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差压背压阀,差压背压阀包括:阀体、第一盖体、活塞、第二盖体组件、调节杆组件、弹簧组件、顶杆和阀杆;阀体包括第一进气口和排气口,第一进气口和排气口设置在阀体的两侧壁上;第一盖体包括第二进气口,第一盖体与阀体的顶部相连接;活塞设置有第一通气孔,活塞嵌入第一盖体内,且第一通气孔与第一进气口相连通;第二盖体组件与阀体的下部相连接;至少部分调节杆组件嵌入第二盖体组件内;弹簧组件嵌入第二盖体组件内,且弹簧组件的一端与调节杆组件相贴合;顶杆嵌入第二盖体组件内,且顶杆的一端与弹簧组件的另一端相贴合;阀杆中心设置有第二通气孔,阀杆嵌入阀体内,阀杆的一端与顶杆相贴合。阀杆的一端与顶杆相贴合。阀杆的一端与顶杆相贴合。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差压背压阀
[0001]本技术涉及背压阀
,具体而言,涉及一种差压背压阀。
技术介绍
[0002]目前,在相关技术中,背压阀可用于控制空气、水、蒸汽、各种腐蚀性介质、泥浆、油品、液态金属和放射性介质等各种类型流体的流动,在管道上主要起稳压作用。常用的系统有反应釜、流体计量投加系统、液压控制系统、化学反应条件、矿山和航海等领域。
[0003]现有背压阀的背压值一般由膜片结构控制,而这种结构无法随着环境的压力变化而变化,无法实现固定的压力差调节,很难达到需要的压力状态,无法进行精确调整背压,影响管路在压力稳定。这时专利技术一种差压背压阀就是十分必要的了。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或相关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
[0005]为此,本技术提出一种差压背压阀。
[0006]有鉴于此,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差压背压阀,差压背压阀包括:阀体、第一盖体、活塞、第二盖体组件、调节杆组件、弹簧组件、顶杆和阀杆;阀体包括第一进气口和排气口,第一进气口和排气口设置在阀体的两侧壁上;第一盖体包括第二进气口,第一盖体与阀体的顶部相连接;活塞设置有第一通气孔,活塞嵌入第一盖体内,且第一通气孔与第一进气口相连通;第二盖体组件与阀体的下部相连接;至少部分调节杆组件嵌入第二盖体组件内;弹簧组件嵌入第二盖体组件内,且弹簧组件的一端与调节杆组件相贴合;顶杆嵌入第二盖体组件内,且顶杆的一端与弹簧组件的另一端相贴合;阀杆中心设置有第二通气孔,阀杆嵌入阀体内,阀杆的一端与顶杆相贴合,阀杆的另一端与活塞相贴合,且第二通气孔与第一通气孔相连通。
[0007]在该技术方案中,首先,阀体包括第一进气口和排气口,第一进气口和排气口设置在阀体的两侧壁上,第一盖体包括第二进气口,通过将第一盖体与阀体的顶部相连接,以使信号气体从第二进气口进入活塞上方的第一盖体内;其次,活塞嵌入第一盖体内,且第一通气孔与第一进气口相连通,以使第一进气口进入的气体经过第一通气孔后,流过第二通气孔,气体给顶杆压力,便于顶杆复位;再次,通过将第二盖体组件与阀体的的下部相连接,使至少部分调节杆组件嵌入第二盖体组件内,并使弹簧组件嵌入第二盖体组件内,且弹簧组件的一端与调节杆组件相贴合,以通过旋拧调节杆组件来压缩弹簧组件,使弹簧组件产生弹性变形;再次,通过使顶杆嵌入第二盖体组件内,且顶杆的一端与弹簧组件的另一端相贴合,以使顶杆受到弹簧组件发生弹性变形所产生的压力,而向上运动;再次,通过使阀杆嵌入阀体内,阀杆的一端与顶杆相贴合,阀杆的另一端与活塞相贴合,以使顶杆推动阀杆和活塞一同向上运动。采用此种连接方式,结构简单,产品在使用时,先旋拧调节杆组件,调节杆组件压缩弹簧组件,弹簧组件产生弹性变形,给顶杆一个压力,使顶杆向上运动,顶杆与阀杆接触后,阀杆向上运动,同时带动活塞一起向上运动,活塞与阀体分离;当第一进气口的
气体压力和弹簧组件产生的力的总合等于第二进气口的气体压力时,差压背压阀就会处在一个平衡的状态,这时活塞与阀体接触,从第一进气口进入的气体无法从排气口流出,即气体处于关断状态。当第一进气口气体的压力继续增大时,第一进气口的气体压力和弹簧组件产生的力的总合大于第二进气口的气体压力,活塞受气体压力而向上运动,与阀体分离,从第一进气口进入的气体从排出口排出,第一进气口进入的气体对活塞压力减小,从而使第一进气口的气体与第二进气口的气体保持一个稳定的压力差,而这个压力差的大小,可以通过改变调节杆组件压缩弹簧来控制,从而使第一进气口和第二进气口气体之间保持稳定的压力差,并实现压力差调节的技术效果。本产品可取消现有背压阀通过膜片控制背压值的结构,并使本产品的背压值随着环境压力变化而变化,实现固定的压力差调节,以达到需要的压力状态,从而精确调整背压,确保响管路在压力稳定。
[0008]另外,本技术提供的上述技术方案中的差压背压阀还可以具有如下附加技术特征:
[0009]在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地,第二盖体组件还包括:盖体本体和连接部;连接部的一端与盖体本体的一端相连接,连接部的另一端与阀体的另一端相连接,且至少部分顶杆嵌入连接部内。
[0010]在该技术方案中,通过使连接部与盖体本体和阀体螺纹连接,来提高连接的紧密性,防止连接松动;同时,连接部与顶杆更适配,可以提升顶杆的稳定性和产品的密封性。
[0011]在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地,差压背压阀还包括:第一密封槽和第一密封圈;第一密封槽沿顶杆周向设置;第一密封圈嵌入第一密封槽内,且第一密封圈与连接部内壁相贴合。
[0012]在该技术方案中,通过将第一密封槽沿顶杆周向设置,并使第一密封圈嵌入第一密封槽内,且第一密封圈与连接部内壁相贴合,以提升顶杆与连接部的密封性,避免气体进入盖体本体内部,对弹簧组件产生影响,确保压力差精确。
[0013]在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地,调节杆组件还包括:调节杆本体和压板;至少部分调节杆本体嵌入盖体本体内;压板与调节杆本体相连接,且压板与弹簧组件的一端相贴合。
[0014]在该技术方案中,通过使至少部分调节杆本体嵌入盖体本体内,并使压板与调节杆本体相连接,且压板与弹簧组件的一端相贴合,以增大弹簧组件的受力面积,使弹簧组件受力均匀,确保压力差精准。
[0015]在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地,弹簧组件还包括:弹簧本体和弹簧座;弹簧本体嵌入盖体本体内,且弹簧本体的一端与压板相贴合;弹簧座的一端与弹簧本体的另一端相贴合,且弹簧座的另一端与顶杆的一端相贴合。
[0016]在该技术方案中,通过使弹簧座的一端与弹簧本体的另一端相贴合,且弹簧座的另一端与顶杆的一端相贴合,以实现弹簧座对弹簧本体的支撑作用,保证弹簧本体受力时不发生倾斜,并扩大弹簧本体的接触面积,便于对顶杆施加压力。
[0017]在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地,差压背压阀还包括:密封垫;密封垫嵌入活塞内,且密封垫同时与阀杆和阀体相贴合。
[0018]在该技术方案中,通过使密封垫嵌入活塞内,且密封垫同时与阀杆和阀体相贴合,以确保活塞与阀体接触时,没有气体可以从排气口排出,避免气体浪费。
[0019]具体的,阀体上类似于L形的结构与密封垫贴合可以实现阀体的排气口密封效果,
即当L形结构与密封垫贴合时,气体从第一进气口进入后,无法从排气口流出。
[0020]在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地,差压背压阀还包括:第二密封槽和第二密封圈;第二密封槽沿阀杆的周向设置;第二密封圈嵌入第二密封槽内,且第二密封圈与连接部相贴合。
[0021]在该技术方案中,通过使第二密封槽沿阀杆的周向设置,并使第二密封圈嵌入第二密封槽内,且第二密封圈与连接部相贴合,以避免气体流入盖体本体内,再一次提升产品的密封性,避免泄漏气体对弹簧组件产生影响,导致压力差数值不准确的问题产生。
[0022]本技术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技术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0023]本技术的上述和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差压背压阀,其特征在于,所述差压背压阀包括:阀体,所述阀体包括第一进气口和排气口,所述第一进气口和所述排气口设置在所述阀体的两侧壁上;第一盖体,所述第一盖体包括第二进气口,所述第一盖体与所述阀体的顶部相连接;活塞,所述活塞设置有第一通气孔,所述活塞嵌入所述第一盖体内,且所述第一通气孔与所述第一进气口相连通;第二盖体组件,所述第二盖体组件与所述阀体的下部相连接;调节杆组件,至少部分所述调节杆组件嵌入所述第二盖体组件内;弹簧组件,所述弹簧组件嵌入所述第二盖体组件内,且所述弹簧组件的一端与所述调节杆组件相贴合;顶杆,所述顶杆嵌入所述第二盖体组件内,且所述顶杆的一端与所述弹簧组件的另一端相贴合;阀杆,所述阀杆中心设置有第二通气孔,所述阀杆嵌入所述阀体内,所述阀杆的一端与所述顶杆相贴合,所述阀杆的另一端与所述活塞相贴合,且所述第二通气孔与所述第一通气孔相连通。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差压背压阀,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盖体组件还包括:盖体本体;连接部,所述连接部的一端与所述盖体本体的一端相连接,所述连接部的另一端与所述阀体的另一端相连接,且至少部分所述顶杆嵌入所述连接部内。3.根据权利要求...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军亚,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沃原自控阀门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