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管壳式加热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7289238 阅读:27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2-06 11:5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管壳式加热器,其包括上封头、加热容器、水平设置的管板和竖直设置的电热管;管板与电热管通过螺套和卡套连接:螺套和卡套同轴绕设于电热管的外壁、且卡套置于螺套的下方,螺套的外螺纹与管板的内螺纹相咬合,卡套的刃口卡入电热管的管壁;上封头与管板的上表面围合成第一空间;加热容器用于容纳被加热液体;被加热液体的液面与管板的下表面围合成第二空间;电热管的底端位于被加热液体的液面以下;管壳式加热器还包括一贯穿管板、上至第一空间且下至第二空间的通气管。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管壳式加热器对管板、上封头以及法兰的耐压需求降低,同时管板、上封头及法兰的用料等级也降低,重量减轻。重量减轻。重量减轻。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管壳式加热器


[0001]本技术涉及一种管壳式加热器。

技术介绍

[0002]管子与管板接头的连接技术是压力容器制造的难题之一,尤其是高温高压容器的制造。管子与管板的连接要求更严格,如大型工厂中的换热器、加热器等。目前,管子与管板的连接主要采用焊接方法,然而焊接的工艺不仅复杂,还对管板表面材质质量要求严格,甚至当接头的焊缝处在高温高压、腐蚀介质存在的条件下时,存在腐蚀并泄漏等问题。
[0003]另外,在实际生产中,为了保证管板的强度、刚度和耐压性能满足工艺需要,管板的厚度大大增加,法兰较重以及上封头体积庞大,如大型储能设备的电加热器,数千支电热管与管板连接,采用传统的焊接方法,焊接量大,焊接很复杂,管板较厚,法兰较重,生产成本较高。
[0004]中国专利文献CN 1032387A中公开了一种管子与管板的连接方式,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节省管板的材料,但依然未解决法兰、上封头重量的问题,也就是说,为了保证管板对其他构件的承重作用,管板的厚度仍需要保证在一定范围;并且由于加热器内部的高压气氛,还需要保证管板的耐压性能和强度较好。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本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克服现有的管壳式加热器中,加热管与管板采用复杂的焊接方法,以及为了保证强度和耐压性能需求,上封头、设备法兰和管板的用料等级要求高、成本高,重量大的缺陷,而提供一种管壳式加热器。
[0006]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提供下述技术方案:
[0007]一种管壳式加热器,其包括上封头、加热容器、水平设置的管板和竖直设置的电热管;
[0008]所述管板与所述电热管通过螺套和卡套连接:所述螺套和所述卡套同轴绕设于所述电热管的外壁、且所述卡套置于所述螺套的下方,所述螺套的外螺纹与所述管板的内螺纹相咬合,所述卡套的刃口卡入所述电热管的管壁;
[0009]所述上封头与所述管板的上表面围合成第一空间;
[0010]所述加热容器用于容纳被加热液体;所述被加热液体的液面与所述管板的下表面围合成第二空间;所述电热管的底端位于所述被加热液体的液面以下;
[0011]所述管壳式加热器还包括一贯穿所述管板、上至所述第一空间且下至所述第二空间的通气管。
[0012]本技术中,较佳地,所述上封头还设有用于所述电热管的电缆贯穿的法兰孔。其中,电缆经过所述第一空间、穿过所述法兰孔连接至动力柜。
[0013]本技术中,所述上封头与所述加热容器的连接方式可为本领域常规,较佳地,所述上封头与所述加热容器通过螺栓和法兰连接。所述法兰和所述上封头的材料可为本领
域常规,较佳地为低温材料,例如常规碳钢。
[0014]本技术中,所述螺套和所述卡套的配合使用起到密封和连接作用。
[0015]本技术中,较佳地,所述卡套的前端为椎体,所述管板设有与所述卡套的椎体相匹配的圆锥面。当拧紧所述螺套时,顶住所述卡套,所述卡套的椎体与所述圆锥面挤压产生塑性变形,所述卡套刃口卡进所述电热管,连接所述电热管与所述管板。
[0016]本技术中,较佳地,所述螺套的一端的外螺纹与所述管板的内螺纹相匹配、且所述螺套的另一端外壁具有齿纹。所述齿纹一般与常规扳手匹配。
[0017]本技术中,较佳地,所述管板上还铺设有隔热层。所述隔热层的材料可为本领域常规,例如硅酸铝纤维。其中,较佳地,所述电热管垂直穿设于所述隔热层。所述螺套较佳地置于所述隔热层和所述管板之间。
[0018]其中,所述隔热层用于降低温度,使得所述法兰和所述上封头的材料可采用低温材料。
[0019]本技术中,所述管板与所述加热容器的内壁面的连接方式可为本领域常规。较佳地,所述加热容器的内壁面设置有用于支撑所述管板的凸台。较佳地,所述凸台围绕所述加热容器的内壁面环形设置。
[0020]本技术中,所述通气管能够平衡所述第一空间和所述第二空间的气压,使得对所述管板耐压性能和厚度降低,降低了所述管板的质量,不需要采用传统的法兰连接管板和加热容器,仅通过所述凸台就可以支撑所述管板的重量。
[0021]其中,所述凸台与所述加热容器的内壁面的连接方式可为本领域常规,例如焊接。所述凸台的形状可为本领域常规。
[0022]本技术中,所述第一空间一般用于容纳惰性气体,以排除其中的空气、且防止外界空气进入,从而避免空气进入加热容器中、氧化被加热液体。所述第二空间一般用于容纳惰性气体,防止被加热液体的蒸汽腐蚀管板。其中,所述第一空间和所述第二空间所采用的惰性气体均为本领域常规。
[0023]本技术中,较佳地,所述通气管的内径为5mm~10mm。
[0024]本技术中,所述管壳式电热器可为本领域常规,例如浮头式加热器、固定管板式加热器、U型管式加热器以及釜式加热器等。
[0025]在符合本领域常识的基础上,上述各优选条件,可任意组合,即得本技术各较佳实例。
[0026]本技术所用试剂和原料均市售可得。
[0027]本技术的积极进步效果在于:
[0028]1)采用卡套和螺套将管板与电热管连接,方便拆卸维修、且节省焊接成本;
[0029]2)基于气压平衡原理,将第一空间与第二空间连通,保持两个空间内的气压均衡,从而对管板、上封头以及法兰的耐压需求降低,同时管板、上封头及法兰的用料等级也降低,重量减轻。
附图说明
[0030]图1为管壳式电加热器结构示意图。
[0031]图2为卡套与螺套连接方式的示意图。
[0032]图3为卡套与螺套连接方式的细节示意图。
[0033]附图说明:1-被加热液体,2-电热管,3-通气管,4-凸台,5-第二空间,6-出口管,7-加热容器,8-管板,9-隔热层,10-法兰,11-上封头,12-法兰孔,13-电热管的电缆,14-螺栓,15-螺套,16-卡套,17-第一空间。
具体实施方式
[0034]下面通过实施例的方式进一步说明本技术,但并不因此将本技术限制在所述的实施例范围之中。下列实施例中未注明具体条件的实验方法,按照常规方法和条件,或按照商品说明书选择。
[0035]实施例
[0036]如图1所示,本技术的管壳式电热器,包括上封头11、加热容器7、管板8、电热管2和通气管3。
[0037]上封头11和加热容器7采用螺栓14和法兰10连接;管板8和电热管2采用卡套16和螺套15连接(图2和图3所示);凸台4(围绕加热容器7内壁面设置一圈凸台)用于支撑管板8;硅酸铝纤维的隔热层9铺设在管板8上,隔热层9上方的第一空间17用于容纳惰性气体;电加热管2的电缆13通过在上封头11上的法兰孔12连接到动力柜;加热容器7内的被加热液体1通过出口管6流入回路;被加热液体1与管板8的下表面构成用于容纳惰性气体的第二空间5。
[0038]在离管板8上表面一定距离的板孔壁上设有一圆锥面R。当拧紧螺套15时,顶住卡套16,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管壳式加热器,其包括上封头、加热容器、水平设置的管板和竖直设置的电热管;其特征在于,所述管板与所述电热管通过螺套和卡套连接:所述螺套和所述卡套同轴绕设于所述电热管的外壁、且所述卡套置于所述螺套的下方,所述螺套的外螺纹与所述管板的内螺纹相咬合,所述卡套的刃口卡入所述电热管的管壁;所述上封头与所述管板的上表面围合成第一空间;所述加热容器用于容纳被加热液体;所述被加热液体的液面与所述管板的下表面围合成第二空间;所述电热管的底端位于所述被加热液体的液面以下;所述管壳式加热器还包括一贯穿所述管板、上至所述第一空间且下至所述第二空间的通气管。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管壳式加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上封头还设有用于所述电热管的电缆贯穿的法兰孔。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管壳式加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上封头与所述加热容器通过螺栓和法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杨洋曹云袁晓凤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科学院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