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多功能腰椎铰链融合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7263987 阅读:24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2-06 11:26
本发明专利技术属于医疗器械技术领域,具体公开了一种多功能腰椎铰链融合器,包括头侧构件和尾侧构件,头侧构件和尾侧构件铰接,在头侧构件上开有贯穿上工作面和下工作面的第一植骨窗,在尾侧构件上开有贯穿上工作面和下工作面的第二植骨窗,在头侧构件和尾侧构件的上工作面和下工作面上设有倒齿;在头侧构件上开有贯穿前工作面和后工作面的第三植骨窗,在尾侧构件上开有贯穿前工作面和后工作面的第四植骨窗。融合器整体采用铰链设计,植入椎间隙头尾侧构件折弯后实现了椎间隙双侧的支撑和植骨空间,融合器中间部分位于椎间隙前方,两端部分位于椎间隙后方,从而自动形成前高后低的状态,有效重建腰椎间隙前凸角度,且融合器折弯后更不易退出移位。易退出移位。易退出移位。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多功能腰椎铰链融合器


[0001]本专利技术属于医疗器械
,涉及一种多功能腰椎铰链融合器。

技术介绍

[0002]随着现代生活方式的改变及老龄化社会的到来,腰椎退变已经成为长久坐立的人类的一种常见疾病,给患者带来长期痛苦并严重影响生活质量。腰椎间减压融合术是目前一种有效且主流的治疗腰椎退变疾病的手术方案。其中经椎间孔腰椎间融合术避免了后路减压对神经组织的过度牵拉,有效减少神经并发症。若经单侧入路行开放、通道下或内镜下经椎间孔腰椎间融合术,微创化和患者受益程度都会明显提高,是一种极好的腰椎退变阶梯治理方案。
[0003]目前椎间融合广泛使用腰椎间融合器,这种椎间内植物在重建腰椎生物力学即刻稳定性、改善椎间隙和椎间孔高度、促进远期融合等方面发挥了出色的优势。从材料上腰椎融合器分为聚醚醚酮(PEEK)、钛合金、钽金属、可吸收材料等;从形状上分为圆柱状、长方体、子弹头、香蕉状、肾型等多种。然而,目前市面上的腰椎后路融合器临床使用中仍存在许多并发症,诸如融合器移位、脱出、塌陷、对侧支撑效果差、恢复生理曲度较差,抑或前路和侧前路手术虽然融合器足够大,但解剖入路和器械特殊,学习曲线长且存在潜在血管神经损伤风险,临床推广有限。脊柱外科医生仍然非常期待一种可以从熟悉的后路或后外侧经椎间孔入路单侧植入,有足够大的终板接触面积和植骨空间、不易退出移位、单侧置入双侧支撑,同时可以很好恢复矢状面曲度的腰椎融合器。

技术实现思路

[0004]为了克服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缺陷,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多功能腰椎铰链融合器,解决了临床中腰椎后外侧或后路手术单侧减压椎间融合时对侧支撑效果差、融合器和终板骨性接触面小、植骨空间不足、融合器退出移位及生理曲度恢复不足等实际问题。
[0005]本专利技术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
[0006]一种多功能腰椎铰链融合器,包括头侧构件和尾侧构件,头侧构件和尾侧构件铰接,在头侧构件上开有贯穿上工作面和下工作面的第一植骨窗,在头侧构件的上工作面和下工作面上设有倒齿;在尾侧构件上开有贯穿上工作面和下工作面的第二植骨窗,在尾侧构件的上工作面和下工作面上设有倒齿;
[0007]在头侧构件上开有贯穿前工作面和后工作面的第三植骨窗,在尾侧构件上开有贯穿前工作面和后工作面的第四植骨窗。
[0008]进一步,尾侧构件的尾端开有尾端固定孔,尾端固定孔贯通到尾侧构件和头侧构件内部,尾侧构件尾端固定孔用于连接把持工具或植骨。
[0009]进一步,头侧构件和尾侧构件采用合页铰接。
[0010]进一步,当头侧构件和尾侧构件连成直线状态时,上工作面和下工作面均呈中间高、两端低的曲面结构。
[0011]进一步,头侧构件的头端为带尖曲面。
[0012]进一步,头侧构件和尾侧构件由聚醚醚酮或多孔金属材料制成。
[0013]进一步,多孔金属材料采用钛合金或钽金属。
[0014]进一步,尾侧构件的前工作面和后工作面上开有尾端卡槽。
[0015]进一步,头侧构件的头端与尾侧构件的尾端之间的长度为40~70mm。
[0016]进一步,头侧构件和尾侧构件的上工作面和下工作面的宽度为9~14mm,头侧构件和尾侧构件的连接端的高度为8~14mm。
[0017]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具有以下有益的技术效果:
[0018]本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多功能腰椎铰链融合器,包括头侧构件和尾侧构件,头侧构件和尾侧构件铰接,在头侧构件和尾侧构件的上工作面和下工作面上设有倒齿,头侧构件和尾侧构件成直线状态时,接触终板的两个面为带倒齿结构的面,防止融合器植入后退出;在头侧构件和尾侧构件上开有贯穿上下前后工作面的植骨窗,空腔内均为植骨空间,接近于普通单侧融合器两倍的终板接触面积和植骨空间,减小了终板接触面的压强同时足够大的植骨融合空间允许填塞更多骨颗粒,继而降低了术后融合器塌陷、促进椎间更快实现融合;可以经腰椎椎间孔或后路单侧减压后植入椎间隙,有效填充减压侧和对侧椎间隙,实现双侧支撑;采用铰链设计,在植入后融合器在椎间隙实现角度变化,继续植入骨颗粒后融合器可以更好的贴附纤维环从而减少融合器在椎间隙移位和脱出压迫神经的并发症,融合器植入椎间隙后头侧构件折弯后,融合器中间部分位于椎间隙前方,两端部分位于椎间隙后方,从而自动形成前高后低的状态,有效重建腰椎间隙前凸角度,且融合器折弯后更不易退出移位。
[0019]进一步,该融合器尾端留有植入工具的尾端固定孔,且贯通到尾侧构件和头侧构件内部,在植入变角度后还可以通过尾端固定孔继续塞入骨颗粒,弥补融合器折弯后合页对侧的植骨空隙。
[0020]进一步,头端最前端采用带尖曲面设计,对融合器植入时接触纤维环后有效折弯变角度提供了引导作用,便于融合器植入。
附图说明
[0021]图1为本专利技术的多功能腰椎铰链融合器的结构示意图;
[0022]图2为图1的反方向视图;
[0023]图3为本专利技术的多功能腰椎铰链融合器折弯后的结构示意图;
[0024]图4为图2的左视图;
[0025]图5为本专利技术的融合器植入椎间盘后变角度后的状态。
[0026]其中:1为头侧构件,2为尾侧构件,3为合页,4为倒齿,5为尾端固定孔,6为第一植骨窗,7为第二植骨窗,8为第三植骨窗,9为第四植骨窗,10为尾端卡槽,11为带尖曲面。
具体实施方式
[0027]为了使该专利技术目的和具体实施方法以及优点更加清楚,下面结合附图和手术实例进行进一步说明,需要说明的是本专利技术并不局限于以下具体实施例,凡在本申请技术方案基础上做的等同变换均落入本专利技术的保护范围。
[0028]如图1和2所示,本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多功能腰椎铰链融合器,包括头侧构件1和尾侧构件2,头侧构件1和尾侧构件2铰接,在头侧构件1上开有贯穿上工作面和下工作面的第一植骨窗6,在头侧构件1的上工作面和下工作面上设有倒齿4;在尾侧构件2上开有贯穿上工作面和下工作面的第二植骨窗7,在尾侧构件2的上工作面和下工作面上设有倒齿4;在头侧构件1上开有贯穿前工作面和后工作面的第三植骨窗8,在尾侧构件2上开有贯穿前工作面和后工作面的第四植骨窗9。
[0029]骨颗粒填塞入融合器后压实压紧,各个植骨窗为了促进融合器各个面之间骨质可以长到一起,利于两节腰椎间融合。此外,融合器植入后,椎间隙还是要打压夯实额外的骨颗粒的,所有骨质最后都将生长融合在一起。
[0030]头侧构件1和尾侧构件2成直线状态时,接触终板的两个面为带倒齿4结构,防止融合器植入后退出。头尾构件带齿的两个面整体呈现中间高、两端低的曲面结构。如图3和5所示,融合器植入椎间隙后头侧构件1折弯后,融合器中间部分位于椎间隙前方,两端部分位于椎间隙后方,从而自动形成前高后低的状态,有效重建腰椎间隙前凸角度,且融合器折弯后更不易退出移位。植入融合器并置入椎弓根钉棒系统后可配合弯棒或抱紧操作,可以有效维持术后腰椎前凸。
[0031]更优地,头侧构件1和尾侧构件2由聚醚醚酮PEEK或多孔金属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多功能腰椎铰链融合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头侧构件(1)和尾侧构件(2),头侧构件(1)和尾侧构件(2)铰接,在头侧构件(1)上开有贯穿上工作面和下工作面的第一植骨窗(6),在头侧构件(1)的上工作面和下工作面上设有倒齿(4);在尾侧构件(2)上开有贯穿上工作面和下工作面的第二植骨窗(7),在尾侧构件(2)的上工作面和下工作面上设有倒齿(4);在头侧构件(1)上开有贯穿前工作面和后工作面的第三植骨窗(8),在尾侧构件(2)上开有贯穿前工作面和后工作面的第四植骨窗(9)。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多功能腰椎铰链融合器,其特征在于,尾侧构件(2)的尾端开有尾端固定孔(5),尾端固定孔(5)贯通到尾侧构件(2)和头侧构件(1)内部,尾侧构件(2)尾端固定孔(5)用于连接把持工具或植骨。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多功能腰椎铰链融合器,其特征在于,头侧构件(1)和尾侧构件(2)采用合页(3)铰接。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多功能腰椎铰链融合器,其特征在于,当头...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杨小卫郝定均
申请(专利权)人:西安市红会医院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