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可延伸的新能源汽车充电接口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7288078 阅读:24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2-06 11:56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可延伸的新能源汽车充电接口,属于新能源汽车充电接口领域,在使用过程中为了适配不同充电高度、长度和环境采用多级调节结构,通过可拉伸金属软管可以进行大幅度的转弯和调节,并且由于其可拉伸的性质,可以有效的满足停车时,由于误操作导致充电口离得较远的情况,并且采用驱动液压杆来将装置展开,展开之后通过移动机构进行倾角调节,之后再采用微调节机构对磁感应充电插头进行微调节,来达到覆盖多种充电角度的效果,由于该装置根据磁感应充电插头来感应充电口位置,所以只需将可拉伸金属软管固定安装在汽车停车时其充电口附近即可完成自动化充电操作。时其充电口附近即可完成自动化充电操作。时其充电口附近即可完成自动化充电操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可延伸的新能源汽车充电接口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新能源汽车充电接口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可延伸的新能源汽车充电接口。

技术介绍

[0002]随着电动汽车技术的发展,电动汽车的使用越来越广泛。电动汽车或混合动力汽车的外接充电接口需要在固定位置以特定姿态角度插入汽车充电口,这对各种充电设备、充电机器人的位置定位带来了高精度的要求;
[0003]目前,新能源汽车充电接口不能拉伸和自动识别并与汽车充电口进行对接。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专利技术为解决上述问题,而提出的一种可延伸的新能源汽车充电接口。
[0005]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
[0006]一种可延伸的新能源汽车充电接口,包括:可拉伸金属软管、液压固定外壳和磁感应充电插头,所述可拉伸金属软管靠外一端与液压固定外壳靠内一端固定连接,所述液压固定外壳内部靠内一侧固定安装有驱动液压杆,所述驱动液压杆靠外一端与移动外壳靠内一端固定连接,所述移动外壳靠外一端通过波纹橡胶连接圈与微调节外壳靠内一端固定连接,所述微调节外壳与移动外壳之间形成一组空腔,所述微调节外壳与移动外壳之间活动安装有移动机构,所述微调节外壳靠外一端通过波纹橡胶连接圈与磁感应充电插头靠内一端固定连接,所述微调节外壳与磁感应充电插头之间活动安装有微调节机构。
[0007]优选地,所述移动机构包括:活动轴、转动液压杆、支撑杆和转向节,所述移动外壳内部底侧上方固定安装有一组活动轴,所述活动轴上前后两侧固定安装有两组转动液压杆,所述转动液压杆靠外一端与微调节外壳靠内一侧上方前后两侧固定连接,所述移动外壳下方前后两侧固定安装有支撑杆,所述支撑杆靠外一端转动安装有转向节,所述转向节靠外一侧与微调节外壳下方前后两侧固定连接。
[0008]优选地,所述微调节机构包括:微型马达、支撑组件、转动支柱、活动圈、传动支柱、传动轴和联动支柱,所述微调节外壳内部底侧和后侧上固定安装有支撑组件,所述支撑组件与微调节外壳之间形成的空腔内部固定安装有微型马达,所述位于底侧的微型马达主轴贯穿支撑组件与转动支柱底侧中部固定连接,所述位于后侧的微型马达主轴贯穿支撑组件与传动支柱后端固定连接,所述传动支柱前端与联动支柱上端转动连接,所述转动支柱外端上下两侧与活动圈上下两侧活动连接,所述活动圈外侧与传动轴底侧固定连接,所述联动支柱下端与传动轴中侧活动连接,所述传动轴外端与磁感应充电插头靠内一侧外表面中部固定连接。
[0009]优选地,所述驱动液压杆靠外一端与移动外壳靠内一端连接节点之间设置有缓冲机构,所述缓冲机构包括:上连接组件、缓冲弹簧、固定组件、滚轮和下连接组件,所述移动外壳内壁与上连接组件外侧固定连接,所述上连接组件内侧与缓冲弹簧外端固定连接,所
述缓冲弹簧内侧一端与固定组件外表面中部固定连接,所述固定组件内侧活动安装有滚轮,所述滚轮内侧与下连接组件外侧活动连接,所述下连接组件内侧与驱动液压杆外端固定连接。
[0010]优选地,所述可拉伸金属软管内置有可拉伸的充电线,通过充电线与外部环境相连。
[0011]优选地,所述可拉伸金属软管固定安装在位于新能源汽车停车时充电口的位置附近。
[0012]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可延伸的新能源汽车充电接口,具备以下有益效果:
[0013]1.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本专利技术中,在使用过程中为了适配不同充电高度、长度和环境采用多级调节结构,通过可拉伸金属软管可以进行大幅度的转弯和调节,并且由于其可拉伸的性质,可以有效的满足停车时,由于误操作导致充电口离得较远的情况,并且采用驱动液压杆来将装置展开,展开之后通过移动机构进行倾角调节,之后再采用微调节机构对磁感应充电插头进行微调节,来达到覆盖多种充电角度的效果,由于该装置根据磁感应充电插头来感应充电口位置,所以只需将可拉伸金属软管固定安装在汽车停车时其充电口附近即可完成自动化充电操作。
[0014]2.本专利技术的另一有益效果是:本专利技术采用了移动机构和微调节机构,通过移动机构调节磁感应充电插头的倾角,微调节机构来进行小幅度的调整,达到覆盖不同充电角度的效果,具体使用时,通过转动液压杆展开,推动移动外壳围绕支撑杆转动,在转动完毕之后通过两组微型马达转动带动转动支柱和联动支柱转动,带动传动轴转动,从而调节磁感应充电插头;
[0015]3.本专利技术的另一有益效果是:本专利技术采用缓冲机构来缓解装置在运动中产生震动效果对于线结构激光器的影响,当震动传递至驱动液压杆外端之后,通过下连接组件传递至滚轮上,滚轮在下连接组件中移动,消除部分震动,之后震动传递至缓冲弹簧被其吸收,从而减缓震动传递至磁感应充电插头,使其可以稳定工作。
附图说明
[0016]图1为本专利技术提出的一种可延伸的新能源汽车充电接口的一具体实施例的立体图;
[0017]图2为本专利技术提出的一种可延伸的新能源汽车充电接口的一具体实施例的立体拆分结构图;;
[0018]图3为本专利技术提出的一种可延伸的新能源汽车充电接口的一具体实施例的立体拆分结构图;
[0019]图4为本专利技术提出的一种可延伸的新能源汽车充电接口的一具体实施例的立体拆分结构图;
[0020]图5为本专利技术提出的一种可延伸的新能源汽车充电接口的一具体实施例的立体拆分结构图;
[0021]图6为本专利技术提出的一种可延伸的新能源汽车充电接口的一具体实施例的A放大结构图。
[0022]附图标号:
[0023]101、可拉伸金属软管;102、液压固定外壳;103、磁感应充电插头;104、驱动液压杆;105、移动外壳;106、波纹橡胶连接圈;107、微调节外壳;201、活动轴;202、转动液压杆;203、支撑杆;204、转向节;301、微型马达;302、支撑组件;303、转动支柱;304、活动圈;305、传动支柱;306、传动轴;307、联动支柱;401、上连接组件;402、缓冲弹簧;403、固定组件;404、滚轮;405、下连接组件。
具体实施方式
[0024]下面将结合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专利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
[0025]在本专利技术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前”、“后”、“左”、“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专利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专利技术的限制。
[0026]实施例1:
[0027]参考图1-6,一种可延伸的新能源汽车充电接口,包括:可拉伸金属软管101、液压固定外壳102和磁感应充电插头103,可拉伸金属软管101靠外一端与液压固定外壳102靠内一端固定连接,液压固定外壳102内部靠内一侧固定安装有驱动液压杆104,驱动液压杆104靠外一端与移动外壳105靠内一端固定连接,移动外壳10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可延伸的新能源汽车充电接口,包括:可拉伸金属软管(101)、液压固定外壳(102)和磁感应充电插头(103),其特征在于,所述可拉伸金属软管(101)靠外一端与液压固定外壳(102)靠内一端固定连接,所述液压固定外壳(102)内部靠内一侧固定安装有驱动液压杆(104),所述驱动液压杆(104)靠外一端与移动外壳(105)靠内一端固定连接,所述移动外壳(105)靠外一端通过波纹橡胶连接圈(106)与微调节外壳(107)靠内一端固定连接,所述微调节外壳(107)与移动外壳(105)之间形成一组空腔,所述微调节外壳(107)与移动外壳(105)之间活动安装有移动机构,所述微调节外壳(107)靠外一端通过波纹橡胶连接圈(106)与磁感应充电插头(103)靠内一端固定连接,所述微调节外壳(107)与磁感应充电插头(103)之间活动安装有微调节机构。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可分级调节的全面屏笔记本用外接摄像头,其特征在于:所述移动机构包括:活动轴(201)、转动液压杆(202)、支撑杆(203)和转向节(204),所述移动外壳(105)内部底侧上方固定安装有一组活动轴(201),所述活动轴(201)上前后两侧固定安装有两组转动液压杆(202),所述转动液压杆(202)靠外一端与微调节外壳(107)靠内一侧上方前后两侧固定连接,所述移动外壳(105)下方前后两侧固定安装有支撑杆(203),所述支撑杆(203)靠外一端转动安装有转向节(204),所述转向节(204)靠外一侧与微调节外壳(107)下方前后两侧固定连接。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可分级调节的全面屏笔记本用外接摄像头,其特征在于:所述微调节机构包括:微型马达(301)、支撑组件(302)、转动支柱(303)、活动圈(304)、传动支柱(305)、传动轴(306)和联动支柱(307),所述微调节外壳(107)内部底侧和后侧...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唐元元陈涛徐少飞
申请(专利权)人:烟台工程职业技术学院烟台市技师学院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