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隧道二衬拱部混凝土带角度入仓带压灌注设备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7300104 阅读:22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2-06 12:1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属于隧道二衬混凝土灌注,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用于隧道二衬拱部混凝土带角度入仓带压灌注设备,其解决了现有技术混凝土在模内流动性差、入模压力不同,极大影响混凝土灌注效率及质量;混凝土带压水平入模导致混凝土石子飞散、砂浆分离;拱底混凝土灌注质量差的问题。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包括台车、设于隧道左右两侧的侧模板和设于所述隧道顶部的拱部模板;还包括用于调节所述台车高度的高度调节装置、用于调节台车与隧道初支面之间距离的位移调节装置、混凝土灌注窗口、通道及操作平台、若干带压泵送泵管和主泵管。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保证了混凝土灌注效率及质量;解决了混凝土内石子飞散、砂浆分离的问题;保证了拱底混凝土灌注质量;可重复使用。可重复使用。可重复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用于隧道二衬拱部混凝土带角度入仓带压灌注设备


[0001]本技术属于隧道二衬混凝土灌注,
,具体涉及一种用于隧道二衬拱部混凝土带角度入仓带压灌注设备。

技术介绍

[0002]传统二衬混凝土分仓灌注一般采用3层溜槽分层注入台车模板,混凝土流动性完全取决于溜槽两端的高度差和溜槽倾斜角度,目前衬砌台车因结构限制,一般仅能布置前后两组溜槽,灌注窗口非常有限;分层灌注时,由于分部钢筋密,往往导致混凝土口附近混凝土石子密集,距离灌注口越远,砂浆越多;如果混凝土带压水平入模,则混凝土入模直接与防水板碰撞,碰撞后导致混凝土石子飞散、砂浆分离的问题;另外溜槽的高度、倾斜度布置不合理时,混凝土下滑困难(流动性差),入模压力不同,引起的混凝土离析,骨料堆积,施工缝产生“人”字坡的问题,极大的影响了衬砌混凝土灌注效率及质量;同时传统拱顶灌注时,一般采用压力灌注泵管与拱顶预埋泵管连接,由标高相对低处一端向相对高处一端逐渐灌注封顶,但采用此方法进行衬砌灌注时,拱顶混凝土入模后从拱顶向两侧流向已浇筑完边墙混凝土顶端,由于二衬钢筋绑扎密集和拱顶至拱底流动距离过长,混凝土流至已浇筑完边墙混凝土顶端时,往往存在拱底混凝土离析,骨料堆积,导致拱部底段出现混凝土空洞等质量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技术要解决现有技术存在混凝土在模内流动性差、入模压力不同,极大影响混凝土灌注效率及质量;混凝土带压水平入模导致混凝土石子飞散、砂浆分离;拱底混凝土灌注质量差的问题;提供了一种用于隧道二衬拱部混凝土带角度入仓带压灌注设备。
[0004]本技术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实现:一种用于隧道二衬拱部混凝土带角度入仓带压灌注设备,包括台车、设于隧道左右两侧的侧模板和设于所述隧道顶部的拱部模板;还包括用于调节所述台车高度的高度调节装置、用于调节台车与隧道初支面之间距离的位移调节装置、混凝土灌注窗口、通道及操作平台、若干带压泵送泵管和主泵管;
[0005]所述高度调节装置固定于所述台车的底部;
[0006]所述位移调节装置固定于所述台车的底部、沿隧道走向设置;
[0007]所述混凝土灌注窗口包括用于灌注边墙的边墙灌注窗口、用于灌注拱底的拱底灌注窗口和用于灌注拱顶的拱顶灌注窗口;
[0008]所述拱底灌注窗口左右对称设于所述拱部模板上、位于所述台车的起拱线以上、沿隧道走向设置若干;
[0009]所述边墙灌注窗口左右对称设于所述侧模板上、自下向上分层设置、每层沿隧道走向设置若干;
[0010]所述拱顶灌注窗口设于所述拱部模板的顶部、沿隧道走向均布间隔设置若干;
[0011]所述混凝土灌注窗口均连接有倾斜设置的带角度入模套管,所述带角度入模套管
自所述台车中心至其侧边向下倾斜;所述混凝土灌注窗口均对应配设有所述带压泵送泵管;
[0012]带压泵送泵管,所述带压泵送泵管包括水平段和倾斜段,所述水平段和所述倾斜段连通;所述水平段固定于所述台车的主桁架上、其自由端与所述主泵管的一端可拆卸连通,所述主泵管的另一端与用于灌注混凝土的混凝土泵车连通;所述倾斜段自所述台车中心至其侧边向下倾斜;所述倾斜段的自由端插装于相应的所述混凝土灌注窗口的所述带角度入模套管内、可拆卸连接;
[0013]所述侧模板上固定有所述通道及操作平台。
[0014]所述带角度入模套管的倾斜角度为55-65度。
[0015]所述高度调节装置为油缸,所述油缸的活塞杆与所述台车连接。
[0016]所述位移调节装置为油缸,所述油缸的活塞杆与所述台车连接。
[0017]所述带角度入模套管与所述带压泵送泵管、所述带压泵送泵管与所述主泵管和所述主泵管与所述混凝土泵车均通过泵管连接卡扣连接。
[0018]所述边墙灌注窗口呈梅花形布设、并且两端加设加密窗口。
[0019]所述边墙灌注窗口根据所述隧道的侧模板的高度设计其层数,常规分为三层。
[0020]每侧的所述侧模板上至少设有n个所述通道及操作平台,n比所述边墙灌注窗口的层数少1。
[0021]本技术相比现有技术的有益效果:
[0022]1.本申请将带压泵送泵管与倾斜设置的带角度入模套管连通直接入模逐层每层窗口左右对称同步灌注,带角度入模套管给混凝土以导向作用使得混凝土带角度指向性入模,增强了混凝土在模内的流动性,另外混凝土沿泵管布设角度,由上而下灌注,减少了混凝土在泵管中的阻力,降低了入模压力损耗,保证了混凝土入模压力,解决了混凝土离析,骨料堆积、施工缝产生“人”字坡等问题,从而保证了混凝土灌注效率及质量,经济效益显著;另外混凝土带角度指向性入模延长了混凝土入模后与台车内部防水板之间的距离,有效解决了混凝土带压入模与防水板碰撞后混凝土内石子飞散、砂浆分离的问题;
[0023]2.本技术在起拱线以上增设一排拱底灌注窗口,这样可以从拱底灌注窗口灌注混凝土,从而保证了拱底混凝土灌注质量;
[0024]3、本技术的台车高度可调,可适用于不同高度的隧道的混凝土灌注,应用范围广;可重复使用,节约成本。
附图说明
[0025]图1为本技术正面投影示意图;
[0026]图2为本技术侧面投影示意图;
[0027]图中:1-拱底灌注窗口,2-边墙灌注窗口,3-拱顶灌注窗口;4-高度调节装置,5-位移调节装置,6-通道及操作平台,7-带压泵送泵管,8-带角度入模套管,9-主桁架,10-主泵管,11-加密窗口,12-台车。
具体实施方式
[0028]以下由特定的具体实施例说明本技术的实施方式,本领域技术人员可由本说
明书所揭露的内容轻易地了解本技术的其他优点及功效。
[0029]须知,本说明书所附图式所绘示的结构、比例、大小等,均仅用以配合说明书所揭示的内容,以供熟悉此技术的人士了解与阅读,并非用以限定本技术可实施的限定条件,故不具技术上的实质意义,任何结构的修饰、比例关系的改变或大小的调整,在不影响本技术所能产生的功效及所能达成的目的下,均应仍落在本技术所揭示的
技术实现思路
得能涵盖的范围内。同时,本说明书中所引用的如“上”、“下”、“左”、“右”、“中间”及“一”等的用语,亦仅为便于叙述的明了,而非用以限定本技术可实施的范围,其相对关系的改变或调整,在无实质变更
技术实现思路
下,当亦视为本技术可实施的范畴。
[0030]文中所述的“左右”是指隧道宽度方向,“前后”是指隧道走向,“上下”是指隧道高度方向。
[0031]参照图1至图2,本技术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用于隧道二衬拱部混凝土带角度入仓带压灌注设备,包括台车12、设于隧道左右两侧的侧模板和设于所述隧道顶部的拱部模板;还包括用于调节所述台车12高度的高度调节装置4、用于调节台车12与隧道初支面之间距离的位移调节装置5、混凝土灌注窗口、通道及操作平台6、若干带压泵送泵管7和主泵管10;
[0032]所述高度调节装置4固定于所述台车12的底部;...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用于隧道二衬拱部混凝土带角度入仓带压灌注设备,包括台车(12)、设于隧道左右两侧的侧模板和设于所述隧道顶部的拱部模板;其特征在于:包括用于调节所述台车(12)高度的高度调节装置(4)、用于调节台车(12)与隧道初支面之间距离的位移调节装置(5)、混凝土灌注窗口、通道及操作平台(6)、若干带压泵送泵管(7)和主泵管(10);所述高度调节装置(4)固定于所述台车(12)的底部;所述位移调节装置(5)固定于所述台车(12)的底部、沿隧道走向设置;所述混凝土灌注窗口包括用于灌注边墙的边墙灌注窗口(2)、用于灌注拱底的拱底灌注窗口(1)和用于灌注拱顶的拱顶灌注窗口(3);所述拱底灌注窗口(1)左右对称设于所述拱部模板上、位于所述台车(12)的起拱线以上、沿隧道走向设置若干;所述边墙灌注窗口(2)左右对称设于所述侧模板上、自下向上分层设置、每层沿隧道走向设置若干;所述拱顶灌注窗口(3)设于所述拱部模板的顶部、沿隧道走向均布间隔设置若干;所述混凝土灌注窗口均连接有倾斜设置的带角度入模套管(8),所述带角度入模套管(8)自所述台车(12)中心至其侧边向下倾斜;所述混凝土灌注窗口均对应配设有所述带压泵送泵管(7);带压泵送泵管(7),所述带压泵送泵管(7)包括水平段和倾斜段,所述水平段和所述倾斜段连通;所述水平段固定于所述台车(12)的主桁架(9)上、其自由端与所述主泵管(10)的一端可拆卸连通,所述主泵管(10)的另一端与用于灌注混凝土的混凝土泵车连通;所述倾斜段自所述台车(12)中心至其侧边向下倾斜;所述倾斜段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高庆段久波申雪松刘研傅重阳张睿徐明涛朱延学张浩博李伟罗文华
申请(专利权)人:中铁三局集团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