以上的连接杆排列成一列且依次活动连接,位于上、下两端的连接杆分别与支撑座、底座可旋转式连接,2个以上的连接杆的体积依次减小,使相邻的两个连接杆之间,体积小的连接杆能够缩入或伸出体积大的连接杆内实现支撑杆的伸缩;所述支撑杆包括有3个连接杆,3个连接杆分别为第一连接杆、第二连接杆和第三连接杆,所述第二连接杆与第三连接杆均为中空结构,所述第一连接杆的一端与支撑座可旋转式连接,所述第一连接杆的另一端与第二连接杆的一端活动连接,所述第二连接杆的另一端与第三连接杆的一端活动连接,所述第三连接杆的另一端与底座可旋转式连接;所述第一连接杆的体积小于第二连接杆的体积,且所述第一连接杆能够缩入或伸出第二连接杆的中空结构内,所述第二连接杆的体积小于第三连接杆的体积,且所述第二连接杆能够缩入或伸出第三连接杆的中空结构内。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折叠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杆的上端与支撑座通过第一转动组件实现可旋转式连接,所述支撑杆的下端与底座通过第二转动组件实现可旋转式连接;所述第一转动组件包括有第一基座、第一阻尼转轴和第一转动件,所述第一基座固定于支撑座上,所述第一转动件固定于支撑杆的上端,所述第一基座朝向第一转动件的一面两侧设置有中空结构的第一限位环,第一基座位于两侧的第一限位环之间的中部设置有与第一转动件相适配的第一转动槽,所述第一转动槽与第一基座两侧的第一限位环连通,所述第一转动件的一端与支撑杆的上端固定连接,所述第一转动件的另一端位于第一转动槽内,所述第一阻尼转轴穿过第一转动槽内的第一转动件,且所述第一阻尼转轴的两端限制于第一基座两侧的第一限位环内,实现第一转动件与第一基座的可旋转式连接;所述第二转动组件包括有第二基座、第二阻尼转轴和第二转动件,所述第二基座固...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宋胜强
申请(专利权)人:深圳市沃趣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