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后交叉韧带下止点定位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7285652 阅读:17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2-06 11:5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后交叉韧带下止点定位器,包括定位器手持部、胫骨固定部、导向套筒、限深套筒和限深钻头,定位器手持部整体呈弧形手柄状,其上部内有一中空导线通道,该中空导线通道的出口处位于定位器手持部的顶点处,后端开设有3个内径为2.00mm的固定孔,用于将定位器固定于胫骨皮质上,定位器胫骨固定部为一直径为11cm的圆弧,其上端滑入定位器手持部的滑轨中,同时被滑轨上螺丝锁死、固定。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可以在不建立内后侧入路的前提下,实现快速而安全的建立后交叉韧带的胫骨骨道,并轻松将后交叉韧带移植物牵拉进股骨及胫骨骨道中,可以减少手术时间,增加手术的安全性、可重复度性,降低手术难度,缩短年轻医生的学习曲线。线。线。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后交叉韧带下止点定位器


[0001]本技术涉及医疗器械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后交叉韧带下止点定位器。

技术介绍

[0002]后交叉韧带损伤占膝关节韧带损伤的3%~20%,常由膝前受到撞击或屈膝位跌倒所致。单独损伤较少见,易并发其它韧带损伤。后交叉韧带对胫骨向正后方移位提供95% 的阻滞力,限制内外翻及外旋,缓解髌股关节和内侧胫股关节之间的压力。后交叉韧带断裂不经治疗将导致髌股关节炎和内侧膝关节骨关节炎。为了恢复膝关节结构及功能,后交叉韧带断裂损伤时需积极采用关节镜手术重建后交叉韧带。
[0003]关节镜下重建后交叉韧带的难点在于后交叉韧带的下止点位置深在,位于胫骨近端后侧、胫骨平台下,此部位关节镜下视野欠佳。另外,后交叉韧带重建时,胫骨骨道内口距离腘窝处血管神经束距离较近,膝关节伸直位,骨道内口距离血管神经束平均剧烈约6mm,术中建立胫骨骨道时存在损伤血管神经束的可能性。为解决目前的后交叉韧带重建中胫骨骨道的制备,目前采用术中建立内后侧入路,清理膝关节后纵膈处组织,显露后交叉韧带下止点,监视下打入导针及钻头。同时,术中采用膝关节屈曲90
°
位,研究发现。膝关节屈曲90
°
,腘窝血管神经束将向后方移动,距离胫骨骨道内口距离平均可超过24mm。术中建立膝关节内后入路,会增加手术时间,文献报道,对于同一术者来说,这些操作,平均耗时约20分钟。虽然这些操作可进一步减少关节镜下重建后交叉韧带术中血管神经损伤的几率,但是目前文献报道中,血管神经损伤依然是此类手术的一大重要并发症。一旦术中发生血管神经损伤,需要术中切开修补血管神经束,术后长时间膝关节固定。这不仅仅是延长手术时间,增加病人的痛苦,最重要的是对病人术后的膝关节功能将超声非常严重的影响,丧失膝关节活动度几乎成为必然。
[0004]目前重建后交叉韧带的器械原理大多类似,常见的厂商为施乐辉、强生、Arthrex等,均为通过定位器定位后交叉韧带下止点,打入导针后,使用对应粗细的胫骨骨道钻头建立骨道。目前已有后交叉韧带下止点定位器,不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对于后交叉韧带重建术中,定位精确的骨道时手术成功的最重要保证。目前后交叉韧带定位器术中均需要术者手持定位器,维持位置不变,同时助手钻取导针。此操作对于医生手的稳定性要求较高,一旦助手在钻取的导针时发生移动,可能导致导针位置偏差,手术失败的可能。临床上对于后交叉韧带损伤的患者来说,往往为青中年病患,骨质强度较好,且胫骨皮质较厚,钻取难度较大,钻取不顺利时,术者常常难以保持长时间位置不动,助手也难以保持角度一直不变,这些变量均可能够导致导针方向以及出点发生改变,影响手术效果。
[0005]同时,目前已有后交叉韧带下止点定位器,不具备良好的限制深度的功能。当术中使用定位器打入导针后,需要手持胫骨骨道钻头建立胫骨骨道,此时需要完全打穿胫骨后方皮质后,才能将同等粗细的移植物拉入骨道。但是受限于目前胫骨骨道建立时无法限制深度,术中更多的是依靠医生的经验以及手感,这样无形中增加了手术的难度,降低了手术的可复制、可重复性,增加年轻医生的学习曲线。后交叉韧带重建术中,常见的手术并发症
之一就是血管神经损伤。一旦术中发生血管神经损伤,需要术中切开修补血管神经束,术后长时间膝关节固定。这不仅仅是延长手术时间,增加病人的痛苦,最重要的是对病人术后的膝关节功能将产生非常严重的影响,丧失膝关节活动度几乎成为必然。
[0006]在后交叉韧带重建手术中,制备好骨道后,需要将一根引线,穿过股骨及胫骨骨道,然后使用牵引线将移植物牵拉进骨道当中去。目前的后叉下止点定位器,打完胫骨骨道后,需要利用后内侧入路监视下寻找牵引线,再将引线导入骨道内,或者使用腰穿针或其他自制引线器,或者使用细钢丝,将牵引线引入骨道内,此过程费时费力。

技术实现思路

[0007]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后交叉韧带下止点定位器,解决了目前已有后交叉韧带下止点定位器在打入导针过程中的不稳定问题、在钻取胫骨骨道时不具备限制深度的问题,以及过牵引线难的问题。
[0008]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取的技术方案为:
[0009]一种后交叉韧带下止点定位器,包括定位器手持部、胫骨固定部、导向套筒、限深套筒和限深钻头,所述定位器手持部整体呈弧形手柄状,其前端设有2.5cm长的刻度线,采用5mm进制,用于定位后交叉韧带下止点处,上部内有一中空导线通道,该中空导线通道的入口处位于定位器手持部的顶点处,出口处位于定位器手持部的前端内侧,后端开设有3个内径为2.00mm的固定孔,用于将定位器固定于胫骨皮质上,末端开设有一用于安装胫骨固定部的滑轨,且所述滑轨上设有用于锁死固定胫骨固定部的螺丝;
[0010]所述定位器胫骨固定部为一直径为11cm的圆弧,其上端可滑入定位器手持部的滑轨中,同时可被滑轨上螺丝锁死、固定,远端开设有一内径为11mm,且带有内螺纹的定位套筒固定孔;
[0011]所述导向套筒的头端设有与胫骨固定部相匹配的螺纹,尾端带有2个开设有内径为2.0mm的固定孔的连接耳,用于配合2.0mm克氏针将导向套筒固定于胫骨皮质上;
[0012]所述限深套筒的长为5.0cm,内径为11mm,其卡设于导向套筒3的外侧,用于限制胫骨钻打入胫骨的深度;
[0013]所述限深钻头的长为18cm,前端为长16cm钻头,尾端为长2.0cm的外六方,结合部为一突出的圆形限深挡板。
[0014]进一步地,所述中空导线通道的内径为2.0mm。
[0015]进一步地,所述导向套筒的外径为11mm,内径有6、6.5、7、7.5、8、8.5、9、9.5、10mm等多种规格,用于通过相应规格的胫骨钻。
[0016]进一步地,所述限深钻头具有多种规格,外径有6、6.5、7、7.5、8、8.5、9、9.5、10mm,用于钻取对应直径的胫骨骨道。
[0017]进一步地,通过调节定位器胫骨固定部进入定位器手持部1滑轨内的深度可调节套筒中心处与定位器手持部1的顶点所成的夹角,该夹角最小为40度,最大为60度。
[0018]进一步地,所述滑轨呈弧形,直径为11cm。
[0019]本技术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0020]可以在不建立内后侧入路的前提下,实现快速而安全的建立后交叉韧带的胫骨骨道,并轻松将后交叉韧带移植物牵拉进股骨及胫骨骨道中。这样可以减少手术时间,同时增
加手术的安全性,增加手术的可重复度性,降低手术难度,缩短年轻医生的学习曲线。
附图说明
[0021]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一种后交叉韧带下止点定位器中定位器手持部的结构示意图。
[0022]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一种后交叉韧带下止点定位器中胫骨固定部的结构示意图。
[0023]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一种后交叉韧带下止点定位器中导向套筒的结构示意图。
[0024]图4为本技术实施例一种后交叉韧带下止点定位器中限深套筒的结构示意图。
[0025]图5为本技术实施例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后交叉韧带下止点定位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定位器手持部(1)、胫骨固定部(2)、导向套筒(3)、限深套筒(4)和限深钻头(5),所述定位器手持部(1)整体呈弧形手柄状,其前端设有2.5cm长的刻度线(6),采用5mm进制,用于定位后交叉韧带下止点处,上部内有一中空导线通道(7),该中空导线通道(7)的入口处位于定位器手持部(1)的顶点处,出口处位于定位器手持部(1)的前端内侧,后端开设有3个内径为2.00mm的固定孔(8),用于将定位器固定于胫骨皮质上,末端开设有一用于安装胫骨固定部(2)的滑轨,且所述滑轨上设有用于锁死固定胫骨固定部(2)的螺丝;所述定位器胫骨固定部(2)为一直径为11cm的圆弧,其上端可滑入定位器手持部(1)的滑轨中,同时可被滑轨上螺丝锁死、固定,远端开设有一内径为11mm,且带有内螺纹的定位套筒固定孔(9);所述导向套筒(3)的头端设有与胫骨固定部(2)相匹配的螺纹,尾端带有2个开设有内径为2.0mm的固定孔的连接耳,用于配合2.0mm克氏针将导向套筒固定于胫骨皮质上;所述限深套筒(4)的长为5.0cm,内径为11m...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杨镇葛兆刚张明宇张宪
申请(专利权)人:西安市红会医院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