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二氧化碳跨临界循环的转子式膨胀节能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7316518 阅读:25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2-10 09:49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二氧化碳跨临界循环技术领域的一种用于二氧化碳跨临界循环的转子式膨胀节能器,包括膨胀节能器本体、膨胀气缸进气管与电磁阀,所述膨胀气缸进气管固定安装在膨胀节能器本体的左侧外壁上,所述膨胀气缸进气管包括与膨胀节能器本体左侧外壁固定连接的外管,所述外管内腔设置有内管,所述内管右端与膨胀节能器本体左侧外壁连通,所述内管外壁与外管内壁之间均匀设置有支撑装置,装置中通过伸缩弹簧伸缩,使移动杆与移动板移动,起到一个缓冲效果,使进入内管中的超临界高压二氧化碳流体对内管内壁造成的压力减小,对内管进行保护,降低内管因高压气体挤压而发生形变的几率,增加膨胀气缸进气管的使用寿命。增加膨胀气缸进气管的使用寿命。增加膨胀气缸进气管的使用寿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用于二氧化碳跨临界循环的转子式膨胀节能器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二氧化碳跨临界循环
,具体为一种用于二氧化碳跨临界循环的转子式膨胀节能器。

技术介绍

[0002]传统的制冷行业普遍使用制冷剂是氯氟烃与氢氯氟烃物质,容易对臭氧层造成破坏,为增加制冷空调行业的环保性能,通过跨临界循环,以二氧化碳为制冷剂代替传统的制冷方式,要在工业技术中实现二氧化碳跨临界制冷循环,目前还有一定难度,为了改进二氧化碳跨临界循环的性能,减少过程中的不可逆损失,在二氧化碳跨临界制冷循环中,一般会使用到转子式膨胀节能器代替节流阀,来减少能量流失,转子式膨胀节能器在使用时,超临界高压二氧化碳流体从进气管道进入转子式膨胀节能器的高压腔中,然而超临界高压二氧化碳流体会带有较大的压强,会对进气管内壁造成挤压,长期使用,转子式膨胀节能器的进气管可能发生形变,造成进气管发生损坏,因进气管一般是焊接在转子式膨胀节能器上的,导致损坏后的进气管难以更换,影响转子式膨胀节能器的使用寿命,为此,我们提出一种用于二氧化碳跨临界循环的转子式膨胀节能器。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用于二氧化碳跨临界循环的转子式膨胀节能器,以解决上述
技术介绍
中提出的问题。
[0004]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用于二氧化碳跨临界循环的转子式膨胀节能器,包括膨胀节能器本体、膨胀气缸进气管与电磁阀,所述膨胀气缸进气管固定安装在膨胀节能器本体的左侧外壁上,所述电磁阀设置在膨胀气缸进气管的外壁上,所述膨胀气缸进气管包括与膨胀节能器本体左侧外壁固定连接的外管,所述外管内腔设置有内管,所述内管右端与膨胀节能器本体左侧外壁连通,所述内管外壁与外管内壁之间均匀设置有支撑装置,所述支撑装置包括与外管内壁固定连接的安装套,所述安装套远离外管的一侧外壁与内管外壁固定连接。
[0005]优选的,所述安装套靠近内管的一侧内腔滑动插接有移动杆,所述移动杆与安装套内腔之间固定安装有伸缩弹簧,所述内管内壁均匀设置有四组移动板,所述移动杆远离伸缩弹簧的一端延伸至内管的内腔中并与移动板外壁固定连接。优选的,所述移动杆外壁开设有安装槽,且安装槽内腔左右两侧均滑动插接有导向杆,两组所述导向杆相互靠近的一端之间固定安装有支撑弹簧,两组所述导向杆相互远离的一端均固定安装有防滑块,所述防滑块远离导向杆的一侧外壁与安装套内壁相贴合,所述安装套内腔左右两侧之间的间距由内向外逐渐减小。优选的,所述内管包括内管体,所述内管体内腔设置有弹性圈,所述弹性圈外壁均匀设置有支撑杆。
[0006]优选的,所述内管体内壁均匀开设有与支撑杆相匹配的开槽,所述支撑杆远离弹
性圈的一端滑动插在开槽的内腔中,所述支撑杆外壁套接有复位弹簧,且复位弹簧两端分别与弹性圈外壁、内管体内壁固定连接,所述弹性圈内壁均匀开设有导向槽,且移动板滑动插接在导向槽的内腔中。优选的,所述外管包括外管体,所述外管体内壁设置有移动管,所述支撑装置固定安装在移动管的内壁上,所述移动管外壁左侧设置有外螺纹,所述外管体内壁左侧开设有与外螺纹相匹配的内螺纹。
[0007]优选的,所述移动管左部上下两侧外壁均开设有安放槽,所述安放槽内腔滑动安装有拉块,所述拉块右侧外壁与安放槽右侧内壁之间固定安装有推动弹簧。
[0008]优选的,所述拉块竖截面的长度小于安放安放槽竖截面的长度,且拉块外壁设置有防滑纹。
[0009]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1.装置中通过伸缩弹簧伸缩,使移动杆与移动板移动,起到一个缓冲效果,使进入内管中的超临界高压二氧化碳流体对内管内壁造成的压力减小,对内管进行保护,降低内管因高压气体挤压而发生形变的几率,增加膨胀气缸进气管的使用寿命;2.移动板受气体挤压向外侧移动时,使两组防滑块相互靠拢,使支撑弹簧受到挤压,使防滑块与安装套内壁接触的压力增加,使防滑块与安装套内壁之间接触的摩擦力增加,对移动板进行限位,使移动板与内管内壁接触的难度增加,从而降低内管内壁受到挤压的几率,对内管进行保护,增加支撑装置的使用性能,进一步降低膨胀气缸进气管发生形变损坏的几率;3.弹性圈可以压缩发生形变,对直接与内管内壁接触的气体进行缓冲,降低气体压力对内管造成的损坏,增加对内管的保护性能,并且支撑杆将弹性圈与内管体隔开形成空腔,使弹性圈受到气体挤压发生形变时不会与内管体内壁发生接触,避免对内管体造成挤压,进一步降低内管发生形变损坏的几率,保证膨胀气缸进气管的使用寿命。
附图说明
[0010]图1为本专利技术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外管与内管连接剖视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专利技术A处结构放大示意图;图4为本专利技术内管左视结构示意图;图5为本专利技术B处结构放大示意图。
[0011]图中:1、膨胀节能器本体;2、膨胀气缸进气管;21、外管;211、外管体;212、移动管;22、内管;221、内管体;222、弹性圈;223、支撑杆;224、开槽;23、支撑装置;231、安装套;232、伸缩弹簧;233、移动杆;234、导向杆;235、防滑块;24、移动板;25、拉块;26、安放槽;3、电磁阀。
具体实施方式
[0012]下面将结合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专利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专利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
实施例,都属于本专利技术保护的范围。
[0013]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用于二氧化碳跨临界循环的转子式膨胀节能器,请参阅图1,包括膨胀节能器本体1、膨胀气缸进气管2与电磁阀3,膨胀节能器本体1是指用在二氧化碳跨临界循环的转子式膨胀节能器,这是现有的设备(申请号为CN02153911.1 二氧化碳跨临界制冷循环转子式膨胀节能器的公开文件中对转子式膨胀节能器进行了公开);请参阅图1,膨胀气缸进气管2固定安装在膨胀节能器本体1的左侧外壁上,电磁阀3设置在膨胀气缸进气管2的外壁上;请参阅图1和图2,膨胀气缸进气管2包括与膨胀节能器本体1左侧外壁固定连接的外管21,外管21内腔设置有内管22,内管22右端与膨胀节能器本体1左侧外壁连通,内管22外壁与外管21内壁之间均匀设置有支撑装置23,通过支撑装置23将外管21与内管22之间隔开形成空腔,使内管22受到强压时,外管21受到的作用力减小,降低外管21发生形变的几率,对膨胀气缸进气管2进行保护;请参阅图1、图2和图3,支撑装置23包括与外管21内壁固定连接的安装套231,安装套231远离外管21的一侧外壁与内管22外壁固定连接,安装套231靠近内管22的一侧内腔滑动插接有移动杆233,移动杆233与安装套231内腔之间固定安装有伸缩弹簧232,内管22内壁均匀设置有四组移动板24,移动杆233远离伸缩弹簧232的一端延伸至内管22的内腔中并与移动板24外壁固定连接,通过伸缩弹簧232伸缩,使移动杆233与移动板24移动,起到一个缓冲效果,使进入内管22中的超临界高压二氧化碳流体对内管22内壁造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用于二氧化碳跨临界循环的转子式膨胀节能器,包括膨胀节能器本体(1)、膨胀气缸进气管(2)与电磁阀(3),其特征在于:所述膨胀气缸进气管(2)固定安装在膨胀节能器本体(1)的左侧外壁上,所述电磁阀(3)设置在膨胀气缸进气管(2)的外壁上,所述膨胀气缸进气管(2)包括与膨胀节能器本体(1)左侧外壁固定连接的外管(21),所述外管(21)内腔设置有内管(22),所述内管(22)右端与膨胀节能器本体(1)左侧外壁连通,所述内管(22)外壁与外管(21)内壁之间均匀设置有支撑装置(23),所述支撑装置(23)包括与外管(21)内壁固定连接的安装套(231),所述安装套(231)远离外管(21)的一侧外壁与内管(22)外壁固定连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于二氧化碳跨临界循环的转子式膨胀节能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套(231)靠近内管(22)的一侧内腔滑动插接有移动杆(233),所述移动杆(233)与安装套(231)内腔之间固定安装有伸缩弹簧(232),所述内管(22)内壁均匀设置有四组移动板(24),所述移动杆(233)远离伸缩弹簧(232)的一端延伸至内管(22)的内腔中并与移动板(24)外壁固定连接。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用于二氧化碳跨临界循环的转子式膨胀节能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移动杆(233)外壁开设有安装槽,且安装槽内腔左右两侧均滑动插接有导向杆(234),两组所述导向杆(234)相互靠近的一端之间固定安装有支撑弹簧,两组所述导向杆(234)相互远离的一端均固定安装有防滑块(235),所述防滑块(235)远离导向杆(234)的一侧外壁与安装套(231)内壁相贴合,所述安装套(231)内腔左右两侧之间的间距...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栋梅申功李晨辉陈卓刘雅如
申请(专利权)人:安徽工业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