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形管池面出水的环流澄清器系统及环流澄清器的出水方法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27282829 阅读:21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2-06 11:50
本申请公开一种U形管池面出水的环流澄清器系统,包括:环流澄清器,其包括环流腔体和设置在所述环流腔体顶部的溢流槽;U形管组件,其包括具有两个连通的管口的U形管,两个所述管口与溢流槽连通;水流控制组件,其包括水流控制件及连通所述水流控制件和其中一个所述管口的引水管。本申请在溢流槽下方设置U形管组件,再通过U形管组件连接水流控制组件,方便对现有的环流澄清器进行改造,也便于后续的使用和维护。本申请可以使用水泵进行排水,更优地可以利用虹吸原理进行无动力的排水,也可以将水泵和虹吸出水槽相结合,可以便于后续运行的时候进行初步的故障排除,或者提高出水效率。或者提高出水效率。或者提高出水效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U形管池面出水的环流澄清器系统及环流澄清器的出水方法


[0001]本申请涉及污水处理
,尤其涉及一种U形管池面出水的环流澄清器系统及环流澄清器的出水方法。

技术介绍

[0002]随着工业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越来越关注环境污染的问题,在污水处理过程中通常采用在污水处理池中安装溢流槽,从而将污水处理池中上层的清水溢出至溢流槽中排放出去。
[0003]由于上清液是在环流澄清器的上层形成的,现有的工艺是通过安装排水管以排放溢流槽中的澄清液,排水管通常安装在溢流槽底部,依靠上清液的自重流入排水管以实现环流澄清器的出水,不过,该排水管完全浸没在污水中,当排水管出现故障时,例如堵塞或损坏时,需要人工潜入污水中进行维修,存在安全风险,或者停止处理污水并将污水排放至故障位置后由人工进入处理池中进行维修,耗费人力物力,维修难度大。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申请的目的是,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结构简单且方便维修的U形管池面出水的环流澄清器系统,以及提供一种环流澄清器的出水方法。
[0005]为达到以上技术目的,本申请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0006]首先是一种U形管池面出水的环流澄清器系统,包括:
[0007]环流澄清器,其包括环流腔体和设置在所述环流腔体顶部的溢流槽;
[0008]U形管组件,其包括具有两个连通的管口的U形管,两个所述管口与溢流槽连通;
[0009]水流控制组件,其包括水流控制件及连通所述水流控制件和其中一个所述管口的引水管。
>[0010]具体地,所述U形管组件包括第一直管、第二直管以及分别与所述第一直管和第二直管连通的U形底管;所述第一直管的对外开口为第一管口,所述第二直管的对外开口为第二管口。
[0011]进一步地,所述水流控制组件的引水管从所述第一管口或第二管口插入。
[0012]优选地,不插入所述引水管的所述第一管口或第二管口处设有螺旋溜水器。
[0013]可选择地,所述水流控制组件的水流控制件采用水泵,用于利用所述引水管通过所述第一管口或第二管口抽出U形管组件内的澄清液。
[0014]或者,所述水流控制组件的水流控制件采用虹吸出水槽,所述引水管一端插入所述第一管口或第二管口至接近所述U形底管,所述引水管延伸至所述虹吸出水槽的最高点高于所述溢流槽,用于利用所述引水管通过所述第一管口或第二管口引流出U形管组件内的澄清液。
[0015]进一步优选地,所述环流腔体顶面开口;所述溢流槽沿所述环流腔体的横向或纵向架设在所述顶面开口内;或者,所述溢流槽沿所述环流腔体的侧壁内部固定在所述顶面
开口内。
[0016]优选地,所述溢流槽的槽底开设分别与两个所述管口对应的排水孔,所述U形管组件安装在所述溢流槽的下方。
[0017]进一步地,
[0018]所述排水孔外周设有突出或内嵌的卡槽,所述U形管组件设有与所述卡槽匹配安装的卡块。
[0019]可选择地,所述排水孔外周设有磁吸定位件,所述U形管组件设有与所述磁吸定位件匹配对应的磁吸件。
[0020]其次是一种环流澄清器的出水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0021]驱动环流澄清器内部的澄清液溢流进入溢流槽;
[0022]所述溢流槽内的澄清液自动填充所述溢流槽下方的两个管口连通的U形管组件;
[0023]抽取所述U形管组件中的其中一个管口内的澄清液,使得溢流槽内的澄清液从该管口内引流至所述环流澄清器之外,实现环流澄清器的池面出水。
[0024]进一步地,所述驱动环流澄清器内部的澄清液溢流进入溢流槽,包括将溢流槽设置在环流澄清器的顶面开口内。
[0025]可选择地,所述将溢流槽设置在环流澄清器的顶面开口内,包括沿所述环流澄清器的横向或纵向架设在所述顶面开口内,或者,沿所述环流澄清器的侧壁内部固定在所述顶面开口内。
[0026]优选地,多个相互连通的所述溢流槽设置一个所述U形管组件。
[0027]可选择地,所述溢流槽在安装所述U形管组件的位置设置排水坡度。
[0028]进一步选择地,所述U形管组件的其中一个管口设有螺旋溜水器。
[0029]优选地,所述U形管组件与溢流槽以可拆卸结构进行连接。
[0030]可选择地,所述抽取所述U形管组件中的其中一个管口的澄清液,包括利用水泵抽取其中一个所述管口的澄清液,或者,利用虹吸出水槽引流出其中一个所述管口的澄清液。
[0031]与现有技术相比较,本申请具有如下优势:
[0032](1)本申请的U形管池面出水的环流澄清器系统及环流澄清器的出水方法,在溢流槽下方设置U形管组件,再通过U形管组件连接水流控制组件,方便对现有的环流澄清器进行改造,也便于后续的使用和维护。
[0033](2)本申请的U形管池面出水的环流澄清器系统及环流澄清器的出水方法,所述U形管组件与溢流槽进行可拆卸连接,与水流控制组件进行非密封式连接,方便拆装,也易于维护。
[0034](3)本申请的U形管池面出水的环流澄清器系统及环流澄清器的出水方法,可以使用水泵进行排水,更优地可以利用虹吸原理进行无动力的排水,也可以将水泵和虹吸出水槽相结合,可以便于后续运行的时候进行初步的故障排除,或者提高出水效率。
[0035](4)本申请的U形管池面出水的环流澄清器系统及环流澄清器的出水方法,在U形管管口设置螺旋溜水器,可以避免过多的空气进入U形管组件以及水流控制组件,避免在水流通道内形成大气泡,阻碍流体顺利流动。
[0036](5)本申请的U形管池面出水的环流澄清器系统及环流澄清器的出水方法,溢流槽在环流澄清器中的安装位置可以灵活调整,几乎不受U形管组件安装的限制,可以提高环流
澄清器的出水效率。
附图说明
[0037]图1为本申请的U形管池面出水的环流澄清器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0038]图2为本申请的U形管池面出水的环流澄清器系统中的U形管组件的安装示意图。
[0039]图3为本申请的U形管池面出水的环流澄清器系统中的溢流槽的第一实施例的示意图。
[0040]图4为本申请的U形管池面出水的环流澄清器系统中的溢流槽的第二实施例的示意图。
[0041]图5为本申请的U形管池面出水的环流澄清器系统中的溢流槽的第三实施例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42]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申请作进一步详细描述。
[0043]参考图1,本申请的U形管池面出水的环流澄清器系统,其包括环流澄清器1、U形管组件2和水流控制组件3。其中,所述U形管组件2连接环流澄清器1和水流控制组件3,实现环流澄清器1池面出水的效果。
[0044]具体地,所述环流澄清器1包括环流腔体11和设置在所述环流腔体11顶部的溢流槽12,环流澄清器1的工作原理是:污水处理设备中设有生化反应沉淀池,生化反应沉淀池中设有曝气系统,曝气系统一方面将污水和含微生物的污泥充分混合,另一方面提供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U形管池面出水的环流澄清器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环流澄清器,其包括环流腔体和设置在所述环流腔体顶部的溢流槽;U形管组件,其包括具有两个连通的管口的U形管,两个所述管口与溢流槽连通;水流控制组件,其包括水流控制件及连通所述水流控制件和其中一个所述管口的引水管。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U形管组件包括第一直管、第二直管以及分别与所述第一直管和第二直管连通的U形底管;所述第一直管的对外开口为第一管口,所述第二直管的对外开口为第二管口。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水流控制组件的引水管从所述第一管口或第二管口插入。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不插入所述引水管的所述第一管口或第二管口处设有螺旋溜水器。5.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水流控制组件的水流控制件采用水泵,用于利用所述引水管通过所述第一管口或第二管口抽出U形管组件内的澄清液。6.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水流控制组件的水流控制件采用虹吸出水槽,所述引水管一端插入所述第一管口或第二管口至接近所述U形底管,所述引水管延伸至所述虹吸出水槽的最高点高于所述溢流槽,用于利用所述引水管通过所述第一管口或第二管口引流出U形管组件内的澄清液。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环流腔体顶面开口;所述溢流槽沿所述环流腔体的横向或纵向架设在所述顶面开口内;或者,所述溢流槽沿所述环流腔体的侧壁内部固定在所述顶面开口内。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溢流槽的槽底开设分别与两个所述管口对应的排水孔,所述U形管组件安装在所述溢流槽的下方。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系统,其...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福明刘淑杰刘旭
申请(专利权)人:清研环境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