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基于BIM的建筑节能设计方法、系统、装置及存储介质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7294388 阅读:14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2-06 12:04
本申请涉及一种基于BIM的建筑节能设计方法、系统、装置及存储介质。本申请包括获取待设计建筑选定地址的环境因素,根据所述环境因素判断所述待设计建筑的微气候特征;根据所述微气候特征,实施相应的环境设计,以改善既有的微气候环境;获取所述待设计建筑的三维BIM模型,所述BIM模型根据所述待设计建筑的设计方案生成;根据所述BIM模型,计算所述待设计建筑当前的设计参数,以用于分析所述待设计建筑的节能性能;根据所述节能性能,实施相应的室内设计,以优化所述节能性能。具有从多维度分析建筑物的节能参数,使得建筑物的节能设计更为合理的效果。合理的效果。合理的效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基于BIM的建筑节能设计方法、系统、装置及存储介质


[0001]本申请涉及建筑工程的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基于BIM的建筑节能设计方法、系统、装置及存储介质。

技术介绍

[0002]在建筑能耗方面,国际上发达国家的建筑能耗一般占全国总能耗的33%左右,而我国还处于发展阶段,但是能耗已经和发达国家持平,且还在持续上升中,如此大的能耗比重,建筑耗能已经成为制约着我国经济发展的一大障碍。
[0003]BIM是建筑信息模型的简称,通过在计算机中建立虚拟的建筑工程三维模型,同时利用数字化技术,为这个模型提供完整的、与实际情况一致的建筑工程信息库。
[0004]在以BIM为基础的三维可视化基础上,设计人员可以参照设计的三维建筑信息模型进行设计,但是在现有技术中,设计人员对建筑进行节能设计时,仅仅关注建筑物的能耗计算,而建筑物的节能设计不仅仅包含建筑物能耗的设计,仅靠建筑物的能耗评判整个建筑物节能是否达到国家或国际标准,显然是不准确和不合理的。

技术实现思路

[0005]为了从多维度分析建筑物的节能参数,使得建筑物的节能设计更为合理,本申请提供一种基于BIM的建筑节能设计方法、系统、装置及存储介质。
[0006]第一方面,本申请提供的一种基于BIM的建筑节能设计方法,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一种基于BIM的建筑节能设计方法,包括:获取待设计建筑选定地址的环境因素,根据所述环境因素判断所述待设计建筑的微气候特征;根据所述微气候特征,实施相应的环境设计,以改善既有的微气候环境;获取所述待设计建筑的三维BIM模型,所述BIM模型根据所述待设计建筑的设计方案生成;根据所述BIM模型,计算所述待设计建筑当前的设计参数,以用于分析所述待设计建筑的节能性能;根据所述节能性能,实施相应的室内设计,以优化所述节能性能。
[0007]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由于待设计建筑的选址已经确定,则根据选址获取该选定地址的环境因素,判断在该选定地址下建筑物的微气候特征,若微气候特征不符合人体较为舒适的环境,则做相应的环境设计,以改善既有的微气候环境,使人体在建筑物内较为舒适,则可使人们减少对外物的依赖性,例如减少空调、排风机的使用,从而减少能源消耗,实现建筑节能;根据BIM模型,获取待设计建筑的设计参数,根据待设计建筑的设计参数对室内设计进行修改,以优化建筑节能性能,实现建筑节能。
[0008]本专利技术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所述获取待设计建筑选定地址的环境
因素,根据所述环境因素判断所述待设计建筑的微气候特征包括:获取所述选定地址的土质、水质、地形、气候及周围环境;根据所述土质、所述水质和所述地形判断所述待设计建筑的可改造情况是否符合建筑节能标准;根据所述气候判断所述待设计建筑的温湿度情况是否符合建筑节能标准;根据所述周围环境判断所述待设计建筑的周围影响情况是否符合建筑节能标准。
[0009]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根据选定地址的土质、水质和地形判断待设计建筑的可改造情况,即对待设计建筑的改造是否会破坏生态平衡,在不破坏生态环境的情况下对待设计建筑进行改造,以达到建筑节能标准;根据气候判断温湿度情况是否符合建筑节能标准,对待设计建筑进行修改,多利用气候因素,减少能耗;根据周围环境判断对待设计建筑的影响,从而进行相应的设计,以达到建筑节能的标准。
[0010]本专利技术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所述设计参数至少包括能耗参数,所述根据所述节能性能,实施相应的室内设计包括:根据所述BIM模型,获取所述待设计建筑的采光系数分布图;根据所述采光系数分布图重新确定所述待设计建筑内部的开窗形式、窗口尺寸和位置,以使自然光利用率达到预设阈值;根据所述待设计建筑的灯具参数,重新确定灯具的安装位置和安装数量,以降低人工照明产生的能耗。
[0011]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获取待设计建筑的采光系数分布图,根据采光系数分布图重新排布待设计建筑内部的开窗位置、尺寸等,以提高自然光利用率,体现建筑节能;配合自然光的使用,减少对灯具的使用,通过对灯具位置和数量的排布,以提高灯具的利用率,从而减少能耗,体现建筑节能。
[0012]本专利技术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所述根据所述BIM模型,计算所述待设计建筑当前的设计参数包括:根据所述BIM模型,模拟所述待设计建筑内部的自然通风方式和机械通风的气流组织,以作为所述待设计建筑室内环境参数;根据预设边界条件设置所述BIM模型,计算所述待设计建筑室内外气流的运动趋势,以用于分析所述待设计建筑外部或内部空间的气流主导方向、微粒随气流扩散、建筑表面压力。
[0013]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获取待设计建筑内部和外部的气流运动趋势,从而分析室内的气流主导方向,以优化建筑造型、改善住区流畅分布和建筑周边人行区域的舒适性,使待设计建筑更好地利用风能,以实现建筑节能。
[0014]本专利技术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获取所述待设计建筑不同高度的风速,将所述风速代入至所述环境参数中,且所述待设计建筑不同高度的风速与所述不同高度的环境参数一一对应。
[0015]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由于待设计建筑不同的层数所受的风速、风力不完全相同,通过获取不同高度的风速,以使分析室内、室外的气流影响时,更为精确,同时可以根据不同高度的风速,对待设计建筑的不同层数做相应的修改设计,以提高风力利用,体现建筑节能。
[0016]第二方面,本申请提供的一种基于BIM的建筑节能设计系统,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一种基于BIM的建筑节能设计系统,包括:第一获取装置,获取待设计建筑选定地址的环境因素,根据所述环境因素判断所述待设计建筑的微气候特征;改善装置,根据所述微气候特征,实施相应的环境设计,以改善既有的微气候环境;建模装置,获取所述待设计建筑的三维BIM模型,所述BIM模型根据所述待设计建筑的设计方案生成;分析装置,根据所述BIM模型,计算所述待设计建筑当前的设计参数,以用于分析所述待设计建筑的节能性能;优化装置,根据所述节能性能,实施相应的室内设计,以优化所述节能性能。
[0017]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由于待设计建筑的选址已经确定,则根据选址获取该选定地址的环境因素,判断在该选定地址下建筑物的微气候特征,若微气候特征不符合人体较为舒适的环境,则做相应的环境设计,以改善既有的微气候环境,使人体在建筑物内较为舒适,则可使人们减少对外物的依赖性,例如减少空调、排风机的使用,从而减少能源消耗,实现建筑节能;根据BIM模型,获取待设计建筑的设计参数,根据待设计建筑的设计参数对室内设计进行修改,以优化建筑节能性能,实现建筑节能。
[0018]本专利技术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第二获取装置,获取所述待设计建筑不同高度的风速,将所述风速代入至所述环境参数中,且所述待设计建筑不同高度的风速与所述不同高度的环境参数一一对应。
[0019]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由于待设计建筑不同的层数所受的风速、风力不完全相同,通过获取不同高度的风速,以使分析室内、室外的气流影响时,更为精确,同时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基于BIM的建筑节能设计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获取待设计建筑选定地址的环境因素,根据所述环境因素判断所述待设计建筑的微气候特征;根据所述微气候特征,实施相应的环境设计,以改善既有的微气候环境;获取所述待设计建筑的三维BIM模型,所述BIM模型根据所述待设计建筑的设计方案生成;根据所述BIM模型,计算所述待设计建筑当前的设计参数,以用于分析所述待设计建筑的节能性能;根据所述节能性能,实施相应的室内设计,以优化所述节能性能。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获取待设计建筑选定地址的环境因素,根据所述环境因素判断所述待设计建筑的微气候特征包括:获取所述选定地址的土质、水质、地形、气候及周围环境;根据所述土质、所述水质和所述地形判断所述待设计建筑的可改造情况是否符合建筑节能标准;根据所述气候判断所述待设计建筑的温湿度情况是否符合建筑节能标准;根据所述周围环境判断所述待设计建筑的周围影响情况是否符合建筑节能标准。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设计参数至少包括能耗参数,所述根据所述节能性能,实施相应的室内设计包括:根据所述BIM模型,获取所述待设计建筑的采光系数分布图;根据所述采光系数分布图重新确定所述待设计建筑内部的开窗形式、窗口尺寸和位置,以使自然光利用率达到预设阈值;根据所述待设计建筑的灯具参数,重新确定灯具的安装位置和安装数量,以降低人工照明产生的能耗。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所述BIM模型,计算所述待设计建筑当前的设计参数包括:根据所述BIM模型,模拟所述待设计建筑内部的自然通风方式和机械通风的气流组织,以作为所述待设计建筑室内环境参数;根据预设边界条件设置所述BIM模型,计算所述待设计建筑室内外气流的运动趋势,以用于分析所述待设计建筑外部或内部空间的气流主导方向、微粒随气流扩散、建筑表面压力。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获取所述待设计建筑不同高度的风速,将所述风速代入至所述环境参...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丹徐程浩朱菲菲
申请(专利权)人:杭州绿锦建筑设计咨询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