涡旋式压缩机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7261455 阅读:25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2-06 11:20
一种涡旋式压缩机,包括:偏心轴构件,所述偏心轴构件以相对于转轴偏心的方式被固定,并形成有从基端沿轴向贯穿至前端的导入流路,并且利用导入流路使润滑油从基端侧向前端侧导入;轴承,所述轴承支承于动涡盘的轴套,内周面以能滑动的方式与偏心轴构件的前端侧的外周面嵌合;以及配重,所述配重为了获得重量平衡而设置于偏心轴构件,并在径向的中心侧形成有圆环部,圆环部配置成将轴承的端面覆盖,圆环部的内周面固定于偏心轴构件的基端侧的外周面,在圆环部形成有用于将从偏心轴构件的前端侧供给至轴承的润滑油排出的排出流路。侧供给至轴承的润滑油排出的排出流路。侧供给至轴承的润滑油排出的排出流路。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涡旋式压缩机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涡旋式压缩机。

技术介绍

[0002]在专利文献1中,在涡旋式压缩机中,为了将润滑油供给至偏心衬套与滚针轴承之间,在偏心衬套形成润滑用的孔。现有技术文献专利文献
[0003]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特开平11-182461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0004]若在偏心衬套形成一个孔,则由于是只要导入润滑油便不易排出的结构,因此,滑动热量容易聚集。本专利技术的技术问题在于抑制润滑油的滞留,提高冷却作用。解决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
[0005]本专利技术的一方面的涡旋式压缩机,包括:偏心轴构件,所述偏心轴构件以相对于转轴偏心的方式而被固定,并形成有从基端沿轴向贯穿至前端的导入流路,并且通过导入流路供润滑油从基端侧向前端侧导入;轴承,所述轴承被支承于动涡盘的轴套,其内周面能滑动地与偏心轴构件的前端侧的外周面嵌合;以及配重,所述配重设置于偏心轴构件以获得重量平衡,并在径向的中心侧形成有圆环部,所述配重的圆环部配置成将轴承的端面覆盖,且圆环部的内周面固定于偏心轴构件的基端侧的外周面,在圆环部形成有排出流路,所述排出流路用于将从偏心轴构件的前端侧供给至轴承的润滑油排出。专利技术效果
[0006]根据本专利技术,在配重的圆环部形成用于将润滑油排出的排出流路,因此,能抑制润滑油的滞留,能提高冷却作用。
附图说明
[0007]图1是沿压缩机的前后方向的剖视图。图2是将偏心衬套与轴套嵌合的部分放大后的剖视图。图3是表示偏心衬套和配重的图。图4是表示回旋半径的内侧和外侧的图。图5是将偏心衬套与轴套嵌合的部分放大后的第二实施方式的剖视图。图6是表示第二实施方式的偏心衬套和配重的图。图7是将偏心衬套与轴套嵌合的部分放大后的第三实施方式的剖视图。图8是表示第三实施方式的偏心衬套和配重的图。
图9是将偏心衬套与轴套嵌合的部分放大后的第四实施方式的剖视图。图10是表示第四实施方式的变形例的轴承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08]以下,基于附图,对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另外,各附图是示意的图,存在与实际的图不同的情况。另外,以下的实施方式例示了用于将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构思具体化的装置和方法,并且该结构并不特定于下述的情况。即,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构思可在权利要求书中记载的技术范围内进行各种改变。
[0009]《第一实施方式》《结构》图1是沿压缩机的前后方向的剖视图。压缩机11是例如车辆空调的制冷剂回路中使用的条带驱动型的涡旋式压缩机,其将制冷剂吸入并在压缩后排出。压缩机11是由沿前后方向从前侧依次并排的前外壳12、中心外壳13和后外壳14以保持气密性的方式一体化而成的。在前外壳12的上部形成有将制冷剂吸入的吸入口(省略图示),在后外壳14的上部形成有将压缩后的制冷剂排出的排出口16。
[0010]在前外壳12的前侧自由旋转地支承有转轴21。转轴21的前端侧经由电磁离合器22连结于带轮23。例如,发动机的动力经由驱动条带传递至带轮23。在中心外壳13的后侧形成有定涡盘24,从前外壳12的后侧至中心外壳13的前侧收纳有动涡盘25。定涡盘24包括:固定端板26,所述固定端板26形成为将中心外壳13的后侧封堵,并形成为圆板状;以及固定涡旋环绕件27,所述固定涡旋环绕件27形成于固定端板26的前表面。动涡盘25包括:可动端板28,所述可动端板28配置于固定端板26的前侧,并形成为圆板状;以及可动涡旋环绕件29,所述可动涡旋环绕件29形成于可动端板28的后表面,并与固定涡旋环绕件27啮合。
[0011]固定端板26的前表面与可动端板28的后表面相对,固定涡旋环绕件27与可动涡旋环绕件29啮合。固定涡旋环绕件27的前端经由未图示的顶端密封件以能滑动的方式与可动端板28的后表面接触,可动涡旋环绕件29的前端经由未图示的顶端密封件以能滑动的方式与固定端板26的前表面接触。通过由固定端板26的前表面、固定涡旋环绕件27、可动端板28的后表面和可动涡旋环绕件29围成的区划,形成用于对制冷剂进行压缩的压力室31。当从前后方向观察时,压力室31为新月状的密闭空间。在可动端板28的前表面形成有轴套32,在转轴21的后端固定有偏心衬套33(偏心轴构件),偏心衬套33以能自由旋转的状态嵌入轴套32。转轴21的旋转运动经由偏心衬套33被转换为动涡盘25的回旋运动。动涡盘25的自转经由例如销和孔而被阻止,且允许动涡盘25相对于定涡盘24的公转。
[0012]在固定端板26的中央处形成有沿前后方向贯穿的吐出孔(省略图示),吐出孔与形成于固定端板26后侧的吐出室35连通。在固定端板26的后表面设置有能将吐出孔的后端侧打开、关闭的吐出阀36。当动涡盘25相对于定涡盘24公转时,从前后方向观察时,压力室31朝向涡盘中心位移,
且容积逐渐缩小。压力室31在位于涡盘外侧时与吸入口(省略图示)连通以将制冷剂吸入,在位于涡盘中心时与吐出孔(省略图示)连通以将压缩后的制冷剂吐出。吐出阀36在受到吐出压力时将制冷剂吐出到吐出室35。上述是压缩机11的概要。
[0013]接着,对偏心衬套33进行具体说明。图2是将偏心衬套与轴套嵌合的部分放大后的剖视图。在转轴21的后端形成有曲柄销41,上述曲柄销41相对于转轴21偏心。在偏心衬套33形成有沿轴向贯穿的通孔42,曲柄销41被插入到通孔42并被固定成无法相对旋转。在轴套32嵌入有滑动轴承43,滑动轴承43的内周面以能滑动的方式与偏心衬套33的前端侧的外周面嵌合。在偏心衬套33形成有用于获得重量平衡的配重44。
[0014]在偏心衬套33形成有导入流路45,所述导入流路45从前侧的基端沿轴向贯穿至后侧的前端。导入流路45形成于与通孔42不同的位置处且靠近转轴21的中心的位置处。可动端板28的前侧设定为中压,从制冷剂分离出的油作为润滑油而被供给。上述润滑油通过导入流路45从偏心衬套33的基端侧向前端侧导入。在轴套32的底面与偏心衬套33的前端之间设置有间隙46。从导入流路45导入的润滑油通过间隙46而被供给至轴承43,由此在轴承43与偏心衬套33之间形成有润滑油膜。方框箭头表示润滑油的流动。
[0015]配重44包括圆环部51和重量部52。作为径向的中心侧的圆环部52的内周面固定于偏心衬套33的基端侧的外周面。圆环部51配置成覆盖轴承43的端面,虽靠近轴承43的端面,但保持非接触的状态。重量部52形成于圆环部51的径向外侧。为了将从偏心衬套33的前端侧供给至轴承43的润滑油排出,在圆环部51形成有排出流路53。排出流路53是形成于在轴向上与轴套32相对的圆环部51的端面,并沿径向延伸的槽。
[0016]图3是表示偏心衬套和配重的图。图中的(a)是俯视图,图中的(b)是立体图。偏心衬套33在外周面的周向的一部分存在向动涡盘25传递动力的载荷点54。载荷点54相当于偏心衬套33的外周面中的、最靠近通孔42的部位,其在图中的(a)中为用虚线包围的部位,而在图中的(b)中为打上阴影的部位。排出流路53形成于圆环部51的周向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1.一种涡旋式压缩机,其特征在于,包括:偏心轴构件,所述偏心轴构件以相对于转轴偏心的方式而被固定,并形成有从基端沿轴向贯穿至前端的导入流路,并且利用所述导入流路使润滑油从基端侧向前端侧导入;轴承,所述轴承支承于动涡盘的轴套,内周面以能滑动的方式与所述偏心轴构件的前端侧的外周面嵌合;以及配重,所述配重为了获得重量平衡而设置于所述偏心轴构件,并在径向的中心侧形成有圆环部,所述圆环部配置成将所述轴承的端面覆盖,所述圆环部的内周面固定于所述偏心轴构件的基端侧的外周面,在所述圆环部形成有排出流路,所述排出流路用于将从所述偏心轴构件的前端侧供给至所述轴承的润滑油排出。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涡旋式压缩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排出流路是形成于在轴向上与所述轴套相对的所述圆环部的端面的、沿径向延伸的槽。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涡...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岩下拓田口正则
申请(专利权)人:三电汽车部件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