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汽车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7306808 阅读:11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2-10 09:21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公共汽车,具备:左右一对的第一柱;左右一对的第四柱;左右一对的第二柱;左右一对的第三柱;乘降用门,设于车身的一方的侧壁且设于第二柱与第三柱之间;以及前侧轮椅空间或后侧轮椅空间,所述前侧轮椅空间以在俯视观察时轮椅乘坐者的至少头部被配置于由左右一对的第一柱和左右一对的第二柱围成的车厢的第一区域内的方式被预留,所述后侧轮椅空间以在俯视观察时轮椅乘坐者的至少头部被配置于由左右一对的第三柱和左右一对的第四柱围成的车厢的第二区域内的方式被预留。四柱围成的车厢的第二区域内的方式被预留。四柱围成的车厢的第二区域内的方式被预留。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公共汽车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即使在被侧面碰撞时也能保护轮椅乘坐者的公共汽车。

技术介绍

[0002]已知一种巴士(bus),该巴士将未设有乘降用门的右侧壁侧的折叠座位折叠而形成空间,并能在该空间内前后各固定一台朝前姿势的轮椅(例如,参照日本特开2015-85068)。该巴士中,在从车宽方向观察的侧视观察时,乘降用门设于至少与供后侧的轮椅固定的区域重叠的左侧壁。
[0003]一般而言,设于巴士的一方的侧壁的乘降用门从其便利性考虑而被大型化。因此,在供该乘降用门设置的乘降口无法设定柱。因此,可以想到:在其他车辆等朝向该乘降用门发生了侧面碰撞时,该乘降用门会向车厢内侧大幅变形。
[0004]就是说,当像上述的巴士那样在侧视观察时与乘降用门重叠的位置存在供轮椅固定的区域时,乘降用门会朝向该轮椅产生变形。如此,对于在一方的侧壁设有乘降用门的巴士而言,很难说是在已将被侧面碰撞的情况考虑在内的位置设定有轮椅乘坐者的搭乘位置,在这一点上存在改善的余地。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即使在被侧面碰撞时也能保护轮椅乘坐者的公共汽车。
[0006]本专利技术的第一方案的公共汽车具备:左右一对的第一柱,在车身前后方向上车身的前部,向车身上下方向延伸;左右一对的第四柱,在车身前后方向上所述车身的后部,向车身上下方向延伸;左右一对的第二柱,在所述第一柱的车身后方侧且在所述第四柱的车身前方侧,向车身上下方向延伸;左右一对的第三柱,在所述第四柱的车身前方侧且在所述第二柱的车身后方侧,向车身上下方向延伸;乘降用门,设于所述车身的一方的侧壁且设于所述第二柱与所述第三柱之间;以及前侧轮椅空间和/或后侧轮椅空间,所述前侧轮椅空间以在俯视观察时轮椅乘坐者的至少头部被配置于由左右一对的所述第一柱和左右一对的所述第二柱围成的车厢的第一区域内的方式被预留在所述车厢的底板面,所述后侧轮椅空间以在俯视观察时轮椅乘坐者的至少头部被配置于由左右一对的所述第三柱和左右一对的所述第四柱围成的车厢的第二区域内的方式被预留在所述车厢的底板面。
[0007]在上述第一方案中,也可以是,所述公共汽车具备所述前侧轮椅空间和所述后侧轮椅空间。
[0008]根据上述构成,在俯视观察时,搭乘于被预留在车厢的底板面的前侧轮椅空间的轮椅乘坐者的至少头部被配置于由左右一对的第一柱和左右一对的第二柱围成的车厢的区域内。此外,在俯视观察时,搭乘于被预留在车厢的底板面的后侧轮椅空间的轮椅乘坐者的至少头部被配置于由左右一对的第三柱和左右一对的第四柱围成的车厢的区域内。
[0009]在此,由左右一对的第一柱和左右一对的第二柱围成的车厢的区域内以及由左右一对的第三柱和左右一对的第四柱围成的车厢的区域内是高强度的区域内。因此,对于至
少头部被配置于该高强度的区域内的轮椅乘坐者而言,即使公共汽车被侧面碰撞,也不易受到车身的变形的影响。就是说,根据本专利技术,即使在公共汽车被侧面碰撞时,也会保护搭乘于该公共汽车的轮椅乘坐者。
[0010]需要说明的是,本专利技术中的“公共汽车”是指能与有无运费的支付无关地搭载多人并进行行驶的所有公共汽车,可例举出自动驾驶巴士等作为一个例子的所谓出行即服务(Maas:Mobility as a Service)车也包含于本专利技术的“公共汽车”中。
[0011]在上述方案中,可以是,在侧视观察时,所述第二柱与所述第三柱的车身前后方向上的间隔比所述第一柱与所述第二柱的车身前后方向上的间隔宽。也可以是,在侧视观察时,所述第二柱与所述第三柱的车身前后方向上的间隔比所述第三柱与所述第四柱的车身前后方向上的间隔宽。
[0012]根据上述构成,能将设于第二柱与第三柱之间的乘降用门(乘降口)的车身前后方向的宽度选取得宽。因此,轮椅乘坐者易于乘降,会减轻轮椅乘坐者在乘降时的负担。
[0013]在上述方案中,可以是,所述车厢的后壁侧被配置为能对搭乘于所述后侧轮椅空间的朝前姿势的轮椅乘坐者的轮椅进行固定。
[0014]在上述方案中,可以是,所述车厢的前壁侧被配置为能对搭乘于所述前侧轮椅空间的朝后姿势的轮椅乘坐者的轮椅进行固定。
[0015]根据上述构成,搭乘于后侧轮椅空间的朝前姿势的轮椅乘坐者和搭乘于前侧轮椅空间的朝后姿势的轮椅乘坐者的至少头部分别被容易地配置于高强度的区域内。此外,在下车时,搭乘于后侧轮椅空间的朝前姿势的轮椅乘坐者和搭乘于前侧轮椅空间的朝后姿势的轮椅乘坐者分别能以朝前姿势对轮椅进行操作,因此会提高对于轮椅乘坐者的便利性。
[0016]在上述方案中,可以是,所述车厢的前壁侧被配置为能对搭乘于所述前侧轮椅空间的朝前姿势的轮椅乘坐者的轮椅进行固定。
[0017]在上述方案中,可以是,所述公共汽车具备:座位,设于所述车厢的后壁侧,供乘坐者以半站立姿势落座,所述座位被配置为能对搭乘于所述后侧轮椅空间的朝前姿势的轮椅乘坐者的轮椅进行固定。
[0018]根据上述构成,搭乘于后侧轮椅空间的朝前姿势的轮椅乘坐者的至少头部被容易地配置于高强度的区域内。
[0019]在上述方案中,可以是,所述公共汽车具备:座位,设于所述车厢的前壁侧,供乘坐者以半站立姿势落座,所述座位被配置为能对搭乘于所述前侧轮椅空间的朝后姿势的轮椅乘坐者的轮椅进行固定。
[0020]在上述方案中,可以是,所述公共汽车具备:座位,设于所述车厢的前壁侧,供乘坐者以半站立姿势落座,所述座位被配置为能对搭乘于所述前侧轮椅空间的朝前姿势的轮椅乘坐者的轮椅进行固定。
[0021]在上述方案中,可以是,所述座位具备供所述乘坐者落座的座面和定位部,所述定位部被配置为:所述定位部与所述轮椅的一部分抵碰,由此,所述轮椅以固定于所述后侧轮椅空间的状态配置。
[0022]在上述方案中,可以是,所述座位具备供所述乘坐者落座的座面和定位部,所述定位部被配置为:所述定位部与所述轮椅的一部分抵碰,由此,所述轮椅以固定于所述前侧轮椅空间的状态配置。
[0023]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各方案,即使在公共汽车被侧面碰撞时,也能保护搭乘于该公共汽车的轮椅乘坐者。
附图说明
[0024]以下,参照附图,对本专利技术的示例性实施例的特征,优点以及技术和工业意义进行说明,其中,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相同的元件,其中:
[0025]图1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巴士的侧视图。
[0026]图2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巴士的车内的俯视图。
[0027]图3是表示前后各两名轮椅乘坐者全部以朝前姿势搭乘于本实施方式的巴士的车内的情况的俯视图。
[0028]图4是表示前侧的两名轮椅乘坐者以朝后姿势、后侧的两名轮椅乘坐者以朝前姿势分别搭乘于本实施方式的巴士的车内的情况的俯视图。
[0029]图5A是表示供搭乘于本实施方式的巴士的乘坐者以半站立姿势落座的后部座位的侧视图。
[0030]图5B是表示搭乘于本实施方式的巴士的轮椅乘坐者的轮椅被后部座位的一部分固定后的状态的侧视图。
[0031]图6是表示本实施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公共汽车,其特征在于,包括:左右一对的第一柱,在车身前后方向上车身的前部,向车身上下方向延伸;左右一对的第四柱,在车身前后方向上所述车身的后部,向车身上下方向延伸;左右一对的第二柱,在所述第一柱的车身后方侧且在所述第四柱的车身前方侧,向车身上下方向延伸;左右一对的第三柱,在所述第四柱的车身前方侧且在所述第二柱的车身后方侧,向车身上下方向延伸;乘降用门,设于所述车身的一方的侧壁且设于所述第二柱与所述第三柱之间;以及前侧轮椅空间和/或后侧轮椅空间,所述前侧轮椅空间以在俯视观察时轮椅乘坐者的至少头部被配置于由左右一对的所述第一柱和左右一对的所述第二柱围成的车厢的第一区域内的方式被预留在所述车厢的底板面,所述后侧轮椅空间以在俯视观察时轮椅乘坐者的至少头部被配置于由左右一对的所述第三柱和左右一对的所述第四柱围成的车厢的第二区域内的方式被预留在所述车厢的底板面。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公共汽车,其特征在于,所述公共汽车具备所述前侧轮椅空间和所述后侧轮椅空间。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公共汽车,其特征在于,在侧视观察时,所述第二柱与所述第三柱的车身前后方向上的间隔比所述第一柱与所述第二柱的车身前后方向上的间隔宽,并且,在侧视观察时,所述第二柱与所述第三柱的车身前后方向上的间隔比所述第三柱与所述第四柱的车身前后方向上的间隔宽。4.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公共汽车,其特征在于,所述车厢的后壁侧被配置为能对搭乘于所述后侧轮椅空间的朝前姿势的轮椅乘坐者的轮椅进行固定。5.根据权利要求...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深渡濑修中井文子
申请(专利权)人: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