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实验室用小型废油处理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7329624 阅读:20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2-10 12:1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具体涉及一种实验室用小型废油处理装置,属于废油处理技术领域,所要解决的问题是提供一种实验室用小型废油处理装置,采用的方案为:废油进料箱下部的出油口与光催化反应釜中上部的进油口通过供油管连通,光催化反应釜下部的出渣口与残渣排放池的进渣口通过排渣管连通,光催化反应釜上部的排气口与废气中和池的进气口通过气体管路连通,气体管路上连接有进气气体流量计,冲洗管的一端与光催化反应釜上部连通,供油管、气体管路、排渣管和冲洗管上均设置有阀门;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避免废油收集后长期放置对实验室的空气环境造成污染,且废油去向可控,避免造成社会危害。避免造成社会危害。避免造成社会危害。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实验室用小型废油处理装置


[0001]本技术属于废油处理
,具体涉及一种实验室用小型废油处理装置。

技术介绍

[0002]目前,对于研究电力用油的实验室,实验室废油的产生不仅污染实验室内的空气环境,同时会有少量废油通过实验室的下水管道进入污水系统,造成水资源环境以及土壤资源环境的污染。对于实验室废油现有的处理方法是:将试验后产生的废油进行收集,集中后由废油回收公司统一回收处理。对于这种处理方法,一方面,因为收集时间长,导致废油在实验室的存放时间较长,对实验室的空气环境造成污染;另一方面,由废油公司回收后,废油的用途不清楚,可能会造成其它形式的社会危害,存在安全隐患。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技术克服了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提供了一种实验室用小型废油处理装置,将实验室废油在实验室内部进行处理,避免废油收集后长期放置对实验室的空气环境造成污染,且废油去向可控,避免造成社会危害。
[0004]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实验室用小型废油处理装置,包括:底座、废油进料箱、光催化反应釜、残渣排放池、废气中和池、供油管、气体管路、进气气体流量计、排渣管和冲洗管,可移动的所述底座上方固定有所述废油进料箱、光催化反应釜、残渣排放池和废气中和池,所述废油进料箱用于盛放待处理的废油,所述光催化反应釜设置于所述废油进料箱的下部,所述废油进料箱下部的出油口与所述光催化反应釜中上部的进油口通过所述供油管连通,所述残渣排放池设置于所述光催化反应釜的下部,所述光催化反应釜下部的出渣口与所述残渣排放池的进渣口通过所述排渣管连通,所述废气中和池设置于所述光催化反应釜的一侧,所述光催化反应釜上部的排气口与所述废气中和池的进气口通过所述气体管路连通,所述气体管路上连接有所述进气气体流量计,所述冲洗管的一端与所述光催化反应釜上部连通,所述冲洗管的另一端与供水管连通,所述冲洗管用于将所述光催化反应釜内部的残渣冲洗至所述残渣排放池中,所述供油管、气体管路、排渣管和冲洗管上均设置有阀门。
[0005]所述光催化反应釜内设置有:布油管件、上发光元件、下发光元件、上半导体元件和下半导体元件,水平固定于所述光催化反应釜中上部的所述布油管件与所述供油管连通,所述布油管件上混匀设置有漏油的通孔,废油通过所述布油管件上的通孔由于重力向下流,所述布油管件的下方水平设置有所述上半导体元件和下半导体元件,所述上半导体元件和下半导体元件上下交错设置,上半导体元件和下半导体元件在光催化反应釜底部的投影可以覆盖所述光催化反应釜的底部,所述上半导体元件和下半导体元件与所述光催化反应釜内壁相固定,所述上半导体元件上方设置有所述上发光元件,所述上发光元件与所述光催化反应釜内壁固定,所述下半导体元件上方设置有所述下发光元件,所述下发光元件与所述光催化反应釜内壁固定。
[0006]光催化作用是通过固体半导体的光激发使化学反应速度加快,当光能大于半导体的“禁带”能时,在半导体的表面将生产电子一空穴对,半导体表面吸附的各种物质在其表面发生氧化还原反应。每降解一个碳原子生成一个二氧化碳,重复循环,直至将废油完全转化为二氧化碳。布油管件将废油分布在上半导体元件上,上半导体元件上的废油在上发光元件的作用下分解,下半导体元件上的废油在下发光元件的作用下分解,双层设计的半导体元件可以使得废油充分分解。
[0007]所述废气中和池包括:导气管、分气管和伴热件,所述废气中和池中盛放有气体中和液,由于电力用油经光催化分解后产生二氧化碳气体,可以采用氢氧化钠作为气体的中和液,所述气体管路与竖直固定于所述废气中和池中的所述导气管上端连通,所述导气管的下端浸入所述气体中和液内部,所述导气管的下端连通有多个水平设置的所述分气管,所述分气管上均设置有多个出气孔,所述废气中和池的外部还固定有所述伴热件,所述伴热件用于加热所述气体中和液,所述伴热件可以采用电伴热带。
[0008]所述废气中和池上部还设置有排气管,所述排气管上还连接有用于检测是否有气体排出的排气气体流量计,所述废气中和池的下部设置有排液口,所述排液口上设置有阀门。
[0009]所述伴热件的外部设置有保温层,所述气体中和液内部设置有温度传感器,所述温度传感器与所述导气管固定。
[0010]所述废油进料箱上设置有液位指示器,方便观察废油进料箱内部废油的量。
[0011]所述光催化反应釜上设置有观察窗,方便控制进油量的大小,通过调节阀门大小,调节进油速度。
[0012]所述残渣排放池的底部倾斜设置,所述残渣排放池与所述底座之间固定有倾斜垫台。所述残渣排放池的底部倾斜设置方便残渣的排放。
[0013]所述底座下部连接有四个万向轮,四个所述万向轮上均设置有自锁机构。
[0014]所述废油进料箱、光催化反应釜、残渣排放池和废气中和池上均设置有可开启的盖子。
[0015]所述底座上还连接有把手,方便所述实验室用小型废油处理装置的移动。
[0016]所述底座上还固定有显示屏和控制器,所述供油管、气体管路、排渣管和冲洗管上的阀门,以及进气气体流量计、伴热件、排气气体流量计、下发光元件、上发光元件、下半导体元件、上半导体元件和温度传感器均与所述控制器电气连接。
[0017]本技术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0018]一、本技术通过废油进料箱盛放废油,采用光催化反应釜对实验室废油进行降解,分解后的气体经过废气中和池中和处理,防止降解后产生的二氧化碳气体排入空气中,残渣经过冲洗管集中在残渣排放池中,残渣可进一步加工成肥料使用,将实验室废油在实验室内部进行处理,避免废油收集后长期放置对实验室的空气环境造成污染,且废油去向可控,避免造成社会危害;并且将本装置固定在可移动的底座上,放置、移动方便,适合实验室灵活使用。
[0019]二、本技术在光催化反应釜中设置有双层的半导体元件,布油管件将废油分布在上半导体元件上,上半导体元件上的废油在上发光元件的作用下分解,下半导体元件上的废油在下发光元件的作用下分解,可以使得废油充分降解。
[0020]三、本技术省时省力,又能减少实验室空气环境和水资源环境的污染,操作安全简单方便,应用前景广阔。
附图说明
[0021]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做进一步的说明。
[0022]图1为本技术实验室用小型废油处理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0023]图2为本技术反应釜内部结构示意图。
[0024]图3为本技术废气中和池内部结构示意图。
[0025]图中:1为底座,2为把手,3为供油管,4为液位指示器,5为废油进料箱,6为显示屏,7为光催化反应釜,8为观察窗,9为气体管路,10为进气气体流量计,11为排气管,12为排液口,13为冲洗管,14为残渣排放池,15为倾斜垫台,16为排渣管,17为上发光元件,18为布油管件,19为上半导体元件,20为下半导体元件,21为下发光元件,22为废气中和池,23为保温层,24为伴热件,25为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实验室用小型废油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底座(1)、废油进料箱(5)、光催化反应釜(7)、残渣排放池(14)、废气中和池(22)、供油管(3)、气体管路(9)、进气气体流量计(10)、排渣管(16)和冲洗管(13),可移动的所述底座(1)上方固定有所述废油进料箱(5)、光催化反应釜(7)、残渣排放池(14)和废气中和池(22),所述光催化反应釜(7)设置于所述废油进料箱(5)的下部,所述废油进料箱(5)下部的出油口与所述光催化反应釜(7)中上部的进油口通过所述供油管(3)连通,所述残渣排放池(14)设置于所述光催化反应釜(7)的下部,所述光催化反应釜(7)下部的出渣口与所述残渣排放池(14)的进渣口通过所述排渣管(16)连通,所述废气中和池(22)设置于所述光催化反应釜(7)的一侧,所述光催化反应釜(7)上部的排气口与所述废气中和池(22)的进气口通过所述气体管路(9)连通,所述气体管路(9)上连接有所述进气气体流量计(10),所述冲洗管(13)的一端与所述光催化反应釜(7)上部连通,所述冲洗管(13)的另一端与供水管连通,所述供油管(3)、气体管路(9)、排渣管(16)和冲洗管(13)上均设置有阀门。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实验室用小型废油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光催化反应釜(7)内设置有:布油管件(18)、上发光元件(17)、下发光元件(21)、上半导体元件(19)和下半导体元件(20),水平固定于所述光催化反应釜(7)中上部的所述布油管件(18)与所述供油管(3)连通,所述布油管件(18)的下方水平设置有所述上半导体元件(19)和下半导体元件(20),所述上半导体元件(19)和下半导体元件(20)上下交错设置,所述上半导体元件(19)和下半导体元件(20)与所述光催化反应釜(7)内壁固定,所述上半导体元件(19)上方设置有所述上发光元件(17),所述上发光元件(17)与所述光催化反应釜(7)内壁固定,所述下半导体元件(20)上方设置有所述下发光元件(21),所述下发光元...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文波张邯平张岩波冀国龙马啸飞郝树宏
申请(专利权)人:国网山西省电力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