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卧床病人足下垂矫正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7342754 阅读:14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2-10 12:5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足下垂矫正器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卧床病人足下垂矫正器,包括底板,所述底板上端面的固定设置有固定板和壳体,所述固定板为竖直设置,固定板和壳体配合底板形成脚部放置区,壳体上端面靠近固定板的区域设置有开口,所述固定板的上端套接有橡胶套的一端,所述橡胶套的上端插设有活动板,所述固定板的上端开设有竖直状的第一凹槽,本装置使用时,关闭电磁铁,铁杆在弹簧的作用下缩回第二凹槽,此时活动板相对于固定板可以移动,患者的脚部相对于小腿可以运动,使得脚踝能够适当的运动,便于脚部的血液流通,促进患者的康复,再次固定足部时,只需打开电磁铁,电磁铁吸引铁杆,完成活动板的固定,操作过程方便简单。操作过程方便简单。操作过程方便简单。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卧床病人足下垂矫正器


[0001]本技术涉及足下垂矫正器
,尤其涉及一种卧床病人足下垂矫正器。

技术介绍

[0002]足下垂患者是由于神经根长期严重受压,神经根表面压力超过50mmHg持续2分钟即可引起神经功能障碍,而在100mmHg以上即可导致脚周围神经损伤、脊髓运动神经损伤、肌营养不良和关节屈曲畸形,进而增加了僵硬度和关节周围的肌肉结构发生活化而发生了生物力学变化,足下垂也是昏迷、瘫痪、下肢功能障碍、长期卧床患者常见的并发症,临床上对足下垂患者的物理矫治,通常采用足托将患足固定,使之长期处于功能位,但是,市场上现有的足下垂矫正器,使用过程中不便于患者脚踝的活动,使得患者的脚踝长期处于同样的状态,不利于患者的康复。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技术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点,而提出的一种卧床病人足下垂矫正器。
[0004]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
[0005]一种卧床病人足下垂矫正器,包括底板,所述底板上端面的固定设置有固定板和壳体,所述固定板为竖直设置,固定板和壳体配合底板形成脚部放置区,壳体上端面靠近固定板的区域设置有开口,所述固定板的上端套接有橡胶套的一端,所述橡胶套的上端插设有活动板,所述固定板的上端开设有竖直状的第一凹槽,第一凹槽为圆柱形,所述第一凹槽内壁的底端固定安装有电磁铁,所述活动板的下端面开设有与竖直状的第二凹槽,所述第二凹槽与第一凹槽相对应,所述第二凹槽内壁的顶端固定连接有弹簧的一端,所述弹簧的另一端与铁杆匹配连接,铁杆为圆柱形,所述铁杆与电磁铁相适配,所述活动板上固定设置有绑带。
[0006]优选的,所述第一凹槽的上端为倒置的圆台型,第一凹槽上端的直径大于第一凹槽下端的直径。
[0007]优选的,所述第一凹槽下端的直径为铁杆直径的1.01倍-1.1倍。
[0008]优选的,所述铁杆的最下端为半球形。
[0009]优选的,所述绑带的端部固定设置有第一魔术贴,所述活动板远离壳体的一侧固定设置有与第一魔术贴相适配的第二魔术贴。
[0010]优选的,所述固定板和活动板之间的最小距离为5mm-15mm。
[0011]优选的,所述底板的上端面胶接有软垫。
[0012]优选的,所述壳体内壁的顶端胶接有软块,所述软块的下端面为圆弧形。
[0013]优选的,所述壳体的侧壁上开设有均匀分布的通孔。
[0014]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
[0015]1、本装置使用时,通过底板、壳体以及固定板相配合对患者的脚部进行固定,通过
活动板配合绑带对患者的小腿进行固定,且电磁铁吸引铁杆时,活动板相对于固定板不易移动,此时可以对患者的足部进行固定,对足下垂进行物理矫治。
[0016]2、本装置使用时,关闭电磁铁,铁杆在弹簧的作用下缩回第二凹槽,此时活动板相对于固定板可以移动,患者的脚部相对于小腿可以运动,使得脚踝能够适当的运动,便于脚部的血液流通,促进患者的康复,再次固定足部时,只需打开电磁铁,电磁铁吸引铁杆,完成活动板的固定,操作过程方便简单。
附图说明
[0017]图1为本技术提出的一种卧床病人足下垂矫正器的主视结构示意图;
[0018]图2为本技术提出的一种卧床病人足下垂矫正器的活动板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0019]图3为本技术提出的一种卧床病人足下垂矫正器的图2中A处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0020]图4为本技术提出的一种卧床病人足下垂矫正器的实施例中的主视结构示意图。
[0021]图中:1底板、2壳体、3固定板、4第一凹槽、5电磁铁、6活动板、7橡胶套、8绑带、9第一魔术贴、10第二魔术贴、11第二凹槽、12弹簧、13铁杆、14软垫、15软块、16通孔。
具体实施方式
[0022]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
[0023]参照图1-4,一种卧床病人足下垂矫正器,包括底板1,所述底板1上端面的固定设置有固定板3和壳体2,所述固定板3为竖直设置,固定板3和壳体2配合底板1形成脚部放置区,壳体2上端面靠近固定板3的区域设置有开口,所述固定板3的上端套接有橡胶套7的一端,所述橡胶套7的上端插设有活动板6,所述固定板3的上端开设有竖直状的第一凹槽4,第一凹槽4为圆柱形,所述第一凹槽4内壁的底端固定安装有电磁铁5,所述活动板6的下端面开设有与竖直状的第二凹槽11,所述第二凹槽11与第一凹槽4相对应,第一凹槽4的数量至少为两个所述第二凹槽11内壁的顶端固定连接有弹簧12的一端,所述弹簧12的另一端与铁杆13匹配连接,铁杆13为圆柱形,所述铁杆13与电磁铁5相适配,所述活动板6上固定设置有绑带8。
[0024]进一步的,第一凹槽4的上端为倒置的圆台型,第一凹槽4上端的直径大于第一凹槽4下端的直径,第一凹槽4的上端的直径较大,能够方便铁杆13的插入,特别是第一凹槽4和第二凹槽11不处于同一条直线上时,铁杆13在第一凹槽4的上端导向的作用下也能够插入第一凹槽4。
[0025]进一步的,第一凹槽4下端的直径为铁杆13直径的1.01倍-1.1倍。
[0026]进一步的,铁杆13的最下端为半球形,半球形的设计同样是为看方便插入第一凹槽4。
[0027]进一步的,绑带8的端部固定设置有第一魔术贴9,所述活动板6远离壳体2的一侧
固定设置有与第一魔术贴9相适配的第二魔术贴10,其中第一魔术贴9为子魔术贴,第二魔术贴10为母魔术贴。
[0028]进一步的,固定板3和活动板6之间的最小距离为5mm-15mm。
[0029]进一步的,底板1的上端面胶接有软垫14,软垫14能够提高脚部的舒适感。
[0030]进一步的,壳体2内壁的顶端胶接有软块15,所述软块15的下端面为圆弧形,软块15能够对脚面轻轻的压迫,使得脚部不易在脚部放置区中滑动。
[0031]进一步的,壳体2的侧壁上开设有均匀分布的通孔16,通孔16能够提高壳体2的透气性。
[0032]本实施例中,本装置使用时,通过底板1、壳体2以及固定板3相配合形成的脚部放置区对患者的脚部进行固定,通过活动板6配合绑带8对患者的小腿进行固定,打开电磁铁5,电磁铁5吸引铁杆13,如图4所示,活动板6相对于固定板3不易移动,此时可以对患者的足部进行固定,对足下垂进行物理矫治。
[0033]本装置使用时,关闭电磁铁5,铁杆13在弹簧12的作用下缩回第二凹槽11,此时活动板6相对于固定板3可以移动,患者的脚部相对于小腿可以运动,使得脚踝能够适当的运动,脚踝运动时,对于轻症患者可以自主进行,对于重症患者应当在家人或者医务人员的帮助下进行,脚踝运动后,便于脚部的血液流通,促进患者的康复,再次固定足部时,只需打开电磁铁5,电磁铁5吸引铁杆13,完成活动板6的固定,操作过程方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卧床病人足下垂矫正器,包括底板(1),其特征在于,所述底板(1)上端面的固定设置有固定板(3)和壳体(2),所述固定板(3)为竖直设置,固定板(3)和壳体(2)配合底板(1)形成脚部放置区,壳体(2)上端面靠近固定板(3)的区域设置有开口,所述固定板(3)的上端套接有橡胶套(7)的一端,所述橡胶套(7)的上端插设有活动板(6),所述固定板(3)的上端开设有竖直状的第一凹槽(4),第一凹槽(4)为圆柱形,所述第一凹槽(4)内壁的底端固定安装有电磁铁(5),所述活动板(6)的下端面开设有与竖直状的第二凹槽(11),所述第二凹槽(11)与第一凹槽(4)相对应,所述第二凹槽(11)内壁的顶端固定连接有弹簧(12)的一端,所述弹簧(12)的另一端与铁杆(13)匹配连接,铁杆(13)为圆柱形,所述铁杆(13)与电磁铁(5)相适配,所述活动板(6)上固定设置有绑带(8)。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卧床病人足下垂矫正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凹槽(4)的上端为倒置的圆台型,第一凹槽(4)上端的直径大于第一凹槽(4)下端的直径。3...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宋玮
申请(专利权)人:溧阳市人民医院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