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型化镜头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731080 阅读:191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小型化镜头组,包含有一外壳单元、一装设在该外壳单元内部的镜头单元及一可驱动该镜头单元沿一轴线产生往复位移的马达。该镜头单元具有一镜头前座、一镜头后座、一设置在该镜头前、后座之间的大光圈板、一枢设在该大光圈板一侧的小光圈板、一枢设在该大光圈板另一侧的快门板及二可掣动该小光圈板及快门板产生动作的驱动件。借此,利用该镜头单元整体配置可产生缩小体积、简化结构、组装容易等功效。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照相设备,特别是涉及一种小型化镜头组
技术介绍
如图1、图2及图3所示,现有一种照相机的镜头组,是包含有一外壳单元1、一装设在该外壳单元1内部的镜头单元2及一用以驱动该镜头单元2沿一轴线产生往复位移的马达3。该外壳单元1具有一周壁101及一开设在该周壁101上的导槽102。该镜头单元2具有一镜头前座4、一沿该轴线设置在该镜头前座4内侧的镜头后座5、一设置在该镜头前、后座4、5之间的大光圈板6、一枢设在该镜头前、后座4、5之间且可相对于该大光圈板6产生枢转的小光圈板7、一枢设在该镜头前、后座4、5之间且可相对于该大光圈板6产生枢转的快门板8、一枢设在该外壳单元1上且可连动该快门板8的连杆9及一固设在外壳单元1上且可掣动该连杆9的电磁制动器901。该大光圈板6具有一对应该轴线的大光圈孔601,该小光圈板7具有一可嵌套在该外壳单元1的导槽102中的连动端部701及一可相对于该大光圈孔601产生重叠或远离的小光圈孔702。该快门板8具有一掣动部801及一可相对于该大光圈孔601产生遮蔽或远离的遮蔽端部802。该连杆9是设置在该镜头前座4外部,且具有一轴枢部902、一设在该轴枢部902一侧并可受该电磁制动器901连动的驱动端部903及一与该驱动端部903相反设置且可连动该掣动部801的牵动端部904。当启动该马达3且带动该镜头单元2沿轴线产生位移时,利用该导槽102形状的变化与该小光圈板7的连动端部701的配合,就可达到光圈切换的目的。且如图2及图4所示,当启动该电磁制动器901且连动该驱动端部903时,该牵动端部904就可连动该快门板8的掣动部801,且使遮蔽端部802相对该大光圈孔601产生遮蔽或远离,而达到控制快门的目的。虽然这种镜头组可达到预期的光圈切换、快门操控目的,但是仍具有下列缺点一、该快门板8的操控是利用固设在外壳单元1上的电磁制动器901驱动该连杆9,再使该连杆9连动该快门板8,且因为该连杆9会产生枢转动作,再加上该电磁制动器901的水平设置,会导致整体的体积较大。二、因为光圈的切换必须利用小光圈板7与该外壳单元1的导槽102配合,且因为快门板8的操控必须借助于连杆9的连动,所以镜头单元2必须与该外壳单元1组装完成后,才能进行测试,测试后若无法正常运作,就必须将镜头单元2自外壳单元1上拆下检修、调整,反复的拆装会导致组装、测试的麻烦。三、该连杆9的牵动端部904必须够长才能涵盖该镜头单元2的行程,且必须穿过该镜头前、后座4、5才能与夹制在该镜头前、后座4、5之间的快门板8掣动部801产生连结,所以在组配时相当不容易。四、该电磁制动器901磁吸力的大小、连杆9与快门板8连接处的余隙、连杆9轴枢在该外壳单元1上的余隙...等等所产生的累积公差,可能影响快门板8动作的准确性。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将切换光圈及快门操作的构件都组配在一镜头单元上,不但可简化结构、缩小体积,且可产生组配、检测容易、精准度也高等功效的小型化镜头组。本专利技术小型化镜头组包含有一外壳单元、一装设在该外壳单元内部的镜头单元及一可驱动该镜头单元往复位移的马达。该外壳单元具有一底座及一沿一轴线盖设在该底座一侧端部的顶盖,其等相配合界定出一容纳空间,该底座及顶盖各具有一对应该轴线的镜孔。该镜头单元是装设在该容纳空间中,并具有一对应该顶盖的镜头前座、一沿该轴线设置在该镜头前座内侧的镜头后座、一设置在该镜头前、后座之间的大光圈板、一枢设在该镜头前、后座之间且可相对于该大光圈板产生枢转的小光圈板、一枢设在该镜头前、后座之间且可相对于该大光圈板产生枢转的快门板及二相对装设在该镜头前座及该镜头后座其中之一的驱动件,该镜头前、后座之间设有二相对设置的枢轴,该大光圈板具有一对应轴线的大光圈孔,该小光圈板具有一轴枢在其中一个枢轴上的第一枢接部、一与第一枢接部相反设置且邻近该轴线的摆动端部、一位在该第一枢接部一侧的第一掣动部及一设于该摆动端部上的小光圈孔,且该第一掣动部受其中一驱动件掣动时,可使小光圈板由一第一位置切换至一第二位置,且使该小光圈孔由与该大光圈孔重叠的状态切换至远离于该大光圈孔的状态,该快门板具有一轴枢在另一个枢轴上的第二枢接部、一与第二枢接部相反设置且邻近该轴线的遮蔽端部、一位在该第二枢接部一侧的第二掣动部,且该第二掣动部受另一个掣动件掣动时,可使快门板由一原始位置切换至一遮蔽位置,且使该遮蔽端部由远离该大光圈孔的状态切换至遮蔽该大光圈孔的状态,驱动件各具有一连结在该小光圈板及快门板的第一、二掣动部上的驱动部。该马达是装设在该外壳单元上。本专利技术小型化镜头组整体配置可产生缩小体积、简化结构、组装容易等功效。附图说明下面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进行详细说明图1是现有一种镜头组的立体示意图;图2是该种镜头组的俯视示意图;图3是沿图2中的直线3-3所取的剖视示意图;图4是类似于图2的视图,说明一电磁制动器驱动一连杆且连动一快门板产生动作的示意图;图5是本专利技术一较佳实施例的立体分解图;图6是本专利技术上述较佳实施例的组合剖面图;图7是沿图6中的直线7-7所取的剖视示意图;图8是类似于图7的视图,说明一第一驱动件驱动一小光圈板产生动作的示意图;图9是沿图6中的直线9-9所取的剖视示意图;图10是类似于图9的视图,说明一第二驱动件驱动一快门板产生动作的示意图。具体实施例方式如图5及图6所示,本专利技术小型化镜头组的较佳实施例包含一外壳单元100、一装设在该外壳单元100内部的镜头单元200及一可驱动该镜头单元200产生往复位移的马达300。该马达300与镜头单元200的连结结构及操作动作为现有技术,所以在此不再详细说明。该外壳单元100具有一底座11及一沿一轴线L盖设在该底座11一侧端部的顶盖12,其等相配合界定出一容纳空间13。该底座11具有一对应该轴线L的镜孔111,该顶盖12也具有一对应该轴线L的镜孔121、一可嵌固在该镜孔121一开口端部的保护镜片14及一气密地嵌设在该保护镜片14内侧的阻漏组件15。该镜孔121呈外宽、内窄的阶级孔状,并具有一大径部122、一小径部123、一介于该大、小径部122、123之间的肩面124及一凹设在该肩面124上的环槽125。该阻漏组件15是套设在该环槽125中,且利用该保护镜片14封固在该大径部122中且对该阻漏组件15产生压制,就可使得该镜孔121达到气密、防水目的。该镜头单元200是装设在该容纳空间13中,并具有一对应该顶盖12的镜头前座21、一沿该轴线L设置在该镜头前座21内侧的镜头后座22、一设置在该镜头前、后座21、22之间的大光圈板23、一枢设在该镜头前、后座21、22之间且可相对于该大光圈板23产生枢转的小光圈板24、一枢设在该镜头前、后座21、22之间且可相对于该大光圈板23产生枢转的快门板25及相对装设在该镜头后座22上的一第一、二驱动件26、27。该镜头后座22设有二相对设置且沿平行轴线L朝该镜头前座21延伸的枢轴221、222。该大光圈板23具有一对应轴线L且可进光的大光圈孔231。配合参阅图7,该小光圈板24概呈L型薄片状,并具有一轴枢在该枢轴221上的第一枢接部241、一与第一枢接部241相反设置且邻近该轴线L的摆动端部242、一位在该第一枢接部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小型化镜头组,包含有一外壳单元、一装设在该外壳单元内部的镜头单元及一驱动该镜头单元沿一轴线往复位移的马达,其特征在于:该外壳单元,具有一底座及一沿一轴线盖设在该底座一侧端部的顶盖,其等相配合界定出一容纳空间,该底座及顶盖各具有一 对应该轴线的镜孔;该镜头单元,是装设在该容纳空间中,并具有一对应该顶盖的镜头前座、一沿该轴线设置在该镜头前座内侧的镜头后座、一设置在该镜头前、后座之间的大光圈板、一枢设在该镜头前、后座之间且可相对于该大光圈板产生枢转的小光圈板、一枢 设在该镜头前、后座之间且可相对于该大光圈板产生枢转的快门板及二相对装设在该镜头后座上的驱动件,该镜头前、后座之间设有二相对设置的枢轴,该大光圈板具有一对应轴线的大光圈孔,该小光圈板具有一轴枢在其中一个枢轴上的第一枢接部、一与第一枢接部相反设置且邻近该轴线的摆动端部、一位在该第一枢接部一侧的第一掣动部及一设于该摆动端部上的小光圈孔,该快门板具有一轴枢在另一个枢轴上的第二枢接部、一与第二枢接部相反设置且邻近该轴线的遮蔽端部、一位在该第二枢接部一侧的第二掣动部,前述驱动件各具有一连结在该小光圈板及快门板的第一、二掣动部上的驱动部;该马达,是装设在该外壳单元上。...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黄耀庆
申请(专利权)人:亚洲光学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71[中国|台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