吸收性物品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7262175 阅读:25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2-06 11:22
在吸收性物品(1)中,前外装体(50A)具有收缩区域和低收缩区域。收缩区域具有从前外装体的宽度方向(W)的一个侧部延伸至另一个侧部的前连续收缩区域(FCR)、相比前连续收缩区域位于前后方向(L)的外侧的第1前收缩区域(ER1)和相比前连续收缩区域位于前后方向L的内侧的第2前收缩区域(ER2)。低收缩区域具有相比前连续收缩区域位于前后方向的外侧的第1低收缩区域(LER1)和相比前连续收缩区域位于前后方向的内侧的第2低收缩区域(LER2)。后外装体(50B)包括具有收缩性且从后外装体的宽度方向的一个侧部延伸至另一个侧部的后连续收缩区域(RCR)。在前外装体与后外装体接合的状态下,前连续收缩区域与后连续收缩区域在宽度方向邻接。接。接。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吸收性物品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吸收性物品。

技术介绍

[0002]在专利文献1的图6以及图7中公开了一种吸收性物品,该吸收性物品具有:从前腰围区域的宽度方向的一个侧部延伸至另一个侧部的连续收缩区域;以及相比连续收缩区域收缩力降低的低收缩区域。在低收缩区域中,由弹性部件强力勒紧腹部的情形减少。因此,能不紧贴腹部地配置被配置在前腰围区域的外装体,抑制了穿用者的穿戴感变差。
[0003]在先技术文献
[0004]专利文献
[0005]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7-537726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0006]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课题
[0007]但是,上述的吸收性物品存在以下问题。
[0008]在上述的吸收性物品中,利用从前腰围区域的宽度方向的一个侧部延伸至另一个侧部的连续收缩区域,抑制外装体向下裆侧滑落。但是,由于低收缩区域相比连续收缩区域位于前后方向的外侧,所以,上述的吸收性物品的使外装体紧贴穿用者身体的力在整体上变弱。因而,不能充分改进外装体向下裆侧滑落的情况,依旧存在难以持续地覆盖穿用者身体这样的问题。
[0009]因而,期望提供一种收缩力比连续收缩区域降低的低收缩区域相比连续收缩区域位于前后方向的外侧的吸收性物品,其可抑制穿用者的穿戴感变差,并且容易持续地覆盖穿用者身体。
[0010]用于解决课题的方案
[0011]本公开所涉及的吸收性物品具有:前后方向和与上述前后方向正交的宽度方向;前腰围区域、后腰围区域以及在上述前后方向被上述前腰围区域和上述后腰围区域夹着的下裆区域;吸收性主体,该吸收性主体具有吸收芯,且至少配置在上述下裆区域;前外装体,该前外装体配置在上述前腰围区域;以及后外装体,该后外装体配置在上述后腰围区域。上述前外装体包括具有收缩性的收缩区域和收缩力相比上述收缩区域降低的低收缩区域。上述收缩区域具有:前连续收缩区域,该前连续收缩区域从上述前外装体的上述宽度方向的一个侧部延伸至上述前外装体的上述宽度方向的另一个侧部;第1收缩区域,该第1收缩区域相比上述前连续收缩区域位于上述前后方向的外侧;以及第2收缩区域,该第2收缩区域相比上述前连续收缩区域位于上述前后方向的内侧。上述低收缩区域具有相比上述前连续收缩区域位于上述前后方向的外侧的第1低收缩区域和相比上述前连续收缩区域位于上述前后方向的内侧的第2低收缩区域。上述后外装体具有后连续收缩区域,该后连续收缩区域具有收缩性且从上述后外装体的上述宽度方向的一个侧部延伸至上述后外装体的上述宽
度方向的另一个侧部。在上述前外装体与上述后外装体接合的状态下,上述前连续收缩区域与上述后连续收缩区域在上述宽度方向邻接。
附图说明
[0012]图1是从肌肤面侧观看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吸收性物品的俯视图。
[0013]图2是从肌肤面侧观看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吸收性物品的俯视图。
[0014]图3是沿着图1所示的A-A线的剖面图。
[0015]图4是沿着图1所示的B-B线的剖面图。
[0016]图5是沿着图1所示的C-C线的剖面图。
[0017]图6是用于说明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吸收性物品的图。
[0018]图7是示意性示出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吸收性物品的穿戴状态的图。
[0019]图8是示意性示出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吸收性物品的穿戴状态的图。
[0020]图9是示意性示出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吸收性物品的制造时的搬送状态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1](1)实施方式的概要
[0022]根据本说明书以及附图的记载,将至少了解以下事项。
[0023]一个方式所涉及的吸收性物品具有:前后方向和与上述前后方向正交的宽度方向;前腰围区域、后腰围区域以及在上述前后方向被上述前腰围区域和上述后腰围区域夹着的下裆区域;吸收性主体,该吸收性主体具有吸收芯,且至少配置在上述下裆区域;前外装体,该前外装体配置在上述前腰围区域;以及后外装体,该后外装体配置在上述后腰围区域。上述前外装体包括具有收缩性的收缩区域和收缩力相比上述收缩区域降低的低收缩区域。上述收缩区域具有:前连续收缩区域,该前连续收缩区域从上述前外装体的上述宽度方向的一个侧部延伸至上述前外装体的上述宽度方向的另一个侧部;第1收缩区域,该第1收缩区域相比上述前连续收缩区域位于上述前后方向的外侧;以及第2收缩区域,该第2收缩区域相比上述前连续收缩区域位于上述前后方向的内侧。上述低收缩区域具有相比上述前连续收缩区域位于上述前后方向的外侧的第1低收缩区域和相比上述前连续收缩区域位于上述前后方向的内侧的第2低收缩区域。上述后外装体具有后连续收缩区域,该后连续收缩区域具有收缩性且从上述后外装体的上述宽度方向的一个侧部延伸至上述后外装体的上述宽度方向的另一个侧部。在上述前外装体与上述后外装体接合的状态下,上述前连续收缩区域与上述后连续收缩区域在上述宽度方向邻接。
[0024]根据本方式,在第1低收缩区域以及第2低收缩区域,由于相比收缩区域收缩力降低,所以,与收缩区域比较,能够减少腹部被强力勒紧的情形。由此,能够不过于紧贴腹部地配置被配置于前腰围区域的前外装体,能够抑制穿用者的穿戴感变差。收缩区域具有前连续收缩区域、第1收缩区域和第2收缩区域。通过该收缩区域的收缩,能够使前外装体紧贴身体。此外,在前外装体与后外装体接合的状态下,通过使前连续收缩区域与后连续收缩区域在宽度方向邻接,在穿用时,能够将由前连续收缩区域和后连续收缩区域构成的具有收缩性的区域配置成覆盖穿用者的腰围一周。能够在该连续一周的区域中将吸收性物品保持于身体,能够抑制外装体朝下裆侧滑落。由此,在前腰围区域中,能够利用第1低收缩区域以及
第2低收缩区域来抑制穿用者的穿戴感变差,并且能够利用前连续收缩区域和后连续收缩区域来容易持续地覆盖穿用者身体。
[0025]根据优选的一个方式,上述低收缩区域配置成跨越上述前外装体的上述宽度方向的中心。上述第1收缩区域相比上述第1低收缩区域配置在上述宽度方向的外侧。上述第2收缩区域相比上述第2低收缩区域配置在上述宽度方向的外侧。由于低收缩区域跨越外装体的宽度方向的中心地配置,所以,配置在穿用者的腹部的宽度方向的中央。一般来讲,穿用者的腹部的宽度方向中央的形状是随着从腹部的下端的凹陷部分朝向上侧(前后方向的外侧)而腹部鼓起。通过相对于腹部的鼓起部分配置低收缩区域,能够抑制外装体过于紧贴腹部的鼓起部分,能够抑制穿用者的穿戴感变差。第1收缩区域位于第1低收缩区域的宽度方向的外侧,第2收缩区域位于第2低收缩区域的宽度方向的外侧,因而,容易配置在腹部的宽度方向的侧部。腹部的宽度方向的侧部相比腹部的宽度方向的中央,腹部难以鼓起。在腹部难以鼓起的侧部,通过利用第1收缩区域以及第2收缩区域使前外装体紧贴身体,能够抑制穿用者的穿戴感变差,并且能够持续地保持前外装体。外装体不会滑落,能够将吸收性物品持续地保持于身体。
[0026]根据优选的一个方式,上述第1低收缩区域跨越上述吸收性主体的上述前后方向的外端缘地配置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1.一种吸收性物品,该吸收性物品具有:前后方向和与上述前后方向正交的宽度方向;前腰围区域、后腰围区域以及在上述前后方向被上述前腰围区域和上述后腰围区域夹着的下裆区域;吸收性主体,该吸收性主体具有吸收芯,且至少配置在上述下裆区域;前外装体,该前外装体配置在上述前腰围区域;以及后外装体,该后外装体配置在上述后腰围区域,其中,上述前外装体包括具有收缩性的收缩区域和收缩力相比上述收缩区域降低的低收缩区域,上述收缩区域具有:前连续收缩区域,该前连续收缩区域从上述前外装体的上述宽度方向的一个侧部延伸至上述前外装体的上述宽度方向的另一个侧部;第1收缩区域,该第1收缩区域相比上述前连续收缩区域位于上述前后方向的外侧;以及第2收缩区域,该第2收缩区域相比上述前连续收缩区域位于上述前后方向的内侧,上述低收缩区域具有相比上述前连续收缩区域位于上述前后方向的外侧的第1低收缩区域和相比上述前连续收缩区域位于上述前后方向的内侧的第2低收缩区域,上述后外装体具有后连续收缩区域,该后连续收缩区域具有收缩性且从上述后外装体的上述宽度方向的一个侧部延伸至上述后外装体的上述宽度方向的另一个侧部,在上述前外装体与上述后外装体接合的状态下,上述前连续收缩区域与上述后连续收缩区域在上述宽度方向邻接。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吸收性物品,其中,上述低收缩区域配置成跨越上述前外装体的上述宽度方向的中心,上述第1收缩区域相比上述第1低收缩区域配置在上述宽度方向的外侧,上述第2收缩区域相比上述第2低收缩区域配置在上述宽度方向的外侧。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吸收性物品,其中,上述第1低收缩区域跨越上述吸收性主体的上述前后方向的外端缘地配置。4.如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吸收性物品,其中,上述吸收性物品具有侧方接合部,该侧方接合部将上述前外装体的上述宽度方向的外侧部与上述后外装体的上述宽度方向的外侧部接合...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深泽润吉冈稔泰
申请(专利权)人:尤妮佳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