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内螺旋吸渣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7330685 阅读:18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2-10 12:2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属于机械设计领域,涉及一种内螺旋吸渣器,包括吸渣头,与该吸渣头连接的1个以上排渣管以及分别设置在吸渣头与排渣管内的2片以上内螺旋叶片;吸渣头与排渣管上还开设有与内螺旋叶片数量匹配的钻孔,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吸渣头的管体由同叶片配合的内螺旋槽组成,内螺旋叶片经过旋合与内螺旋槽配合,完成轴向推力的传递,通过塞焊方式与管体连成一体,管体另外一段是连接螺纹,可以同排渣管的管体完成渣土通道的形成,通过在排渣管远离吸渣头的一端上设置动力驱动装置,即可投入使用;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成本低,效率高,同传统的螺杆传送相比,不需螺杆中间转动,提高了流道效率,提高了流道空间的有效性。空间的有效性。空间的有效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内螺旋吸渣器


[0001]本技术属于机械设计领域,涉及一种内螺旋吸渣器。

技术介绍

[0002]现有矿用液压钻机进行瓦斯钻进抽采中产生大量的煤渣或碎岩,主要采用人工转运到皮带运输机上进行清除,在现有自动钻机中,也采用专用的螺杆输送运输机构对残渣进行运输;现有螺杆运输机构结构复杂,吸渣器采用螺旋轴结构,占用空间大,对巷道空间要求比较高,而螺杆运输机构自身的转运也存在劳动强度大的问题,因而在井下制约了除渣机构的运用。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有鉴于此,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内螺旋吸渣器,结构简单,适用于窄小的施工环境下使用。
[0004]为达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内螺旋吸渣器,包括吸渣头,与该吸渣头连接的1个以上排渣管以及分别设置在吸渣头与排渣管内的2片以上内螺旋叶片;
[0005]吸渣头与排渣管上还开设有与内螺旋叶片数量匹配的钻孔。
[0006]可选的,吸渣头与排渣管的管体内壁上设置有与内螺旋叶片配合的内螺旋槽。
[0007]可选的,单片内螺旋叶片的覆盖面积占吸渣头与排渣管的管体横断面积的60%以上。
[0008]可选的,单片内螺旋叶片的宽厚比h/t>2。
[0009]可选的,吸渣头与排渣管之间以及排渣管与排渣管之间均通过螺纹旋接;且其旋紧方向与内螺旋叶片的旋进方向相反。
[0010]可选的,相邻两片内螺旋叶片之间为连续不间断的一体成型结构。
[0011]可选的,吸渣头在背离排渣管的一端还开设有1个以上导料槽。
>[0012]一种内螺旋吸渣器的制作工艺,包括以下步骤:
[0013]S1、吸渣头与排渣管加工:将原材料经粗加工、热处理以及精加工的步骤加工成型,在加工成型后的管体上钻孔;
[0014]S2、内螺旋叶片加工:将板片经铣削、绕制以及车削的步骤加工成型;
[0015]S3、组装与塞焊:内螺旋叶片通过吸渣头与排渣管内的内螺旋槽,旋进吸渣头与排渣管内,当内螺旋叶片完全旋进管内且与钻孔有接触点位时开始塞焊;
[0016]S4、后处理:塞焊完成后分别经热处理、精车、精车螺纹以及涂装步骤后完成制作。
[0017]可选的,钻孔的直径尺寸小于单片内螺旋叶片的厚度尺寸。
[0018]可选的,相邻两个钻孔之间的间隔距离与相邻两片内螺旋叶片之间的间隔距离相同。
[0019]本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本技术一种内螺旋吸渣器,成本低,效率高,同
传统的螺杆传送相比,不需螺杆中间转动,提高了流道效率,提高流道空间的有效性。
[0020]本技术的其他优点、目标和特征在某种程度上将在随后的说明书中进行阐述,并且在某种程度上,基于对下文的考察研究对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将是显而易见的,或者可以从本技术的实践中得到教导。本技术的目标和其他优点可以通过下面的说明书来实现和获得。
附图说明
[0021]为了使本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技术作优选的详细描述,其中:
[0022]图1为本技术一种内螺旋吸渣器的吸渣头爆炸图;
[0023]图2为本技术一种内螺旋吸渣器制作工艺流程图。
[0024]附图标记:内螺旋叶片1、吸渣头2、内螺旋槽21、导料槽22、钻孔23、螺纹24。
具体实施方式
[0025]以下通过特定的具体实例说明本技术的实施方式,本领域技术人员可由本说明书所揭露的内容轻易地了解本技术的其他优点与功效。本技术还可以通过另外不同的具体实施方式加以实施或应用,本说明书中的各项细节也可以基于不同观点与应用,在没有背离本技术的精神下进行各种修饰或改变。需要说明的是,以下实施例中所提供的图示仅以示意方式说明本技术的基本构想,在不冲突的情况下,以下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0026]其中,附图仅用于示例性说明,表示的仅是示意图,而非实物图,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为了更好地说明本技术的实施例,附图某些部件会有省略、放大或缩小,并不代表实际产品的尺寸;对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附图中某些公知结构及其说明可能省略是可以理解的。
[0027]本技术实施例的附图中相同或相似的标号对应相同或相似的部件;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若有术语“上”、“下”、“左”、“右”、“前”、“后”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附图中描述位置关系的用语仅用于示例性说明,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的具体含义。
[0028]请参阅图1~图2,为一种内螺旋吸渣器,包括吸渣头2,与该吸渣头2连接的1个以上排渣管以及分别设置在吸渣头2与排渣管内的2片以上内螺旋叶片1;吸渣头2与排渣管上还开设有与内螺旋叶片1数量匹配的钻孔23,吸渣头2与排渣管的管体内壁上设置有与内螺旋叶片1配合的内螺旋槽21,单片内螺旋叶片1的覆盖面积占吸渣头2与排渣管的管体横断面积的60%以上,单片内螺旋叶片1的宽厚比h/t>2,吸渣头2与排渣管之间以及排渣管与排渣管之间均通过螺纹24旋接;且其旋紧方向与内螺旋叶片1的旋进方向相反,相邻两片内螺旋叶片1之间为连续不间断的一体成型结构,吸渣头2在背离排渣管的一端还开设有1个以上导料槽22。
[0029]一种内螺旋吸渣器的制作工艺,包括以下步骤:
[0030]S1、吸渣头2与排渣管加工:将原材料经粗加工、热处理以及精加工的步骤加工成型,在加工成型后的管体上钻孔23;
[0031]S2、内螺旋叶片1加工:将板片经铣削、绕制以及车削的步骤加工成型;
[0032]S3、组装与塞焊:内螺旋叶片1通过吸渣头2与排渣管内的内螺旋槽21,旋进吸渣头2与排渣管内,当内螺旋叶片1完全旋进管内且与钻孔23有接触点位时开始塞焊;
[0033]S4、后处理:塞焊完成后分别经热处理、精车、精车螺纹24以及涂装步骤后完成制作。
[0034]可选的,钻孔23的直径尺寸小于单片内螺旋叶片1的厚度尺寸。
[0035]可选的,相邻两个钻孔23之间的间隔距离与相邻两片内螺旋叶片1之间的间隔距离相同。
[0036]在本实施例中,本技术吸渣头2的管体由同叶片配合的内螺旋槽21组成,内螺旋叶片1经过旋合与内螺旋槽21配合,完成轴向推力的传递,通过塞焊方式与管体连成一体,管体另外一段是连接螺纹24,可以同排渣管的管体完成渣土通道的形成,通过在排渣管远离吸渣头2的一端上设置动力驱动装置,即可投入使用;本技术成本低,效率高,同传统的螺杆传送相比,不需螺杆中间转动,提高了流道效率,提高了流道空间的有效性。
[0037]最后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技术的技术方案而非限制,尽管参照较佳实施例对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内螺旋吸渣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吸渣头,与该吸渣头连接的1个以上排渣管以及分别设置在吸渣头与排渣管内的2片以上内螺旋叶片;所述吸渣头与排渣管上还开设有与内螺旋叶片数量匹配的钻孔。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内螺旋吸渣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吸渣头与排渣管的管体内壁上设置有与内螺旋叶片配合的内螺旋槽。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内螺旋吸渣器,其特征在于:单片内螺旋叶片的覆盖面积占吸渣头与排渣管的管体横断面积的60%以上。4.根据权利要求1...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清峰李学忠辛德忠陈航罗华万军史春宝李和祥蒲剑邱响林唐敏杜渔舟刘小华田乐意吕晋军雷万年马振纲杨燕鸽
申请(专利权)人:中煤科工集团重庆研究院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