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后副车架的连接结构及后副车架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7325242 阅读:12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2-10 12:0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一种后副车架的连接结构,所述后副车架包括前横梁及位于所述前横梁后方的纵梁,所述连接结构包括用以套接所述前横梁的第一套接部和由所述第一套接部朝后延伸形成用以套接所述纵梁的第二套接部。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还公开一种后副车架,包括如上所述的后副车架的连接结构。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的后副车架的连接结构及后副车架通过设置第一套接部和第二套接部将横梁以及纵梁连接起来,提高了前横梁和纵梁的匹配精度,从而提高后副车架整体质量。量。量。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后副车架的连接结构及后副车架


[0001]本技术涉及汽车
,特别是涉及一种后副车架的连接结构及后副车架。

技术介绍

[0002]在汽车领域中,后副车架是底盘中重要的承载件。作为汽车后部承载基体,承受和传递行驶过程中各种力和力矩,这就要求后副车架具有较高的整体质量。
[0003]以往传统的后副车架纵梁通过翻边或者切边与前横梁贴合匹配,这种方式,存在匹配精度不好控制;同时该位置不利于布置焊枪,导致焊接工艺性不好,导致焊接质量难以控制。传统方案的纵梁与前横梁是直接匹配焊接,导致副车架在该匹配位置会形成一个密闭的空间,在电泳涂装过程出现气泡和积液现象,设计漏液孔也很难解决该问题。
[0004]前面的叙述在于提供一般的背景信息,并不一定构成现有技术。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提高前横梁和纵梁的匹配精度的后副车架的连接结构及后副车架。
[0006]本技术提供一种后副车架的连接结构,所述后副车架包括前横梁及位于所述前横梁后方的纵梁,所述连接结构包括用以套接所述前横梁的第一套接部和由所述第一套接部朝后延伸形成用以套接所述纵梁的第二套接部。
[0007]进一步地,所述后副车架还包括分布于所述前横梁用以安装所述后副车架衬套的压装套管,所述连接结构还包括由所述第一套接部延伸形成用以套接所述压装套管的第三套接部。
[0008]进一步地,所述第三套接部朝左上方延伸形成,所述第三套接部首端连接所述第一套接部、第二套接部。
[0009]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套接部、所述第二套接部和所述第三套接部的末端均开口、内部相互贯通连接。
[0010]进一步地,所述连接结构采用内高压成型而成。
[0011]本技术还提供一种后副车架,包括前横梁、位于所述前横梁后方的纵梁、分布于所述前横梁用以安装所述后副车架衬套的压装套管及如上所述的后副车架的连接结构,所述前横梁插入所述第一套接部末端,所述纵梁插入所述第二套接部末端,所述压装套管插入所述第三套接部末端。
[0012]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套接部与所述前横梁、所述第二套接部与所述纵梁、所述第三套接部与所述压装套管分别通过焊接连接。
[0013]进一步地,所述纵梁有两个,对称分布于所述前横梁左右两端,所述前横梁与两个所述纵梁的连接处均设有所述连接结构。
[0014]本技术还提供一种后副车架的连接结构,所述后副车架包括前横梁、位于所
述前横梁后方的纵梁及分布于所述前横梁用以安装所述后副车架衬套的压装套管,所述纵梁通过所述连接结构与所述前横梁、所述压装套管固定连接,所述连接结构为三通管结构,所述三通管结构包括用以套接所述前横梁的第一套接部、由所述第一套接部朝后延伸形成用以套接纵梁的第二套接部及由所述第一套接部延伸形成用以套接所述压装套管的第三套接部,所述第一套接部、所述第二套接部和所述第三套接部内部相互贯通连接。
[0015]进一步地,所述三通管结构采用内高压成型而成。
[0016]本技术提供的后副车架的连接结构及后副车架通过设置第一套接部和第二套接部将横梁以及纵梁连接起来,提高了前横梁和纵梁的匹配精度,从而提高后副车架整体质量。
附图说明
[0017]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后副车架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0018]图2为图1所示后副车架的正视图。
[0019]图3为图1所示后副车架中左连接结构的示意图。
[0020]图4为图1所示后副车架中左连接结构与前横梁、左纵梁、左压装套管的局部连接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1]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描述。以下实施例用于说明本技术,但不用来限制本技术的范围。
[0022]如图1至图4所示,本实施例中,提供一种带有连接结构的后副车架,后副车架包括前横梁1、位于前横梁1后方的纵梁、分布于前横梁1用以安装后副车架衬套6的压装套管及后副车架的连接结构。本实施例中,后副车架还包括其他零部件(如图1所示,在此不一一列举)。纵梁通过连接结构与前横梁1、压装套管固定连接。
[0023]如图1、图2所示,本实施例中,纵梁有两个,对称分布于前横梁1左右两端,即这两个纵梁分别为左纵梁2和右纵梁3。压装套管有两个,对称分布于前横梁1左右两侧,即这两个压装套管分别为左压装套管4和右压装套管5。前横梁1与左纵梁2、前横梁1与右纵梁3的连接处均设有连接结构,即分别为左连接结构7和右连接结构8。本实施例中,左连接结构7连接前横梁1左端、左纵梁2及左压装套管4,右连接结构8连接前横梁1右端、右纵梁3及右压装套管5。
[0024]如图1、图2所示,本实施例中,由于左连接结构7和右连接结构8相互对称分布于前横梁1左右两侧,且左连接结构7和右连接结构8在后副车架中作用一样,则下面仅以左连接结构7为例进行说明。
[0025]左连接结构7为三通管结构。左连接结构7采用内高压成型而成,即三通管结构采用内高压成型而成。具体而言,可以通过液压成型工艺实现,工艺流程为下料,弯曲、预成型、内高压成形、后续加工。相对冲压焊接工艺,不仅使得产品实现了轻量化,并且产品质量也同样得到提升。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还可采用热压成型而成。
[0026]如图3所示,左连接结构7包括用以套接前横梁1的第一套接部71、由第一套接部71朝后延伸形成用以套接左纵梁2的第二套接部72和由第一套接部71延伸形成用以套接左压
装套管4的第三套接部73。第三套接部73首端连接第一套接部71、第二套接部72。
[0027]第一套接部71、第二套接部72和第三套接部73的末端均开口。第一套接部71、第二套接部72和第三套接部73内部相互贯通连接,以使前横梁1和左纵梁2形成贯通。第三套接部73朝左上方延伸形成,以配合左压装套管4连接。本实施例中,第一套接部71、第二套接部72和第三套接部73共同组成T字型样式。
[0028]如图4所示,装配时,首先将前横梁1左端插入第一套接部71末端,左纵梁2插入第二套接部72末端,左压装套管4插入第三套接部73末端。然后再将第一套接部71与前横梁1、第二套接部72与左纵梁2、第三套接部73与左压装套管4分别通过焊接连接。具体如图4所示,A处为第三套接部73与左压装套管4焊接搭接连接位置,B处为第二套接部72与左纵梁2焊接搭接连接位置,C处为第一套接部71与前横梁1左端焊接搭接连接位置。最后与后副车架的其他零部件通过焊接形式连接在一起形成完整的后副车架整体。
[0029]本实施例通过直接将前横梁1、左纵梁2和左压装套管4分别插入至左连接结构7的第一套接部71、第二套接部72和第三套接部73中进行套接固定,由于第一套接部71、第二套接部72和第三套接部73的位置已固定,则本实施例在每次插入后就可以确定前横梁1、左纵梁2和左压装套管4在同一个位置,而不会出现左纵梁2与前横梁1之间的贴合装配位置由于人为因素造成位置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后副车架的连接结构,所述后副车架包括前横梁及位于所述前横梁后方的纵梁,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结构包括用以套接所述前横梁的第一套接部和由所述第一套接部朝后延伸形成用以套接所述纵梁的第二套接部。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后副车架的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后副车架还包括分布于所述前横梁用以安装所述后副车架衬套的压装套管,所述连接结构还包括由所述第一套接部延伸形成用以套接所述压装套管的第三套接部。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后副车架的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套接部朝左上方延伸形成,所述第三套接部首端连接所述第一套接部、第二套接部。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后副车架的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套接部、所述第二套接部和所述第三套接部的末端均开口、内部相互贯通连接。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后副车架的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结构采用内高压成型而成。6.一种后副车架,其特征在于,包括前横梁、位于所述前横梁后方的纵梁、分布于所述前横梁用以安装所述后副车架衬套的压装套管及如权利要求2至5任一所述的后副车架的连接结构,所述前横梁插入...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袁德文戴英彪刘紫平
申请(专利权)人:广州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