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智能电池管理系统,包括正极连接线、功耗测试仪、负极连接线、充电箱、第一夹持板、充电槽、第二夹持板、电源线、通线孔、弹簧、负极接触片以及正极接触片,充电箱内部开设有充电槽,充电槽内部安装有第一夹持板,充电槽内部且与第一夹持板对称设置有第二夹持板,第一夹持板与充电槽内壁之间安装有弹簧,第二夹持板与充电槽内壁之间安装有弹簧,第一夹持板内侧安装有负极接触片,第二夹持板内侧安装有正极接触片,充电箱内部对称开设有两个通线孔,第一夹持板外侧连接有负极连接线,第二夹持板外侧连接有正极连接线,充电箱前侧放置有功耗测试仪,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结构合理,方便电池功耗检测管理,避免电池使用时动力不足。足。足。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智能电池管理系统
[0001]本技术属于电池应用
,涉及电池管理技术,具体为一种智能电池管理系统。
技术介绍
[0002]电池指盛有电解质溶液和金属电极以产生电流的杯、槽或其他容器或复合容器的部分空间,能将化学能转化成电能的装置。具有正极、负极之分。随着科技的进步,电池泛指能产生电能的小型装置。如太阳能电池。电池的性能参数主要有电动势、容量、比能量和电阻。利用电池作为能量来源,可以得到具有稳定电压,稳定电流,长时间稳定供电,受外界影响很小的电流,并且电池结构简单,携带方便,充放电操作简便易行,不受外界气候和温度的影响,性能稳定可靠,在现代社会生活中的各个方面发挥有很大作用。
[0003]近几年来,随着锂电池产业的蓬勃发展,使其具有较高的能量密度比,且价格也在逐步降低的特点,从而在物流车上得到了广泛使用,但也随之出现一些问题:1、锂电池使用过程中或多或少存在着功能损耗,但是使用人员却无从知晓,一些功能损耗严重的锂电池在投入使用时,大大影响了锂电池的性能;2、锂电池使用不当时,如过充电、高温等可能会导致安全事故的发生,过放电、低温等可能会导致电池的不可逆的失效;3、目前物流企业对物流车辆及其电池的使用,没有完全实现信息化的管理,从而造成了资源的浪费,为此,我们提出一种智能电池管理系统。
技术实现思路
[0004]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技术目的是提供一种智能电池管理系统,以解决上述
技术介绍
中提出的问题,本技术结构合理,方便电池功耗检测管理,避免电池使用时动力不足。
[0005]本技术的目的可以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一种智能电池管理系统,包括正极连接线、功耗测试仪、负极连接线、支撑块、充电箱、第一夹持板、充电槽、第二夹持板、电源线、通线孔、弹簧、负极接触片、正极接触片、显示屏以及控制面板,所述充电箱下侧固定安装有支撑块,所述充电箱内部开设有充电槽,所述充电槽内部安装有第一夹持板,所述充电槽内部且与第一夹持板对称设置有第二夹持板,所述第一夹持板与充电槽内壁之间安装有弹簧,所述第二夹持板与充电槽内壁之间安装有弹簧,所述第一夹持板内侧安装有负极接触片,所述第二夹持板内侧安装有正极接触片,所述充电箱内部对称开设有两个通线孔,所述第一夹持板外侧连接有负极连接线,所述第二夹持板外侧连接有正极连接线,所述负极连接线穿过通线孔,所述正极连接线穿过另一通线孔,所述充电箱前侧放置有功耗测试仪,所述充电箱一端通过负极连接线与功耗测试仪相连接,所述充电箱另一端通过正极连接线与功耗测试仪相连接,所述功耗测试仪前侧安装有显示屏,所述显示屏一侧安装有控制面板。
[0006]进一步地,所述通线孔与负极连接线呈间隙配合,所述通线孔与正极连接线呈间
隙配合,所述通线孔内壁粘贴有耐磨垫。
[0007]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夹持板和第二夹持板的前后间距均小于充电槽的前后间距。
[0008]进一步地,所述显示屏表面粘贴有高清钢化膜。
[0009]进一步地,所述弹簧设置有多组,且多组弹簧规格相同,所述第一夹持板通过弹簧与充电槽内壁相连接,所述第二夹持板通过弹簧与充电槽内壁相连接。
[0010]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
[0011]1、本技术的一种智能电池管理系统,通过支撑块、充电箱、第一夹持板、充电槽、第二夹持板、电源线、弹簧的配合使用,支撑块安装在充电箱下侧用于支撑充电箱,锂电池需要充电时,弹簧受力收缩,第一夹持板和第二夹持板分别向外侧移动,锂电池得以放置在充电箱的充电槽中,电源线与外界电源相连接,锂电池即可实现充电;
[0012]2、通过正极连接线、功耗测试仪、负极连接线、通线孔、弹簧、负极接触片、正极接触片、显示屏、控制面板的配合使用,负极连接线穿过通线孔与第一夹持板相连接,正极连接线穿过通线孔与第二夹持板相连接,充电箱一端通过负极连接线与功耗测试仪实现相连接,充电箱另一端通过正极连接线与功耗测试仪实现相连接,锂电池充电时分别与正极接触片和负极接触片接触连接,通过控制面板上的操控按钮控制功耗测试仪启动,功耗测试仪即可对锂电池的功耗进行检测,功耗监测数据通过显示屏进行显示,该设计能够实时了解锂电池的功能损坏情况,避免在锂电池功能损耗严重的情况下投入使用;
[0013]3、通线孔与负极连接线呈间隙配合,通线孔与正极连接线呈间隙配合,方便正极连接线和负极连接线灵活穿过通线孔,通线孔内壁粘贴有耐磨垫,避免负极连接线和正极连接线的磨损,第一夹持板和第二夹持板的前后间距均小于充电槽的前后间距,方便第一夹持板和第二夹持板在充电槽中灵活运动,显示屏表面粘贴有高清钢化膜,避免显示屏的损坏,弹簧设置有多组,且多组弹簧规格相同,第一夹持板通过弹簧与充电槽内壁相连接,第二夹持板通过弹簧与充电槽内壁相连接,方便第一夹持板和第二夹持板的灵活移动;
[0014]综上,本技术结构合理,方便电池功耗检测管理,避免电池使用时动力不足。
附图说明
[0015]为了便于本领域技术人员理解,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的说明。
[0016]图1是本技术一种智能电池管理系统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0017]图2是本技术一种智能电池管理系统中充电箱的俯视图;
[0018]图3是本技术一种智能电池管理系统中充电箱的立体图;
[0019]图中:1、正极连接线;2、功耗测试仪;3、负极连接线;4、支撑块;5、充电箱;6、第一夹持板;7、充电槽;8、第二夹持板;9、电源线;10、通线孔;11、弹簧;12、负极接触片;13、正极接触片;14、显示屏;15、控制面板。
具体实施方式
[0020]下面将结合实施例对本技术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0021]如图1-图3所示,一种智能电池管理系统,包括正极连接线1、功耗测试仪2、负极连接线3、支撑块4、充电箱5、第一夹持板6、充电槽7、第二夹持板8、电源线9、通线孔10、弹簧11、负极接触片12、正极接触片13、显示屏14以及控制面板15,充电箱5下侧固定安装有支撑块4,充电箱5内部开设有充电槽7,充电槽7内部安装有第一夹持板6,充电槽7内部且与第一夹持板6对称设置有第二夹持板8,第一夹持板6与充电槽7内壁之间安装有弹簧11,第二夹持板8与充电槽7内壁之间安装有弹簧11,第一夹持板6内侧安装有负极接触片12,第二夹持板8内侧安装有正极接触片13,充电箱5内部对称开设有两个通线孔10,第一夹持板6外侧连接有负极连接线3,第二夹持板8外侧连接有正极连接线1,负极连接线3穿过通线孔10,正极连接线1穿过另一通线孔10,充电箱5前侧放置有功耗测试仪2,充电箱5一端通过负极连接线3与功耗测试仪2相连接,充电箱5另一端通过正极连接线1与功耗测试仪2相连接,功耗测试仪2前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智能电池管理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正极连接线(1)、功耗测试仪(2)、负极连接线(3)、支撑块(4)、充电箱(5)、第一夹持板(6)、充电槽(7)、第二夹持板(8)、电源线(9)、通线孔(10)、弹簧(11)、负极接触片(12)、正极接触片(13)、显示屏(14)以及控制面板(15),所述充电箱(5)下侧固定安装有支撑块(4),所述充电箱(5)内部开设有充电槽(7),所述充电槽(7)内部安装有第一夹持板(6),所述充电槽(7)内部且与第一夹持板(6)对称设置有第二夹持板(8),所述第一夹持板(6)与充电槽(7)内壁之间安装有弹簧(11),所述第二夹持板(8)与充电槽(7)内壁之间安装有弹簧(11),所述第一夹持板(6)内侧安装有负极接触片(12),所述第二夹持板(8)内侧安装有正极接触片(13),所述充电箱(5)内部对称开设有两个通线孔(10),所述第一夹持板(6)外侧连接有负极连接线(3),所述第二夹持板(8)外侧连接有正极连接线(1),所述负极连接线(3)穿过通线孔(10),所述正极连接线(1)穿过另一通线孔(10),...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程良燕,
申请(专利权)人:程良燕,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