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一体化污水处理污泥池排泥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7290809 阅读:15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2-06 11:5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一体化污水处理污泥池排泥装置,包括用于污水处理的污水池,污水池的内腔分为上方的污水处理腔和下方的输送槽,污水池的左侧壁和输送槽的内腔设置有内污泥输送装置,内污泥输送装置包括第一电机和第一转轴,第一转轴的外壁设置有第一送料绞龙和第二送料绞龙,污水池的右侧壁底部设置有污泥出管,污水池的右侧壁设置有安装架,安装架上设置有外污泥输送装置和反冲洗装置,污泥输送装置包括第二电机和第二转轴,第二转轴的外壁设置有第三送料绞龙,污泥出管上设置有截止阀。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能够通过合理的结构设计,使得传统的污泥池受限的污泥排出点的位置得到扩大,减小下一步污泥处理作业的运输作业量。减小下一步污泥处理作业的运输作业量。减小下一步污泥处理作业的运输作业量。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一体化污水处理污泥池排泥装置


[0001]本技术涉及污泥池的排泥
,特别涉及一种一体化污水处理污泥池排泥装置。

技术介绍

[0002]一体化污水处理处理流程中,会有用于收集污泥的污泥池,需要把污泥池中的污泥排出收集后进行污泥的再处理。现有的传统的方法一般采用污泥刮板、送料绞龙等方式排出污泥池中的污泥,但是由于污泥容易造成管道堵塞的情况,一般污泥池的排泥管道尽可能减短,这样会限制污泥池排出点的位置,导致污泥在排出后还需要进行运输以进行下一步作业,为此,我们提出了一种一体化污水处理污泥池排泥装置。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技术提供了一种一体化污水处理污泥池排泥装置,主要目的在于能够通过合理的结构设计,使得传统的污泥池受限的污泥排出点的位置得到扩大,减小下一步污泥处理作业的运输作业量。
[0004]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取的技术方案为:
[0005]一种一体化污水处理污泥池排泥装置,包括用于污水处理的污水池,所述污水池的内腔分为上方的污水处理腔和下方的输送槽,所述污水池的左侧壁和输送槽的内腔设置有内污泥输送装置,所述污水池的右侧壁底部设置有污泥出管,所述污水池的右侧壁设置有安装架,所述安装架上设置有外污泥输送装置和反冲洗装置,所述污泥出管上设置有截止阀;
[0006]所述内污泥输送装置包括设置在污水池左侧壁底部的第一电机,所述第一电机的右侧动力输出端设置有伸入输送槽和污泥出管内腔的第一转轴,所述第一转轴位于输送槽内腔一段的外壁设置有第一送料绞龙,所述第一转轴位于污泥出管内腔一段的外壁设置有第二送料绞龙;
[0007]所述外污泥输送装置包括设置在安装架上的第二电机,所述第二电机左侧动力输出端设置有伸入污泥出管内腔的第二转轴,所述第二转轴的外壁设置有第三送料绞龙;
[0008]所述反冲洗装置包括固定在安装架的电动伸缩杆,所述电动伸缩杆的左侧伸缩端固定设置有竖板,所述竖板的左侧壁设置有高压水喷头。
[0009]优选的,所述污泥出管与输送槽相连通,且污水池位于污泥出管与输送槽的连通处的通道包括左侧内径左大右小的喇叭状通道和右侧内径相等的圆柱形通道,使输送槽中的污泥可以平稳连续的进入污泥出管中。
[0010]优选的,所述第二送料绞龙的外轮廓直径小于污泥出管的内径,且第二送料绞龙的右端靠近截止阀的左端。
[0011]优选的,所述第三送料绞龙的外轮廓直径小于污泥出管的内径,所述第三送料绞龙的左端靠近截止阀的右端,所述第三送料绞龙的右端伸出污泥出管的右端。
[0012]优选的,所述竖板与第二转轴的连接处开设有内径大于第二转轴外径的通孔。
[0013]优选的,所述高压水喷头投影到污泥出管右侧端面上的投影位于污泥出管的管内,保证高压水喷头喷出的高压水可以直接进入污泥出管中。
[0014]优选的,所述污水处理腔的底面呈四周高中间低的漏斗状。方便污水处理腔中的污泥向输送槽中聚集。
[0015]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0016]1.本技术通过启动第二电机,打开截止阀,第二电机带动第一转轴转动,使得第一送料绞龙和第二送料绞龙旋转,使得输送槽中的污泥向右移动,进入污泥出管的内腔中,再启动第二电机,第二电机带动第二转轴旋转,使得第三送料绞龙旋转,使污泥出管中的污泥向右侧的污泥出管的管外移动,从而排除污泥,使得污泥出管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进行延长,增加污泥排出点的可选位置;
[0017]2.本技术在截止阀关闭,即污泥池停止向外排出污泥时,伸缩电动伸缩杆,使竖板向左移动,高压水喷头接近污泥出管,喷出高压水后,对污泥出管中的污泥进行清洗,排出截止阀右侧的污泥出管中的污泥,保证清洁的同时,防止截止阀右侧的污泥出管中的污泥水分子发后干燥硬化而堵住污泥出管。
附图说明
[0018]图1为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
[0019]图2为本技术的俯视图;
[0020]图3为本技术图2的A-A处剖视图;
[0021]图4为本技术第一送料绞龙和第二送料绞龙的结构示意图;
[0022]图5为本技术第三送料绞龙的结构示意图。
[0023]图中:1-污水池;101-污水处理腔;102-输送槽;2-内污泥输送装置;201-第一电机;202-第一转轴;203-第一送料绞龙;204-第二送料绞龙;3-污泥出管;4-安装架;5-外污泥输送装置;501-第二电机;502-第二转轴;503-第三送料绞龙;6-反冲洗装置;601-电动伸缩杆;602-竖板;603-高压水喷头;7-截止阀。
具体实施方式
[0024]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0025]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前”、“后”、“左”、“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
[0026]如图1-5所示的一种一体化污水处理污泥池排泥装置,包括用于污水处理的污水池1,污水池1的内腔分为上方的污水处理腔101和下方的输送槽102,污水处理腔101的底面呈四周高中间低的漏斗状。方便污水处理腔101中的污泥向输送槽102中聚集,污水池1的左
侧壁和输送槽102的内腔设置有内污泥输送装置2,污水池1的右侧壁底部设置有污泥出管3,污泥出管3与输送槽102相连通,且污水池1位于污泥出管3与输送槽102的连通处的通道包括左侧内径左大右小的喇叭状通道和右侧内径相等的圆柱形通道,使输送槽102中的污泥可以平稳连续的进入污泥出管3中,污水池1的右侧壁设置有安装架4,安装架4上设置有外污泥输送装置5和反冲洗装置6,污泥出管3上设置有截止阀7;内污泥输送装置2包括设置在污水池1左侧壁底部的第一电机201,第一电机201的右侧动力输出端设置有伸入输送槽102和污泥出管3内腔的第一转轴202,第一转轴202位于输送槽102内腔一段的外壁设置有第一送料绞龙203,第一转轴202位于污泥出管3内腔一段的外壁设置有第二送料绞龙204,第二送料绞龙204的外轮廓直径小于污泥出管3的内径,且第二送料绞龙204的右端靠近截止阀7的左端;外污泥输送装置5包括设置在安装架4上的第二电机501,第二电机501左侧动力输出端设置有伸入污泥出管3内腔的第二转轴502,第二转轴502的外壁设置有第三送料绞龙503,第三送料绞龙503的外轮廓直径小于污泥出管3的内径,第三送料绞龙503的左端靠近截止阀7的右端,第三送料绞龙503的右端伸出污泥出管3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一体化污水处理污泥池排泥装置,包括用于污水处理的污水池(1),其特征在于:所述污水池(1)的内腔分为上方的污水处理腔(101)和下方的输送槽(102),所述污水池(1)的左侧壁和输送槽(102)的内腔设置有内污泥输送装置(2),所述污水池(1)的右侧壁底部设置有污泥出管(3),所述污水池(1)的右侧壁设置有安装架(4),所述安装架(4)上设置有外污泥输送装置(5)和反冲洗装置(6),所述污泥出管(3)上设置有截止阀(7);所述内污泥输送装置(2)包括设置在污水池(1)左侧壁底部的第一电机(201),所述第一电机(201)的右侧动力输出端设置有伸入输送槽(102)和污泥出管(3)内腔的第一转轴(202),所述第一转轴(202)位于输送槽(102)内腔一段的外壁设置有第一送料绞龙(203),所述第一转轴(202)位于污泥出管(3)内腔一段的外壁设置有第二送料绞龙(204);所述外污泥输送装置(5)包括设置在安装架(4)上的第二电机(501),所述第二电机(501)左侧动力输出端设置有伸入污泥出管(3)内腔的第二转轴(502),所述第二转轴(502)的外壁设置有第三送料绞龙(503);所述反冲洗装置(6)包括固定在安装架(4)的电动伸缩杆(601),所述电动伸缩杆(601)的左侧伸缩端固定设置有竖板(602),所述竖板(602)的左侧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竺宗飞陈俊徐正元竺宗龙
申请(专利权)人:南京贝德环保设备制造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