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棉织物抗皱整理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27240461 阅读:27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2-04 12:11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纺织品后整理领域,公开了一种棉织物抗皱整理方法,包括以下步骤:1)棉织物预处理:将棉织物浸渍于复合酶溶液中处理,再用常温清水冲洗,轧车压轧,控制带液率为90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棉织物抗皱整理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纺织品后整理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棉织物抗皱整理方法。

技术介绍

[0002]棉织物具有优异的服用性能,手感柔和,穿着舒适,受到消费者广泛的喜爱。但在服用或洗涤过程中,棉织物受外力作用时,纤维素分子链会发生相对滑移,原先的氢键作用体系被破坏,在新的位置上会形成新的氢键体系。而在外力去除后,纤维素分子链间新形成的氢键体系将会阻碍纤维回复到原先的状态,如果新体系的氢键作用较强,稳定性较好,那么棉织物就会形成折皱。棉织物极易发生折皱,因此需要对棉织物进行抗皱整理来提高服用性能。
[0003]传统的棉织物抗皱整理剂多使用2D树脂免烫抗皱整理技术。2D树脂多为羟甲基类整理剂,虽然抗皱性能优良,但其会在整理、服用过程中释放甲醛,对人体造成极大危害。随着人们对健康和环保意识的增强,各国对纺织品的甲醛释放量的管控越来越严格,无甲醛整理剂成为抗皱整理发展的必然趋势。多元羧酸类如丁烷四羧酸(BTCA)、柠檬酸、聚马来酸等能与纤维素上的羟基发生偶联反应,具有优良的抗皱整理效果,尤以BTCA的效果最为优异。但多元羧酸的整理液酸性较强,在高温焙烘整理过程中会对织物的机械强度造成较大的损伤。因此有必要开发出对人体安全且对棉织物低损害的新的抗皱整理剂。此外,现有的抗皱整理工艺中基本不对棉织物进行预处理,通常都是直接进入浸轧高温整理,导致整理剂的使用率偏低,浪费严重。

技术实现思路

[0004]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棉织物抗皱整理方法,本专利技术将复合酶预处理工艺与以改性微晶纤维素-壳聚糖复合物为主的抗皱整理剂有机结合,预处理后的棉织物能高效吸附改性微晶纤维素-壳聚糖复合物,使其能与多元羧酸充分反应,提供优异且持久的抗皱性能的同时,可减少对棉织物机械强度的损伤,并具有良好的耐水洗性。
[0005]本专利技术的具体技术方案为:一种棉织物抗皱整理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0006]1)棉织物预处理:将棉织物浸渍于复合酶溶液中处理,再用常温清水冲洗,轧车压轧,控制带液率为90-110%。
[0007]2)将预处理后的棉织物浸渍于整理液中两浸两轧,取出棉织物。
[0008]3)对步骤2)所得棉织物进行预烘,再焙烘,得到抗皱棉织物。
[0009]本专利技术将棉织物于复合酶溶液中进行预处理,去除了可能残存的水溶性差的多糖,棉织物的亲水性增加,表面羟基基团数量增多,负电荷性增强,与改性微晶纤维素-壳聚糖聚合物通过静电相互作用、氢键作用得到加强,高效吸附,成膜性佳,再通过多元羧酸反应,整理剂与棉织物间的交联作用大幅增强,抗皱效果得到提升,同时棉织物的强度保持较好。
[0010]作为优选,所述复合酶溶液中含有质量浓度为0.1-1%的纤维素酶和质量浓度为
0.1-0.5%的果胶酶;处理温度为35-50℃,pH为4.5-7.0,浴比为1∶10-1∶30,时间为20-45min。
[0011]作为优选,步骤2)中,棉织物与整理液之间的浴比为1∶10-1∶20;取出后棉织物带液率为80-120%。
[0012]作为优选,步骤3)中,所述预烘温度为80-100℃,时间为3-5min;所述焙烘的温度为150-180℃,时间为1-3min。
[0013]作为优选,所述整理液包含50-80g/L的多元羧酸,15-30g/L的次亚磷酸钠和5-10g/L的改性微晶纤维素-壳聚糖复合物,溶剂为水。
[0014]改性微晶纤维素-壳聚糖复合物中含有大量的羟基、氨基等活性基团,且含有一定的阳离子基团,能高效吸附到棉织物上,同时改性微晶纤维素比表面积大,表面活性位点多,该复合物可在棉织物上成膜。多元羧酸在催化剂次亚磷酸钠的催化作用下,与棉纤维上的羟基、改性微晶纤维素-壳聚糖复合物上的羟基/氨基发生反应,形成网状交联结构,将棉织物中纤维素链间结构固定,在赋予织物抗皱效果的同时,能提高织物的机械强度,并具有良好的耐水性,并且整个整理过程无甲醛释放,健康环保。进一步优选,所述棉织物抗皱整理剂组合物包含60-70g/L的多元羧酸,20-30g/L的次亚磷酸钠和5-10g/L的改性微晶纤维素-壳聚糖复合物,溶剂为水。
[0015]作为优选,所述改性微晶纤维素-壳聚糖复合物的制备方法为:
[0016]a)将微晶纤维素与质量分数为55-65%的浓硫酸以质量比1∶15-1∶25混合均匀,在40-50℃,超声频率25-35kHz,功率200-300W的条件下超声反应2-3h;
[0017]b)在步骤a)所得反应液中加入质量为微晶纤维素25-50%的季铵化壳聚糖,继续在40-50℃,超声频率25-35kHz,功率200-300W的条件下超声反应10-30min;
[0018]c)将步骤b)所得反应液离心,收集上清液,再将其置于透析袋中,去离子水透析至pH为6-7,得到改性微晶纤维素-壳聚糖复合物溶液。
[0019]微晶纤维素具有比表面积大,表面活性位点多的特点,本专利技术采用浓硫酸处理,使其进一步分解并部分硫酸化,增强其在水溶液中的分散性;在反应末段引入季铵化壳聚糖,继续反应,壳聚糖分子链轻微硫酸化,可使得改性微晶纤维素与带有两性基团的壳聚糖分子能够通过静电相互作用形成稳定分散的复合物。该复合物带有的正电荷能使其高效吸附到棉织物表面,壳聚糖的大分子结构能促进复合物在表面成膜,为进一步的多元羧酸的酯化交联抗皱整理提供充分的位点,保障抗皱整理效果。季铵化壳聚糖的反应时间不宜过长,否则壳聚糖的硫酸化程度过高静电作用太强会影响稳定性;添加量也不宜过多,否则会对微晶纤维素形成完全的包裹,减少反应位点。未季铵化的壳聚糖经硫酸化后带有明显的负电荷性质,不仅与改性微晶纤维素的作用力偏弱,在织物上的吸附能力也较弱。而如果壳聚糖的季铵化程度过高,则可能会因静电相互作用过强而使得复合物水分散性变差,沉淀析出。作为优选,步骤a)中,所述微晶纤维素的尺寸为80-120μm,结晶度为70-80%。
[0020]作为优选,步骤b)中,所述季铵化壳聚糖由壳聚糖与2,3-环氧丙基三甲基氯化铵制备得到,季铵化程度为50-80%,壳聚糖的分子量为50000-100000。
[0021]季铵化程度太低则多糖经硫酸化反应后形成的复合物呈现出负电荷性质,其与棉织物的结合能力变弱,而季铵化程度过高则可能反应后形成的复合物内部静电作用过强,水分散性变差而沉淀析出。壳聚糖的分子量也有较大影响,太小则难以形成分子间缠结,影
响稳定性,太大则可能体系粘度过大,流动性太差影响使用。作为优选,步骤c)中,离心转速为10000-15000rpm。
[0022]作为优选,步骤c)中,所述透析袋的截留分子量为10000。
[0023]作为优选,所述多元羧酸为丁烷四羧酸、柠檬酸和聚马来酸中的一种或多种。
[0024]进一步优选,所述多元羧酸为丁烷四羧酸。
[0025]与现有技术对比,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
[0026](1)本专利技术通过采用复合酶预处理,对棉织物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棉织物抗皱整理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1)棉织物预处理:将棉织物浸渍于复合酶溶液中处理,再用常温清水冲洗,轧车压轧,控制带液率为90-110%;2)将预处理后的棉织物浸渍于整理液中两浸两轧,取出棉织物;3)对步骤2)所得棉织物进行预烘,再焙烘,得到抗皱棉织物。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1)中,所述复合酶溶液中含有质量浓度为0.1-1%的纤维素酶和质量浓度为0.1-0.5%的果胶酶;处理温度为35-50℃,pH为4.5-7.0,浴比为1∶10-1∶30,时间为20-45min。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2)中,棉织物与整理液之间的浴比为1∶10-1∶20;取出后棉织物带液率为80-120%。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3)中,所述预烘温度为80-100℃,时间为3-5min;所述焙烘的温度为150-180℃,时间为1-3min。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整理液包含50-80g/L的多元羧酸,15-30g/L的次亚磷酸钠和5-10g/L的改性微晶纤维素-壳聚糖复合物,溶剂为水。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改性微晶纤维素-壳聚...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吴金丹金黔宏陈智杰戚栋明仇海刚
申请(专利权)人:浙江理工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