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示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726935 阅读:120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显示装置,其包括依序排列的一第一框架、一背光模组、一显示面板与一第二框架,该第一框架的一侧端延伸有一凹槽,在该第二框架与该凹槽相应的一侧端延伸有一扣合部与该凹槽配合。该背光模组包括一导光板、一光源装置与一反射板。该光源装置位于该凹槽内。该反射板覆于该第一框架的上方,并延伸至覆盖该光源装置。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显示装置
本专利技术关于一种显示装置,尤其关于一种成本低廉、散热良好的显示装置。
技术介绍
近年来,随着液晶显示器的彩色化及大型化,其应用领域更为广泛,如笔记本式计算机、各种台式计算机、液晶电视等。因液晶显示面板本身不能发光,其为一种被动元件,需利用一光源系统,如背光模组(Backlight Module),为其提供一面光源,从而显示屏幕画面。背光模组一般可分为侧光式与直下式二种结构。对于中小尺寸液晶面板,侧光式背光模组具有轻量、薄型、耗电低等优点。请参阅图1,是现有技术显示装置的结构示意图。该显示装置100包括一背光模组110与一位于该背光模组110一侧的显示面板160,一第一框架102位于该背光模组110另一侧,用于支撑该背光模组110,一第二框架104覆于该显示面板160的上方,与该第一框架102配合,用以固定该显示装置100。该背光模组110包括一导光板120、一反射板130、一光源装置140及一光学膜片组150,该反射板130位于该框架102上,该导光板120位于该反射板130远离该框架102的一侧,其包括一光入射面121、一光出射面122及一底面123,该光源装置140位于该光入射面121一侧,其包括一长条状灯管141及一环绕于该灯管141周围具有“ㄈ”型结构的反射罩142。该光学膜片组150位于该导光板120远离反射板130一侧,其依次包括扩散片151、第一增光片152、第二增光片153及遮光片154等。其中,导光板120由塑料材料制成,用以提供光线传播途径,该反射板130用以降低导光板120下表面光线的逸射。所述光学膜片组150可使光线产生散射且分布更为均匀。该反射-->罩142用于防止灯管141的光线向外逸射。但是,该背光模组110需外加一反射罩142,使其成本较高。并且,组成该背光模组110的元件如导光板120、反射板130及光学膜片组150等均是由塑料材料制成,光源装置140发出的热量无法及时有效地排出,会导致该背光模组110的元件因热量累积而产生黄化现象或各塑料元件因受热而弯曲变形造成膜片不平整,同时显示面板160也会因热量累积而使显示品质受到影响。有鉴于此,提供一种成本低廉、散热良好的显示装置实为必需。
技术实现思路
以下,将以若干实施例说明一种成本低廉、散热良好的显示装置。为实现上述内容,提供一种显示装置,其包括:依序排列的一第一框架、一背光模组、一显示面板与一第二框架,该第一框架的一侧端延伸有一凹槽,在该第二框架与该凹槽相应的一侧端延伸有一扣合部与该凹槽配合。该第一框架与该第二框架均为一体成型。该扣合部的形状为弯曲面,其包括一内表面及一外表面。可选地,该扣合部的内表面及外表面均为光滑曲面。可选地,该扣合部的内表面具有多个凸痕或凸点,且外表面具有多个凹痕或凹点。可选地,该扣合部的内表面具有多个凸痕或凸点,外表面为光滑表面。可选地,该扣合部的内表面为光滑表面,外表面具有多个凹痕或凹点。可选地,该扣合部的内表面与该外表面均具有多个凸点,或该内表面与该外表面均具有凸痕。该背光模组包括一导光板、一光源装置与一反射板,该导光板包括一光入射面、一底面与一光出射面。该光源装置包括-->多个发光二极管灯源,每一发光二极管灯源具有一出光口。该反射板位于该导光板的底面一侧。该导光板的光入射面与底面成一小于或等于90度的夹角。该光源装置位于该凹槽内。该凹槽位于该光入射面一侧的下方。该反射板覆于该第一框架的上方,并延伸至覆盖该光源装置。与现有技术采用反射罩相比,本实施方式显示装置的优点在于:扣合部既起到反射罩的作用,提高光能量输出率,又因与第二框架一体成型,密闭性好,使能量损失降低。同时,该扣合部直接与外界接触,使光源装置产生的热量能通过该扣合部直接进行热交换,有利于散热,且扣合部的设计,使得热交换的接触面积增大,散热效率大幅提升。并且,该扣合部既代替现有技术的反射罩,又起到框架支撑作用,因此可节约成本。扣合部、反射板及导光板光入射面的设计,还可进一步提高光能利用率,使光源装置发出的光更加均匀、有效地进入导光板,从而使显示装置整体显示性能提升。【附图说明】图1是现有技术显示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专利技术显示装置第一实施方式示意图。图3是图2所示显示装置的反射板、凹槽、光源装置及导光板的组合位置示意图。图4是图2所示显示装置组装后的整体图。图5是图4中沿V-V方向切面观察的光线传输方向示意图。图6是本专利技术显示装置第二实施方式示意图。图7是图6沿VII-VII方向剖面观察的光路原理图。图8是本专利技术显示装置第三实施方式示意图。图9是本专利技术显示装置第四实施方式示意图。图10是图9所示扣合部沿X-X方向剖面观察的光路原理图。图11是本专利技术显示装置第五实施方式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请同时参考图2至图5,是本专利技术显示装置第一实施方式示意图。该显示装置200包括依序排列的一第一框架210、一背光模组220、一显示面板230与一第二框架240。在该第一框架210的一侧端存在一凹槽211,在该第二框架240与该凹槽211相应的一侧端存在一扣合部241与该凹槽211配合。该扣合部241的形状为弯曲面。该第一框架210与该第二框架240均为一体成型。该扣合部241具有一内表面2411(参见图5所示)及一外表面2412,该内表面2411及外表面2412均为光滑曲面,其材质为金属或其合金,优选导热金属或合金,如铜、铝、铁、钛等金属及其合金,以及不锈钢等,还可为塑料。该背光模组220包括一导光板221、一光源装置222、一反射板223与一光学膜片组250。该导光板221的作用是通过全反射将光源发出的光从其接近光源一侧传导至远离光源一侧,将点光源或线光源转化成具有均匀光能量分布的面光源,提高亮度,其包括一光入射面2211、一底面2212与一光出射面2213。该凹槽211位于该光入射面2211一侧的下方,该光源装置222固持在该凹槽211内,其包括一金属板2221与多个固定在该金属板2221上的发光二极管(Light Emitting Diode,LED)灯源2222,每一发光二极管灯源2222具有一出光口2223。该反射板223位于导光板221的底面2212一侧,且覆于该第一框架210的上方,并延伸至覆盖该光源装置222,其与光源装置222相对位置设置多个开口2231,每一开2231对应一发光二极管灯源2222,且各开口2231与发光二极管灯源2222的出光口2223的外围形状及大小相同,使两者刚好卡合,如图3所示是该反射板223、凹槽211、光源装置222及导光板221的组合位置示意图。该光学膜片组250位于该导光板221的光出射面2213一侧,其依次包括一扩散板251、一下增光片252及一上增光片253,-->还可包括一遮光片(图未示)。该显示面板230位于该光学膜片组250与该第二框架240之间。该第一框架210与该第二框架240通过卡扣结构(图未示)卡合成一整体,如图4所示是该显示装置200组装后的整体图。请参阅图5,是图4中沿V-V方向切面观察的光线传输方向示意图。由该光源装置222发出的光线垂直于该反射板223,射至该扣合部241的内表面2411,再经由该扣合部241的内表面2411反射至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显示装置,其包括:依序排列的一第一框架、一背光模组、一显示面板与一第二框架,其特征在于:该第一框架的一侧端延伸有一凹槽,在该第二框架与该凹槽相应的一侧端延伸有一扣合部与该凹槽配合。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显示装置,其包括:依序排列的一第一框架、一背光模组、一显示面板与一第二框架,其特征在于:该第一框架的一侧端延伸有一凹槽,在该第二框架与该凹槽相应的一侧端延伸有一扣合部与该凹槽配合。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该第一框架与该第二框架均为一体成型。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该扣合部的材质为金属或其合金或塑料。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该扣合部的形状为弯曲面,其包括一内表面与一外表面。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该扣合部的内表面与外表面均为光滑曲面。6.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该扣合部的内表面具有多个凸痕或凸点,且外表面具有多个凹痕或凹点。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该凸痕或凸点或凹痕或凹点为规则形状、均匀分布。8.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该凸痕或凸点或凹痕或凹点为不规则形状或不均匀分布。9.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该凸痕与该凹痕、该凸点与该凹点间为一一对应。10.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该凸痕与该凹痕、该凸点与该凹点间为非一一对应。11.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该扣合部的内表面具有多个凸痕或...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许铭富
申请(专利权)人:鸿富锦精密工业深圳有限公司鸿海精密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94[中国|深圳]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