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气囊袋及安全气囊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7246010 阅读:23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2-04 12:20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安全气囊袋及安全气囊装置。所述安全气囊装置包括气体发生器以及安全气囊袋,所述安全气囊袋包括袋体,所述袋体包括上下设置的上片与下片,所述上片与下片相缝合,所述上片与下片之间设有若干拉带,所述袋体内部为气体腔室,所述袋体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部、第二部以及第三部,所述气体腔室依次贯穿第一部、第二部以及第三部,所述袋体充分展开后,所述拉带垂直连接上片与下片,所述第一部、第二部以及第三部呈U型,所述第一部与第三部相对设置,所述第一部与第三部相互背离一面为防护面,所述第二部下端设有进气孔,所述进气孔与所述气体腔室相连通。袋体充分展开后呈U型,增加了袋体厚度,防碰撞效果更好。防碰撞效果更好。防碰撞效果更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安全气囊袋及安全气囊装置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汽车安全气囊
,具体为一种汽车主副驾之间的安全气囊袋及安全气囊装置。

技术介绍

[0002]安全气囊装置是一种被动的安全性保护装置,它与座椅安全带配合使用,可以为乘员提供有效的防撞保护,在汽车相撞时,汽车的安全气囊袋可使头部受伤率减少25%,面部受伤率减少100%左右。当汽车侧面发生事故时,驾驶人与乘员之间容易发生二次碰撞,二次碰撞主要是驾驶人与乘员之间的头部碰撞,当汽车正面发生事故时,驾驶人与乘员容易发生侧向偏移,导致主驾驶座与副驾驶座的安全气囊失效,起不到保护作用,在此基础上,本司研发了汽车主副驾之间的防碰撞安全气囊装置,但是该安全气囊装置的安装空间小,导致安全气囊装置的安全气囊袋体积小,安全气囊袋展开后的厚度比较薄,驾驶人与乘员之间的二次碰撞的伤害性还是很大,防碰撞效果差。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有鉴于此,本申请提供一种防碰撞效果好的安全气囊袋及使用该安全气囊袋的安全气囊装置。
[0004]本专利技术第一目的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安全气囊袋,包括袋体,所述袋体包括上下设置的上片与下片,所述上片与下片相缝合,所述上片与下片之间设有若干拉带,所述袋体内部为气体腔室,所述袋体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部、第二部以及第三部,所述气体腔室依次贯穿第一部、第二部以及第三部,所述袋体充分展开后,所述拉带垂直连接上片与下片,所述第一部、第二部以及第三部呈U型,所述第一部与第三部相对设置,所述第一部与第三部相互背离一面为防护面,所述第二部下端设有进气孔,所述进气孔与所述气体腔室相连通。
[0005]进一步,所述第一部与第三部之间至少设有一连接部,所述连接部内设有连通第一部与第三部的连接通道。
[0006]进一步,所述第一部与第三部上设有缝合线,所述缝合线与第一部下端之间以及缝合线与第三部下端之间形成缝合部,所述缝合部与气体腔室密封隔离。
[0007]进一步,所述缝合部的垂直高度为H值的30%~120%,所述H值为汽车碰撞测试中假人位于座位上腿部到肩部的高度。
[0008]进一步,所述缝合部的垂直高度为H值的50%~100%。
[0009]进一步,所述袋体内缝制有隔热片,所述隔热片靠近进气孔。
[0010]本专利技术第二目的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安全气囊装置,所述安全气囊装置设于汽车主副驾之间的中央通道上,所述安全气囊装置包括气体发生器以及如上所述的安全气囊袋,所述气体发生器与安全气囊袋上的进气孔密封连接。
[0011]进一步,所述安全气囊袋完全展开后,所述第一部与第三部背离第二部一端与汽
车内的仪表盘相接触,所述第一部与第三部的上端与汽车内顶部相接触。
[0012]气体发生器与汽车车身上的ECU相连接, ECU与碰撞传感器相连接,碰撞传感器检测对车辆的碰撞,并将碰撞信息传输到ECU上,ECU作出判断,需要起爆安全气囊袋时,ECU发送信号给气体发生器,气体发生器对袋体充气起爆,使用原理与现有的安全气囊装置相同,在此不再赘述。
[0013]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如下:袋体充分展开后呈U型,增加了袋体厚度,防碰撞效果更好。
附图说明
[0014]图1为本专利技术中安全气囊袋在汽车内展开时的俯视图。
[0015]图2为图1的另一角度的结构示意图。
[0016]图3为本专利技术中袋体展开时的剖视图。
[0017]图4为本专利技术中袋体展开时的侧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18]下面将结合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
[0019]请参阅图1-4, 一种安全气囊装置,该安全气囊装置设于汽车1内的中央通道2上,中央通道2位于主驾驶座3与副驾驶座4之间,即在中央通道2上设置收容腔,收容腔内收容该安全气囊装置,并在收容腔上设置可翻转的盖板,安全气囊装置包括气体发生器与安全气囊袋,气体发生器与车身上的ECU相连接,ECU与碰撞传感器相连接,碰撞传感器检测对车辆的碰撞,并将碰撞信息传输到ECU上,ECU作出判断,需要起爆安全气囊袋时,ECU发送信号给发生器,发生器对安全气囊袋充气起爆,安全气囊袋冲出盖板并在主副驾之间充分展开,对驾驶人与乘员起到保护作用,防止驾驶人与乘员之间的二次碰撞,该安全气囊装置的使用原理与现有技术,在此不再赘述。
[0020]所述安全气囊袋包括袋体5,袋体5内部为气体腔室6,袋体5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部7、第二部8以及第三部9,气体腔室6依次贯穿第一部7、第二部8以及第三部9,袋体5充分展开后,第一部7、第二部8以及第三部9呈U型,第一部7与第三部9相对设置,第一部7与第三部9相互背离一面为防护面10,第二部8下端设有进气孔,进气孔与所述气体腔室6相连通。
[0021]第一部7与第三部9相互背离的一面为防护面10,即驾驶人与乘员在汽车发生事故时,驾驶人与乘员撞在防护面10上,通过安全气囊袋的防护面对驾驶人与乘员进行保护,并且由于安全气囊袋展开后呈U型,增大了驾驶人与乘员之间的安全气囊袋的厚度,可以有效防止驾驶人与乘员发生二次碰撞,防护效果更好。
[0022]本实施例中,所述袋体5为二片式,包括上下设置的上片11与下片12,所述上片11与下片12相缝合,上片11与下片12之间围成所述气体腔室6,为了保证袋体5展开后的形状,所述上片11与下片12之间设有若干拉带,袋体5充分展开后,所述拉带垂直连接上片11与下片12。
[0023]所述第一部7与第三部9之间至少设有一连接部13,所述连接部13内设有连通第一部7与第三部9的连接通道14。通过连接通道14的设置,可以对袋体5进行迅速均匀的充气。
[0024]所述第一部7与第三部9上设有缝合线15,所述缝合线15与第一部下端之间以及缝合线15与第三部下端之间形成缝合部16,所述缝合部16与气体腔室6密封隔离。由于气体发生器能产生的气体比较少,而且驾驶人与乘员之间的二次碰撞主要集中在头部,因此在第一部7与第三部9上进行缝合,使气体在二次碰撞时能够有效利用,保证安全气囊袋的有效保护作用。
[0025]具体的,所述缝合部16的垂直高度D为H值的30%~120%,所述H值为汽车碰撞测试中假人位于座位上腿部到肩部的高度,所述缝合部的垂直高度D优选为H值的50%~100%。
[0026]所述第二部8位于第一部7的缝合部16与第三部9的缝合部16之间,进气孔进入的气体通过第二部8向第一部7与第三部9扩散。
[0027]本事实例中,所述袋体5内缝制有隔热片,所述隔热片靠近进气孔。
[0028]为了对安全气囊袋进行支撑作用,使其能够更好的起到保护作用,所述安全气囊袋完全展开后,第一部7与第三部9背离第二部8一端与汽车内的仪表盘17相接触,第一部7与第三部9的上端与汽车内顶部18相接触。通过仪表盘17与汽车内顶部18对安全气囊袋的支撑,使其不易发生偏移,更好的起到防碰撞作用。
[0029]当汽车侧面发生碰撞时,袋体5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安全气囊袋,包括袋体,其特征在于:所述袋体包括上下设置的上片与下片,所述上片与下片相缝合,所述上片与下片之间设有若干拉带,所述袋体内部为气体腔室,所述袋体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部、第二部以及第三部,所述气体腔室依次贯穿第一部、第二部以及第三部,所述袋体充分展开后,所述拉带垂直连接上片与下片,所述第一部、第二部以及第三部呈U型,所述第一部与第三部相对设置,所述第一部与第三部相互背离一面为防护面,所述第二部下端设有进气孔,所述进气孔与所述气体腔室相连通。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安全气囊袋,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部与第三部之间至少设有一连接部,所述连接部内设有连通第一部与第三部的连接通道。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安全气囊袋,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部与第三部上设有缝合线,所述缝合线与第一部下端之间以及缝合线与第三部下端之间形成缝合部,所述缝合部与气...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袁媛徐炜巍王馨辉秋雨露王柯青
申请(专利权)人:浙江佰特凯尔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