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混合墙体顶部交接处防水处理节点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7325743 阅读:30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2-10 12:0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混合墙体顶部交接处防水处理节点,防水处理节点包括钢构墙彩板压顶、混凝土墙彩板压顶,钢结构墙体顶部固定设有Z型加强件,钢构墙彩板压顶位于钢结构墙体上方且支撑在Z型加强件顶部,混凝土墙彩板压顶位于混凝土墙体顶部,混凝土墙彩板压顶内端的上翻边与钢构墙彩板压顶内端的下翻边在Z型加强件的竖直边上搭接并固定;混凝土墙体外侧固定有调节加强板,混凝土墙彩板压顶的外端向下延伸后向内翻折并固定在调节加强板的自由端上;钢构墙彩板压顶的外端向下延伸后向内翻折并固定在钢结构墙体外侧。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优点:保证了节点部位结构牢靠,达到防水极佳的效果。效果。效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混合墙体顶部交接处防水处理节点


[0001]本技术涉及建筑结构
,具体涉及一种混合墙体顶部交接处防水处理节点。

技术介绍

[0002]钢结构建筑是一种常见的现代建筑体系,它以钢构件代替传统的钢筋砼或砖混承重体系,具有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减少污染等特点,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高效、环保的使用空间和居住环境。随着钢结构建筑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工业厂房和仓储兴起,特别是钢结构与混凝土混合墙体的建筑物尤为突出,而混合墙体在外墙防水方面需要更加实用、防水功能更加可靠、外形更加美观的设计、防水难度也是大幅度增加。通常在节点处处理不够谨慎,也未考虑混合墙体两种墙体材质的热胀冷缩系数不同的因素,雨水会因此渗漏到室内的现象屡见不鲜,严重影响了生产和办公。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技术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了一种混合墙体顶部交接处防水处理节点,以期保证节点部位结构牢靠,达到防水极佳且耐久性好的效果。
[0004]本技术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0005]一种混合墙体顶部交接处防水处理节点,所述混合墙体包括钢结构墙体和混凝土墙体,所述防水处理节点设置在钢结构墙体和混凝土墙体顶部交接处,设钢结构墙体和混凝土墙体相对的一侧为内侧、相远离的一侧的为外侧,
[0006]所述防水处理节点包括钢构墙彩板压顶、混凝土墙彩板压顶,所述钢结构墙体顶部固定设有Z型加强件,所述钢构墙彩板压顶位于钢结构墙体上方且支撑在Z型加强件顶部,所述混凝土墙彩板压顶位于混凝土墙体顶部,混凝土墙彩板压顶的内端设有向上延伸的上翻边,钢构墙彩板压顶的内端设有向下延伸的下翻边,上翻边与下翻边在Z型加强件的竖直边上搭接并固定,且上翻边包裹在下翻边之外;
[0007]所述混凝土墙体外侧固定有调节加强板,所述调节加强板底部向外倾斜延伸形成自由端,所述混凝土墙彩板压顶的外端向下延伸后向内翻折并固定在调节加强板的自由端上;
[0008]所述钢构墙彩板压顶的外端向下延伸后向内翻折并固定在钢结构墙体外侧。
[0009]进一步的,所述钢结构墙体顶部还设有Z形支撑件,用于对钢构墙彩板压顶中段进行支撑。
[0010]进一步的,通过铆钉依次穿过所述下翻边、上翻边后旋紧在Z型加强件的竖直边上,实现钢构墙彩板压顶内端、混凝土墙彩板压顶内端与Z型加强件的固定。
[0011]进一步的,所述调节加强板通过膨胀螺丝固定在混凝土墙体外侧。
[0012]进一步的,所述钢构墙彩板压顶的外端与钢结构墙体外侧之间通过铆钉实现固定连接。
[0013]本技术相比现有技术具有以下优点:
[0014]1、本技术提供的一种混合墙体顶部交接处防水处理节点,通过在混合墙体顶部交接处设置两块彩板压顶,两块彩板压顶内端之间在Z型加强件上搭接固定,两块彩板压顶外端分别固定在对应墙体的外侧,相对于一整块彩板压顶而言,采用两块彩板压顶形成的彩板压顶具有更好的伸缩性和延展性,即使是由于混凝土墙体和钢结构墙体两种墙体的材质热胀冷缩程度不同导致对该防水处理节点的拉伸,彩板压顶采用这种分体式的结构,也能为此种拉伸提供一定的变形空间,不易被拉裂,不会因为防水处理节点被拉裂而导致渗漏水,有效避免混合体墙由于拉伸导致的渗漏水,防水效果极佳。
[0015]2、本技术提供的一种混合墙体顶部交接处防水处理节点,其两块彩板压顶内端之间在Z型加强件的竖直边上搭接固定,有效避免了水平交接带来的渗漏水现象。
[0016]3、本技术提供的一种混合墙体顶部交接处防水处理节点,在混凝土墙体外侧设有调节加强板,一方面,有利于混凝土墙彩板压顶的固定,不会出现直接与混凝土墙体固定导致的脱钉现象;另一方面,调节加强板底部向外倾斜延伸形成自由端,混凝土墙彩板压顶的外端向下延伸后向内翻折固定在调节加强板的自由端上,可以将混凝土墙彩板压顶撑起,为混凝土墙彩板压顶的拉伸提供一定的变形空间,使得混凝土墙彩板压顶不易被拉裂,加强了混凝土墙彩板压顶的牢靠性。
[0017]4、本技术提供的一种混合墙体顶部交接处防水处理节点,其钢构墙彩板压顶的外端向下延伸后向内翻折并固定在钢结构墙体外侧,此种向内翻折后再与钢结构墙体固定的结构,可以将钢构墙彩板压顶撑起,为钢构墙彩板压顶的拉伸提供一定的变形空间,使得钢构墙彩板压顶不易被拉裂,加强了钢构墙彩板压顶的牢靠性。
[0018]5、本技术提供的一种混合墙体顶部交接处防水处理节点,其在钢结构墙体顶部设置的Z形支撑件,能对钢构墙彩板压顶中段进行有效支撑,可以增强钢构墙彩板压顶的强度,不会因为雨雪积压导致该处变形和积水。
附图说明
[0019]图1是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
[0020]图2是图1的A处放大图。
[0021]图中标号:1钢柱,2混凝土墙体,3自由端,4调节加强板,5膨胀螺丝,6混凝土墙彩板压顶,7Z形支撑件,8钢构墙彩板压顶,9铆钉,10墙面檩条,11墙面彩板,12Z型加强件,13下翻边,14上翻边。
具体实施方式
[0022]下面对本技术的实施例作详细说明,本实施例在以本技术技术方案为前提下进行实施,给出了详细的实施方式和具体的操作过程,但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不限于下述的实施例。
[0023]参见图1至图2,本实施例公开了一种混合墙体顶部交接处防水处理节点,混合墙体包括钢结构墙体和混凝土墙体2,防水处理节点设置在钢结构墙体和混凝土墙体2顶部交接处,设钢结构墙体和混凝土墙体2相对的一侧为内侧、相远离的一侧的为外侧。
[0024]防水处理节点包括钢构墙彩板压顶8、混凝土墙彩板压顶6,钢结构墙体顶部固定
设有Z型加强件12,钢构墙彩板压顶8位于钢结构墙体上方且支撑在Z型加强件12顶部,混凝土墙彩板压顶6位于混凝土墙体2顶部,混凝土墙彩板压顶6的内端设有向上延伸的上翻边14,钢构墙彩板压顶8的内端设有向下延伸的下翻边13,上翻边14与下翻边13在Z型加强件12的竖直边上搭接并固定,且上翻边14包裹在下翻边13之外,通过铆钉依次穿过下翻边13、上翻边14后旋紧在Z型加强件12的竖直边上,实现钢构墙彩板压顶8内端、混凝土墙彩板压顶6内端与Z型加强件12的固定。钢结构墙体顶部还设有Z形支撑件7,用于对钢构墙彩板压顶8中段进行支撑。
[0025]混凝土墙体2外侧通过膨胀螺丝5固定有调节加强板4,调节加强板4底部向外倾斜延伸形成自由端3,混凝土墙彩板压顶6的外端向下延伸后向内翻折并固定在调节加强板4的自由端3上。
[0026]钢结构墙体包括钢柱1,钢柱1的外翼缘板上安装有墙面檩条10,在墙檩外侧安装有墙面彩板11。钢构墙彩板压顶8的外端向下延伸后向内翻折并通过铆钉9固定在墙面彩板11外侧的波峰上。
[0027]具体实施中,在混凝土墙体2上钻出膨胀螺丝5预留孔洞,放入膨胀螺丝5安装调节加强板4,并拧紧膨胀螺丝5螺帽。然后在钢柱1的外翼缘板上安装墙面檩条10,在墙面檩托外侧安装墙面彩板11,墙面彩板11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混合墙体顶部交接处防水处理节点,所述混合墙体包括钢结构墙体和混凝土墙体,所述防水处理节点设置在钢结构墙体和混凝土墙体顶部交接处,设钢结构墙体和混凝土墙体相对的一侧为内侧、相远离的一侧的为外侧,其特征在于:所述防水处理节点包括钢构墙彩板压顶、混凝土墙彩板压顶,所述钢结构墙体顶部固定设有Z型加强件,所述钢构墙彩板压顶位于钢结构墙体上方且支撑在Z型加强件顶部,所述混凝土墙彩板压顶位于混凝土墙体顶部,混凝土墙彩板压顶的内端设有向上延伸的上翻边,钢构墙彩板压顶的内端设有向下延伸的下翻边,上翻边与下翻边在Z型加强件的竖直边上搭接并固定,且上翻边包裹在下翻边之外;所述混凝土墙体外侧固定有调节加强板,所述调节加强板底部向外倾斜延伸形成自由端,所述混凝土墙彩板压顶的外端向下延伸后向内翻折并固定在...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倪信芮秀明
申请(专利权)人:安徽富煌钢构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