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间半永久车钩、中间车端部碰撞吸能结构及轨道车辆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7246639 阅读:25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2-04 12:21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轨道车辆被动安全领域,提供一种中间半永久车钩、中间车端部碰撞吸能结构及轨道车辆。中间半永久车钩包括过载保护机构及安装吊挂机构;过载保护机构包括拉断螺栓,安装吊挂机构包括安装座、连接座以及支撑座,安装座构造有与缓冲管组件同轴的第一轴向通孔,连接座构造有与第一轴向通孔同轴的第二轴向通孔,且连接座沿第二轴向通孔的径向两端分别构造有向安装座所在侧延伸的凸耳,安装座与连接座同轴设置且通过拉断螺栓连接,一对凸耳之间装配有钩尾销,缓冲管组件的端部构造有连接孔,连接孔套装于钩尾销外,缓冲管组件支撑在支撑座上。本发明专利技术中间半永久车钩在发挥最大吸能作用后主动拉断退出,给车端吸能结构提供作用空间。用空间。用空间。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中间半永久车钩、中间车端部碰撞吸能结构及轨道车辆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轨道车辆被动安全
,尤其涉及一种中间半永久车钩、中间车端部碰撞吸能结构及轨道车辆。

技术介绍

[0002]目前城轨车辆的被动安全设计等级基本按照EN15227标准中C-II类别进行设计和验证,EN15227标准中C-II类别规定的碰撞场景为两列车以25km/h速度对撞。但随车城轨车辆运营速度的提高,为最大程度保护乘客及车辆的安全,现新设计车辆首次按照EN15227标准中C
-Ⅰ
类别进行被动安全的设计和验证,EN15227标准中C
-Ⅰ
类别规定的碰撞场景为两列车以36km/h速度对撞。
[0003]目前城轨车辆设置的被动安全吸能方案无法满足新设计车辆的这一严苛碰撞要求。针对此问题,在对目前城轨车辆被动安全吸能方案进行结构和核心参数优化匹配的基础上,增加了头车辅助吸能结构和中间车端辅助吸能结构。在中间车端间距一定的情况下,目前的中间半永久车钩在发挥最大吸能作用后,中间车端辅助吸能结构不具备触发所需要的结构空间。
[0004]此外,现有城轨车辆车体和吸能结构仅满足25km/h速度的碰撞安全性要求,随着城轨车辆运行速度的不断提高,碰撞安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市域城轨车辆列车运行速度达到了140km/h以上,与城际动车组相当,碰撞安全的需求较普通城轨车辆大幅提高。
[0005]但是如果直接借用动车组的碰撞吸能结构,虽然能够满足36km/h等级的碰撞安全要求,但是车体强度需要提升到1500kN,需要增加车体的生产制造成本;车钩也需要采用更高碰撞要求的钩头,导致无法与既有的城轨车辆钩头进行连挂运行,共线运行时既有城轨车辆无法承受动车组吸能结构的撞击。
[0006]如何在现有城轨车辆平台不变的前提下提升车辆碰撞安全性能,实现车体和车钩强度与既有城轨车辆相同(压缩强度1200kN),碰撞安全速度提升到36km/h的设计目标,是亟需解决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7]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中间半永久车钩,使得列车在36km/h碰撞时,中间半永久车钩在发挥最大吸能作用后主动拉断退出,给车端吸能结构提供作用空间,使得列车满足36km/h被动安全设计要求。
[0008]本专利技术实施例还提供一种中间车端部碰撞吸能结构,用以解决在现有城轨车辆平台不变的前提下提升车辆碰撞安全性能,实现车体和车钩强度与既有城轨车辆相同(压缩强度1200kN),碰撞安全速度提升到36km/h的设计目标。
[0009]本专利技术实施例还提供一种轨道车辆。
[0010]第一方面,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中间半永久车钩,包括压溃管和与所述压溃管同轴连接的缓冲管组件,还包括过载保护机构以及安装吊挂机构;所述过载保护机构包括
拉断螺栓,所述安装吊挂机构包括安装座、连接座以及支撑座,所述安装座构造有与所述缓冲管组件同轴的第一轴向通孔,所述连接座构造有与所述第一轴向通孔同轴的第二轴向通孔,且所述连接座沿所述第二轴向通孔的径向两端分别构造有向所述安装座所在侧延伸的凸耳,所述安装座与所述连接座同轴设置且通过所述拉断螺栓连接,使得一对所述凸耳穿过所述安装座,一对所述凸耳之间装配有钩尾销,所述缓冲管组件的端部构造有连接孔,所述连接孔套装于所述钩尾销外,所述支撑座通过销轴与所述安装座的下部侧壁连接,所述缓冲管组件支撑在所述支撑座上。
[0011]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例,所述支撑座包括支撑底板、安装在所述支撑底板上的垂直支撑柱,所述支撑底板位于所述垂直支撑柱的两侧分别设有支杆,一对所述支杆之间连接有支撑在所述垂直支撑柱顶部的连接支板,所述连接支板上安装有支撑块,所述支撑块的上表面设置成与所述缓冲管组件的外表面匹配的弧面;
[0012]所述支撑座还包括与一对所述支杆分别连接并延伸至所述销轴的水平支板。
[0013]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例,所述过载保护机构还包括垫板,所述垫板设于所述连接座远离所述安装座的一侧,所述拉断螺栓通过所述垫板将所述连接座与所述安装座连接在一起。
[0014]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例,所述缓冲管组件包括缓冲管芯子和套设在所述缓冲管芯子外的钢质套筒,所述压溃管与所述缓冲管组件通过连接卡环连接;
[0015]所述压溃管远离所述缓冲管组件的一端上侧连接有贯通道支撑架,所述压溃管远离所述缓冲管组件的一端下侧连接有风管连接器。
[0016]第二方面,本专利技术实施例还提供一种中间车端部碰撞吸能结构,包括安装在中间车底架下方的上述中间半永久车钩,以及安装在所述中间车的端墙相对两侧的中间吸能模块和安装在所述中间吸能模块下方且对应所述底架的边梁位置处的中间防爬器,所述中间吸能模块的长度沿所在端墙的高度方向延伸。
[0017]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例,所述中间防爬器安装在所述边梁端部的堵板上,所述底架的缓冲梁延伸至与所述边梁的内侧对接,所述堵板的外侧与所述边梁的外侧平齐,所述堵板的内侧向内延伸并与所述缓冲梁的前侧抵靠。
[0018]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例,所述堵板的上端向上延伸出所述边梁的上端面,所述堵板的延伸端的后侧设有加强筋;所述堵板在位于所述缓冲梁与所述边梁连接处的下端后侧也设有加强筋。
[0019]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例,所述中间吸能模块设于所述中间车的端墙且位于贯通道外的两侧,所述中间吸能模块包括铝蜂窝和包覆在所述铝蜂窝外的铝板,所述铝板在位于拐角处构造有圆角。
[0020]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例,所述中间吸能模块与所述端墙的端角柱焊接。
[0021]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例,所述中间吸能模块朝向所述贯通道的一侧或所述中间吸能模块内部设置有沿所述中间吸能模块长度方向延伸的排水管。
[0022]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例,所述中间防爬器设有导向杆,所述导向杆的轴线偏离所述中间防爬器的中心线。
[0023]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例,所述导向杆穿过所述堵板,且所述堵板的后侧设有与所述堵板间隔设置的导向杆限位板,所述导向杆限位板与所述边梁固定连接。
[0024]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例,所述堵板上开有用于安装所述中间防爬器的钥匙孔。
[0025]第三方面,本专利技术实施例还提供一种轨道车辆,包括车体以及安装在所述车体的中间车的上述中间车端部碰撞吸能结构。
[0026]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中间半永久车钩,其中,安装座构造有与缓冲管组件同轴的第一轴向通孔,连接座构造有与第一轴向通孔同轴的第二轴向通孔,且连接座沿所述第二轴向通孔的径向两端分别构造有向安装座所在侧延伸的凸耳,安装座与连接座同轴设置且通过多个拉断螺栓连接,使得一对所述凸耳穿过安装座,一对凸耳之间装配有钩尾销,缓冲管组件的端部构造有连接孔,连接孔套装于钩尾销外,支撑座通过销轴与安装座的下部侧壁连接,缓冲管组件支撑在支撑座上。本实施例的中间半永久车钩在充分发挥自身吸能作用后,拉断螺栓自动拉断,缓冲管组件与安装吊挂机构之间失去约束作用力,缓冲管组件和压溃管一起通过安装座内部空间后退,为中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中间半永久车钩,包括压溃管和与所述压溃管同轴连接的缓冲管组件,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过载保护机构以及安装吊挂机构;所述过载保护机构包括拉断螺栓,所述安装吊挂机构包括安装座、连接座以及支撑座,所述安装座构造有与所述缓冲管组件同轴的第一轴向通孔,所述连接座构造有与所述第一轴向通孔同轴的第二轴向通孔,且所述连接座沿所述第二轴向通孔的径向两端分别构造有向所述安装座所在侧延伸的凸耳,所述安装座与所述连接座同轴设置且通过所述拉断螺栓连接,使得一对所述凸耳穿过所述安装座,一对所述凸耳之间装配有钩尾销,所述缓冲管组件的端部构造有连接孔,所述连接孔套装于所述钩尾销外,所述支撑座通过销轴与所述安装座的下部侧壁连接,所述缓冲管组件支撑在所述支撑座上。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中间半永久车钩,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座包括支撑底板、安装在所述支撑底板上的垂直支撑柱,所述支撑底板位于所述垂直支撑柱的两侧分别设有支杆,一对所述支杆之间连接有支撑在所述垂直支撑柱顶部的连接支板,所述连接支板上安装有支撑块,所述支撑块的上表面设置成与所述缓冲管组件的外表面匹配的弧面;所述支撑座还包括与一对所述支杆分别连接并延伸至所述销轴的水平支板。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中间半永久车钩,其特征在于,所述过载保护机构还包括垫板,所述垫板设于所述连接座远离所述安装座的一侧,所述拉断螺栓通过所述垫板将所述连接座与所述安装座连接在一起。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中间半永久车钩,其特征在于,所述缓冲管组件包括缓冲管芯子和套设在所述缓冲管芯子外的钢质套筒,所述压溃管与所述缓冲管组件通过连接卡环连接;所述压溃管远离所述缓冲管组件的一端上侧连接有贯通道支撑架,所述压溃管远离所述缓冲管组件的一端下侧连接有风管连接器。5.一种中间车...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闫立志郑伟王小杰尚克明林鹏
申请(专利权)人:中车青岛四方机车车辆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