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订夹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7261923 阅读:21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2-06 11:21
本发明专利技术的装订夹是如下装订夹(1),具有:两根环支承构件(2a、2b),相互邻接,各自形成有成对的环部分(4a、4b)和轴承部分(5);以及轴构件(3),沿环支承构件(2a、2b)的长尺寸方向穿过各环支承构件(2a、2b)的所述轴承部分(5)而配置,将两根环支承构件(2a、2b)彼此连结,通过环支承构件(2a、2b)绕轴构件(3)的转动位移,能使环部分(4a、4b)在成对的该环部分(4a、4b)各自的顶端部相互接近而形成环形状的闭锁位置与各自的所述顶端部相互分离的打开位置之间移动,其中,在两根所述环支承构件(2a、2b)的相互间具有包括所述轴承部分(5)的内侧并且在环支承构件(2a、2b)的长尺寸方向延伸的轴配置空间(As),在所述环支承构件(2a、2b)的至少一方的端部侧设有从所述轴配置空间(As)的中心轴线偏心的插入引导通路(6)。偏心的插入引导通路(6)。偏心的插入引导通路(6)。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装订夹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通过两根环支承构件绕轴构件的转动位移,能使形成于各环支承构件的成对的环部分开闭的装订夹,例如适合用于活页用纸及其他纸页的合订,尤其提出了一种能实现该装订夹的容易制造的技术。

技术介绍

[0002]这种装订夹使作为与两根环支承构件独立的构件的金属制等的轴构件穿过形成于两根环支承构件的每一个的轴承部分,使环支承构件绕轴构件转动位移,由此使环支承构件的环部分开闭。由此,能在使环部分的顶端部接近而形成环形状的闭锁位置将纸页合订,另一方面,能在使环部分的顶端部分离的打开位置将纸页拆下。
[0003]作为这样的装订夹,以往在专利文献1~6等中有所记载。
[0004]现有技术文献
[0005]专利文献
[0006]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第5698320号公报
[0007]专利文献2:日本专利第5797685号公报
[0008]专利文献3:日本专利第5226146号公报
[0009]专利文献4:日本专利第4954301号公报
[0010]专利文献5:日本专利第5049984号公报
[0011]专利文献6:日本专利第5049985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0012]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问题
[0013]再者,根据具有轴构件的上述装订夹,即使能实现环支承构件的顺畅的转动位移以及伴随其的环部分的顺畅的开闭动作,在其制造时也需要如下作业:将与环支承构件独立的轴构件穿过环支承构件的轴承部分并配置于轴承部分。
[0014]在此,就防止在使用时轴构件从环支承构件的端部脱落这样的观点而言,不希望将两根环支承构件之间的轴构件的配置空间设为以直线状贯通至环支承构件的端部的形状。
[0015]另一方面,考虑到该情况,在环支承构件的端部处,在轴构件的配置空间的延长线上设置用于轴构件的防脱的壁部等的情况下,为了在制造时从环支承构件的端部侧插入轴构件,需要使轴构件从相对于环支承构件的长尺寸方向倾斜的方向弯曲变形并进入配置空间,而穿过环支承构件的轴承部分。
[0016]在该情况下,根据环支承构件的形状、金属制等的轴构件的材质、强度或者直径及其他条件等而存在如下问题:将轴构件配置于环支承构件间的配置空间的作业变得困难。
[0017]本专利技术以应对这样的问题为课题,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在制造具有环支承构件和轴构件的规定的装订夹时,能容易地进行将轴构件配置于环支承构件间的作业的装订夹。
[0018]用于解决问题的方案
[0019]本专利技术的装订夹具有:两根环支承构件,相互邻接,各自形成有成对的环部分和轴承部分;以及轴构件,沿环支承构件的长尺寸方向穿过各环支承构件的所述轴承部分而配置,将两根环支承构件彼此连结,通过环支承构件绕轴构件的转动位移,能使环部分在成对的该环部分各自的顶端部相互接近而形成环形状的闭锁位置与各自的所述顶端部相互分离的打开位置之间移动,其中,在两根所述环支承构件的相互间具有包括所述轴承部分的内侧并且在环支承构件的长尺寸方向延伸的轴配置空间,在所述环支承构件的至少一方的端部侧设有从所述轴配置空间的中心轴线偏心的插入引导通路。
[0020]在此,优选的是,所述插入引导通路的至少一部分从所述轴配置空间的中心轴线向相互邻接的两根环支承构件的宽度方向偏心。
[0021]此外,优选的是,所述插入引导通路设置于扩大空间部位,所述扩大空间部位与所述轴配置空间的其他部位相比向离开该轴配置空间的中心轴线的方向扩大。
[0022]此外,优选的是,所述插入引导通路具有相对于所述轴配置空间的中心轴线倾斜的引导倾斜面。
[0023]在本专利技术的装订夹中,可以设为,所述插入引导通路到达所述环支承构件的端部。
[0024]在该情况下,优选的是,所述环支承构件的端部可以设为与其他部分相比使外周扩大的扩大端部,在所述扩大端部设有与所述插入引导通路相连的轴插入孔。
[0025]优选的是,所述扩大端部的所述轴插入孔相对于所述轴配置空间的中心轴线向与所述插入引导通路的偏心方向不同的方向偏移配置。
[0026]特别是,在此,更优选的是,所述插入引导通路相对于所述轴配置空间的中心轴线向相互邻接的两根环支承构件的宽度方向的一侧偏心,并且所述轴插入孔相对于所述轴配置空间的中心轴线向所述宽度方向的另一侧偏移配置。
[0027]优选的是,在所述扩大端部的使所述轴配置空间延长的位置设有将轴构件收容于所述轴配置空间内的防脱壁部。
[0028]需要说明的是,所述轴插入孔可以设为存在于所述扩大端部的外周面的内侧。
[0029]或者,所述轴插入孔也可以设为在所述扩大端部的外周面开口。
[0030]在上述那样的装订夹中,优选的是,所述轴构件是具有1mm以上的直径的金属制杆。
[0031]而且,优选的是,各环支承构件具有框架部分,所述框架部分包括与环部分的基部连结的平坦面状的侧面,以及位于由成对的环部分形成所述环形状的一侧的平坦面状的表面,在所述框架部分的内侧收纳有所述轴承部分。
[0032]在该情况下,优选的是,所述框架部分在背面侧具有止动突出部,所述止动突出部比所述轴承部分向背面侧突出,随着环部分从所述闭锁位置朝向所述打开位置而相互接近并且在所述打开位置抵接。
[0033]需要说明的是,在本专利技术的装订夹中,两根环支承构件能在长尺寸方向相对移动,所述装订夹还具有在长尺寸方向对两根环支承构件的相互进行施力的螺旋弹簧。
[0034]专利技术效果
[0035]在本专利技术的装订夹中,在环支承构件的至少一方的端部侧设置从环支承构件间的轴配置空间的中心轴线偏心的插入引导通路,由此,在使轴构件从环支承构件的端部侧朝
向轴配置空间进入时,能使轴构件变形并且避让至上述的偏心的插入引导通路的同时到达轴配置空间。其结果是,能容易地进行将轴构件配置于环支承构件间的作业。
附图说明
[0036]图1是以环部分处于封闭位置的状态示出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方式的装订夹的立体图。
[0037]图2是以环部分处于打开位置的状态示出图1的装订夹的立体图。
[0038]图3是图1的装订夹的侧视图。
[0039]图4是沿着图3的IV-IV线的横剖视图。
[0040]图5是沿着图3的V-V线的横剖视图。
[0041]图6是沿着图3的VI-VI线的横剖视图以及表示该环部分处于打开位置的状态的同样的横剖视图。
[0042]图7是表示图1的装订夹的端部侧的主要部分的、包括轴配置空间的中心轴线的与宽度方向平行的纵剖视图。
[0043]图8分别表示图1的装订夹的组装途中的状态的、与图7同样的纵剖视图。
[0044]图9是图1的装订夹的仰视图。
[0045]图10是表示环支承构件的端部的变形例的、包括轴配置空间的中心轴线的与宽度方向平行的纵剖视图以及仰视图。
[0046]图11是表示图1的装订夹所具有的环支承构件各自的长尺寸方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1.一种装订夹,具有:两根环支承构件,相互邻接,各自形成有成对的环部分和轴承部分;以及轴构件,沿环支承构件的长尺寸方向穿过各环支承构件的所述轴承部分而配置,将两根环支承构件彼此连结,通过环支承构件绕轴构件的转动位移,能使环部分在成对的该环部分各自的顶端部相互接近而形成环形状的闭锁位置与各自的所述顶端部相互分离的打开位置之间移动,其中,在两根所述环支承构件的相互间具有包括所述轴承部分的内侧并且在环支承构件的长尺寸方向延伸的轴配置空间,在所述环支承构件的至少一方的端部侧设有从所述轴配置空间的中心轴线偏心的插入引导通路。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装订夹,其中,所述插入引导通路的至少一部分从所述轴配置空间的中心轴线向相互邻接的两根环支承构件的宽度方向偏心。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装订夹,其中,所述插入引导通路设置于扩大空间部位,所述扩大空间部位与所述轴配置空间的其他部位相比向离开该轴配置空间的中心轴线的方向扩大。4.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装订夹,其中,所述插入引导通路具有相对于所述轴配置空间的中心轴线倾斜的引导倾斜面。5.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装订夹,其中,所述插入引导通路到达所述环支承构件的端部。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装订夹,其中,所述环支承构件的端部是与其他部分相比使外周扩大的扩大端部,在所述扩大端部设有与所述插入引导通路相连的轴插入孔。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装订夹,其中,所述扩大端部的所述轴插入孔相对于所述轴配置空间的中心轴线向与所述插入引导...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金田亨山口修二
申请(专利权)人:株式会社金田技研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