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气雾生成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7277213 阅读:29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2-06 11:43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冶金行业气雾冷却及环保抑尘装置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气雾生成装置,包括供气管道、供水管道、气雾混合腔、反射导流锥体、气雾输出管道;反射导流锥体设于气雾输出管道中,反射导流锥体首端由气雾输出管道头端伸出;气雾输出管道上开设气雾出口孔、气雾入口孔;气雾输出管道由气雾混合腔尾端开口处延伸至气雾混合腔内腔中,气雾入口孔位于气雾混合腔尾端开口处内侧;气雾混合腔首端开设有以反射导流锥体轴线为中心线的气路入口、与反射导流锥体首端表面垂直的水路入口。本装置通过气雾混合腔将水气混合生成气雾,气雾经管道输送到各个气雾使用点,无需在使用点安装喷嘴,解决现有气雾装置管路结构复杂、喷嘴易堵塞和使用成本高的问题。使用成本高的问题。使用成本高的问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气雾生成装置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冶金行业气雾冷却及环保抑尘装置
,适用于铸坯冷却、轧钢控轧控冷及煤焦场地、矿粉场地、冶金固废处理的抑尘和除尘等。

技术介绍

[0002]气雾冷却和抑尘除尘在工业生产中有着广泛应用,传统的气雾生成装置是将水和气(压缩空气、氮气等)通过管道独立输送到大量的使用点,每个使用点采用气雾喷嘴将水和气混合后生成气雾。
[0003]现有技术中采用的这种气雾应用方式存在的问题是需要大量的气雾喷嘴,管路较为复杂,不易安装,使用成本高,喷嘴容易发生堵塞。

技术实现思路

[0004]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气雾生成装置,通过气雾混合腔将水气混合生成气雾,生成的气雾通过管道输送到各个气雾使用点,无需在使用点安装喷嘴,降低了安装难度,解决现有气雾装置管路结构复杂、喷嘴易堵塞和使用成本高的问题。
[0005]本专利技术所提供的一种气雾生成装置,包括:供气管道、供水管道、气雾混合腔、反射导流锥体、气雾输出管道;
[0006]所述反射导流锥体呈首尾两端均为锥体结构的结构体,反射导流锥体设置于所述气雾输出管道中,反射导流锥体周向外壁与气雾输出管道内壁无缝连接,反射导流锥体首端由气雾输出管道头端伸出;
[0007]气雾输出管道上于所述反射导流锥体尾端锥体结构对应处开设有气雾入口孔,气雾输出管道远离反射导流锥体的一侧沿气雾使用工作范围布设,所述布设于气雾使用工作范围处的气雾输出管道上开设有多个气雾出口孔;
[0008]所述气雾混合腔尾端设置有开口,气雾输出管道由所述气雾混合腔尾端开口处延伸至气雾混合腔的内腔中,气雾混合腔尾端开口处与气雾输出管道外壁无缝连接,所述气雾入口孔位于气雾混合腔尾端开口处内侧;
[0009]气雾混合腔首端以反射导流锥体轴线为中心线开设有气路入口,所述气路入口与所述供气管道连通;
[0010]气雾混合腔首端还开设有与所述反射导流锥体首端的锥体结构表面垂直的水路入口,所述水路入口与所述供水管道连通。
[0011]对上述结构进行优选的技术方案为,所述气雾混合腔首部呈由气雾混合腔首端至气雾混合腔中部逐渐扩大的第一喇叭状结构,所述第一喇叭状结构的内壁与所述反射导流锥体首端外表面平行;
[0012]气雾混合腔尾部呈由气雾混合腔尾端至气雾混合腔中部逐渐扩大的第二喇叭状结构,所述第二喇叭状结构的内壁与所述反射导流锥体尾端外表面平行。
[0013]进一步优选的技术方案为,所述反射导流锥体首端锥体结构的母线与其轴线的夹
角大于所述反射导流锥体尾端锥体结构的母线与其轴线的夹角。
[0014]再进一步优选的技术方案为,所述气雾混合腔中部呈筒状结构;
[0015]所述反射导流锥体的中部呈圆柱状结构体;
[0016]所述筒状结构的气雾混合腔中部的长度小于所述圆柱状结构体的反射导流锥体的中部的长度。
[0017]又进一步优选的技术方案为,所述供气管道、所述供水管道均与所述反射导流锥体同轴设置,供水管道管径大于供气管道管径;
[0018]所述气雾混合腔上的所述水路入口与气雾混合腔上的所述气路入口紧邻;
[0019]所述气雾输出管道上的所述气雾入口孔的具体开设位置为:与所述反射导流锥体尾端锥体结构的锥底的侧部对应,所述气雾混合腔尾端开口处与气雾入口孔紧邻。
[0020]再又进一步优选的为,所述气雾混合腔首端的水路入口总面积与气路入口总面积为1:1。
[0021]更进一步优选的为,所述气雾输出管道的截面积为所述气雾混合腔首端的水路入口总面积的1.5倍。
[0022]又更进一步优选的为,所述供水管道与供水主管道连通,所述供水主管道垂直设置于供水管道上。
[0023]再又更进一步优选的为,所述供气管道的供气压力、所述供水管道的供水压力均为3-10MPa。
[0024]更加优选的技术方案为,所述反射导流锥体首端锥体结构的母线与其轴线的夹角为40度~50度;所述反射导流锥体尾端锥体结构的母线与其轴线的夹角为25度~35度。
[0025]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
[0026]1.本专利技术所提供的气雾生成装置较现有的气雾装置在安装使用时结构更为简单。原有气雾装置实际使用时需要大量的气雾喷嘴,每个喷嘴需要独立配置相应的管道,结构较为复杂,安装成本较高,并且喷嘴容易发生堵塞。本专利技术所提供的气雾生成装置首先将水和气经气雾混合腔混合生成气雾,将气雾通过管道输送到各个使用点,避免了复杂的管路和使用大量的喷嘴。气雾通过管路输送到各个用气点后,根据需要在管路或支路上打孔,气雾通过管路上的孔喷射到各个使用点。由于每个使用点均不需要安装喷嘴,不易发生堵塞和影响气雾的正常喷射。
[0027]2.本专利技术所提供的气雾生成装置较现有气雾装置的安装和维护成本更低。由于本装置不需要复杂的管路和大量的喷嘴,具有零件构件少的特点,初次安装成本和后续维护使用成本均较低。
[0028]3.本装置应用范围广泛。本装置结构简单、安装方便、适用范围广泛。可适用于冶金行业铸坯冷却、轧钢控轧控冷及煤焦场地、矿粉场地、冶金固废处理的抑尘和除尘等用途。
附图说明
[0029]图1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0030]图2为图1所示结构中的a部放大示意图。
[0031]图3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应用于炼钢连铸坯二冷段时的结构意图。
[0032]图4为图3所示结构的A-A向剖面结构示意图。
[0033]图5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应用于焦化厂焦粉抑尘和加湿时的结构示意图。
[0034]其中,1-供气管道,2-供水管道,3-供水主管道,4-反射导流锥体, 4.1-反射导流锥体首端锥体结构,4.2-反射导流锥体尾端锥体结构,5-气雾混合腔,6-水路入口,7-气雾入口孔,8-气雾管道,9-喷射的气雾,10
-ꢀ
连铸坯,11-连铸坯运行方向,12-下落过程中的焦粉。
具体实施方式
[0035]为进一步阐述本专利技术为达成预定专利技术目的所采取的技术手段及功效,以下结合附图及较佳实施例,对依据本专利技术提出的一种气雾生成装置的具体实施方式及工作原理进行详细说明。
[0036]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所提供的一种气雾生成装置如图1所示,包括:供气管道1、供水管道2、气雾混合腔5、反射导流锥体4、气雾输出管道8。
[0037]结合图2可知,其中,反射导流锥体4的首尾两端均为锥体结构,反射导流锥体4设置于气雾输出管道8中,反射导流锥体4的首端由气雾输出管道8的头端伸出,反射导流锥体4的周向外壁与气雾输出管道8的内壁无缝连接。优选的,反射导流锥体首端锥体结构4.1的母线与其轴线的夹角大于反射导流锥体尾端锥体结构4.2的母线与其轴线的夹角。优选的,反射导流锥体首端锥体结构4.1的母线与其轴线的夹角为40~50度;反射导流锥体尾端锥体结构4.2的母线与其轴线的夹角为25~35度。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中,反射导流锥体4首端锥体结构4.1的母线与其轴线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气雾生成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供气管道、供水管道、气雾混合腔、反射导流锥体、气雾输出管道;所述反射导流锥体呈首尾两端均为锥体结构的结构体,反射导流锥体设置于所述气雾输出管道中,反射导流锥体周向外壁与气雾输出管道内壁无缝连接,反射导流锥体首端锥体结构由气雾输出管道头端伸出;气雾输出管道上于所述反射导流锥体尾端锥体结构对应处开设有气雾入口孔,气雾输出管道远离反射导流锥体的一侧沿气雾使用工作范围布设,所述布设于气雾使用工作范围处的气雾输出管道上开设有多个气雾出口孔;所述气雾混合腔尾端设置有开口,气雾输出管道由所述气雾混合腔尾端开口处延伸至气雾混合腔的内腔中,气雾混合腔尾端开口处与气雾输出管道外壁无缝连接,所述气雾入口孔位于气雾混合腔尾端开口处内侧;气雾混合腔首端以反射导流锥体轴线为中心线开设有气路入口,所述气路入口与所述供气管道连通;气雾混合腔首端还开设有与所述反射导流锥体首端的锥体结构表面垂直的水路入口,所述水路入口与所述供水管道连通。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气雾生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气雾混合腔首部呈由气雾混合腔首端至气雾混合腔中部逐渐扩大的第一喇叭状结构,所述第一喇叭状结构的内壁与所述反射导流锥体首端外表面平行;气雾混合腔尾部呈由气雾混合腔尾端至气雾混合腔中部逐渐扩大的第二喇叭状结构,所述第二喇叭状结构的内壁与所述反射导流锥体尾端外表面平行。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气雾生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反射导流锥体首端锥体结构的母线与其轴线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联兵徐兵伟李罗扣张存旺樊杰龙
申请(专利权)人:首钢长治钢铁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