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光板、背光模块、以及显示设备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7260572 阅读:22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2-06 11:17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导光板、背光模块、以及显示设备,其中导光板包括本体以及入光结构。本体具有入光侧面。入光结构设置在入光侧面上。入光结构包括至少二层状结构。层状结构的折射率均小于本体的折射率,且较靠近本体的层状结构的折射率大于远离本体的层状结构的折射率。构的折射率大于远离本体的层状结构的折射率。构的折射率大于远离本体的层状结构的折射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导光板、背光模块、以及显示设备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导光组件及其应用,特别是涉及一种导光板及使用此导光板的背光模块以及显示设备。

技术介绍

[0002]参照图1,其是示出已知背光模块的装置示意图。已知背光模块100主要包括光源110以及导光板120,且光源110邻设导光板120的入光面121。由于光源110与导光板120之间具有空气层,且空气的折射率与导光板120 的折射率的落差大。因此,当光线从光源110射出后经过空气层而进入导光板时,具有较大入射角的光线容易被反射,而造成能量损失。

技术实现思路

[0003]因此,本专利技术目的是提供一种导光板、背光模块、以及显示设备,其中导光板可充分利用光源所提供的光线,并可减少光线的能量损失。
[0004]根据本专利技术上述目的,提出一种导光板。此导光板包括本体以及入光结构。本体具有入光侧面。入光结构设置在入光侧面上,其中入光结构包括至少两个层状结构。其中,层状结构的折射率均小于本体的折射率,且较靠近本体的层状结构的折射率大于远离本体的层状结构的折射率。
[0005]根据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上述层状结构的折射率介于空气与本体的材料的折射率之间。
[0006]根据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上述每一层层状结构为镀膜结构。
[0007]根据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上述层状结构的折射率范围从1到1.59。
[0008]根据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上述本体的入光侧面具有法线,且层状结构沿法线层叠。
[0009]根据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上述层状结构包括第一层状结构、第二层状结构、第三层状结构以及第四层状结构。其中,第一层状结构的折射率小于第二层状结构的折射率,第二层状结构的折射率小于第三层状结构的折射率,第三层状结构的折射率小于第四层状结构的折射率。
[0010]根据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上述本体为平板结构,且入光结构的厚度等于平板结构的厚度。
[0011]根据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上述本体包括渐缩部以及平板部。渐缩部连接平板部且具有端部。端部的厚度大于平板部的厚度,入光侧面定义在端部的侧面。入光结构的厚度等于端部的厚度。
[0012]根据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上述入光结构为渐缩部。其中,远离本体的层状结构的厚度大于靠近本体的层状结构的厚度。
[0013]根据本专利技术上述目的,提出一种背光模块。此背光模块包括前述导光板以及光源。光源邻设于导光板的入光结构。
[0014]根据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上述光源与导光板之间具有间隙,间隙的尺寸为 50um以下。
[0015]根据本专利技术上述目的,提出一种显示设备。此显示设备包括前述导光板、光源以及显示面板。光源邻设于导光板的入光结构。显示面板设置在导光板的前方。
[0016]由上述可知,本专利技术的导光板在其本体的入光侧面上设置入光结构,以作为衔接空气层与本体之间的介质。通过入光结构的折射率变化来引导光源所产生的大角度光线进入本体中,可达到减少光能量的损失与提升光线的利用效率的功效。
附图说明
[0017]为了更完整了解实施例及其优点,现参照结合附图所做的下列描述,其中:
[0018]图1是示出已知背光模块的装置示意图;
[0019]图2是示出根据本专利技术第一实施方式的一种显示设备的装置示意图;
[0020]图3是示出根据本专利技术第一实施方式的一种背光模块的装置示意图;
[0021]图4是示出根据本专利技术第二实施方式的一种背光模块的装置示意图;以及
[0022]图5是示出根据本专利技术第三实施方式的一种背光模块的装置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3]参照图2,其是示出根据本专利技术第一实施方式的一种显示设备的装置示意图。在本实施方式中,显示设备200包括背光模块300及显示面板 210。背光模块300包括光源310及导光板320。光源310主要是用来提供光线至导光板320中,以使光线通过导光板320后形成面光源。其中,显示面板210设置在导光板320的前方。在一些例子中,光源310与导光板320之间具有间隙G1,此间隙G1通常是机构组装时自然形成的间隙,通常要求间隙尺寸为50um以下。
[0024]继续参照图2,本实施方式的导光板320包括本体321以及入光结构 322。本体321为平板结构,且入光结构322的厚度等于本体321的厚度。其中,本体321具有入光侧面321a,本体321的入光侧面321a具有法线S1,入光结构322设置在入光侧面321a上。在本实施例中,入光结构322包括至少二层状结构,其中这些层状结构的折射率均小于本体321的折射率,且较靠近本体321的层状结构的折射率大于远离本体321的层状结构的折射率。其中,这些层状结构的折射率介于空气与本体321的材料的折射率之间。借此,光源310射出的具有大入射角的光线从空气层依序进入较远离本体 321的层状结构与较靠近本体321的层状结构的过程中会产生折射,且光线折射过程中会逐渐朝向入光侧面321a的法线方向偏折。因此,随着层状结构的层数愈多,往法线方向的偏折程度就愈多,如此一来,光线就能够以更为贴近法线或甚至以法线的方向顺利进入本体321中。由此可知,入光结构322可达到避免如图1所示的已知导光板120容易反射大入射角的光线而造成能量损失的问题。
[0025]在一些实施例中,本体321的折射率范围约为1.49~1.59。本体321的材料可例如为聚碳酸酯(PC)或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在一些实施例中,每一层层状结构均为镀膜结构,且层状结构的数量不限。在一些实施例中,层状结构沿法线S1层叠,以使光源310所提供的光线能够依序通过每一层层状结构。
[0026]再次参照图2,在图2的例子中,入光结构322包括依序排列的第一层状结构322a、第二层状结构322b、第三层状结构322c以及第四层状结构 322d。其中,第一层状结构322a较靠近光源310且较远离本体321,且第四层状结构322d较靠近本体321。而且,第一层状结
构322a的折射率小于第二层状结构322b,第二层状结构322b的折射率小于第三层状结构322c的折射率,第三层状结构322c的折射率小于第四层状结构322d的折射率。也就是说,入光结构322的折射率变化从较靠近光源310的一侧往靠近本体321 的另一侧逐渐增加。借此,当光源310所产生的具有大入射角光线依序通过第一层状结构322a、第二层状结构322b、第三层状结构322c以及第四层状结构322d时,会逐渐朝向法线S1方向产生偏折而集中进入本体321中,进而减少光反射而产生的能量损失。
[0027]参照下表1,其是将前述第一实施方式的背光模块与多个比较例分别搭配不同折射率的层状结构所产生的仿真比较表。另参照图3,其是示出根据本专利技术第一实施方式的一种背光模块的装置示意图。为了取得光线的使用效率,如图3所示,在光源310与第一层状结构322a之间设置第一光接收器R1,以量测光源310的光通量。此外,在导光板320的本体321靠近入光侧面321a的位置设置第二光接收器R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导光板,其特征在于包括:本体,具有入光侧面;以及入光结构,设置在所述入光侧面上,其中所述入光结构包括至少两个层状结构;其中所述层状结构的折射率均小于所述本体的折射率,且较靠近所述本体的所述层状结构的折射率大于远离所述本体的所述层状结构的折射率。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导光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层状结构的折射率介于空气与所述本体的材料的折射率之间。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导光板,其特征在于,每一个所述层状结构为镀膜结构。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导光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层状结构的折射率范围从1到1.59。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导光板,其特征在于,所述本体的所述入光侧面具有法线,所述层状结构沿所述法线层叠。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导光板,其特征在于,所述本体为平板结构,且所述入光结构的厚度等于所述平板结构的厚度。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导光板,其特征在于,所述本体包括渐缩部以及平板部,其中所述渐缩部连接所述平板部且具有端部,所述端部的厚度大于所述平板部的厚度,所述入光侧面定...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钟翌菁陈昊翁巾婷张嘉尹
申请(专利权)人:瑞仪光电苏州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