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光板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723693 阅读:154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导光板,于该导光板一侧设有至少一发光体,该导光板于靠近该发光体的入光端面界定一散射区,该散射区是在该导光板的端边向内凹形成数个间隔的镂空部,该镂空部的二侧成一锐角,二相邻的该镂空部之间的导光板形成间隔的楔型体。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可降低导光板暗带区明显程度,及降低暗带区于导光板表现位置。(*该技术在2014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专利说明 本技术是关于一种可降低导光板暗带区明显程度,及降低暗带区于导光板表现位置的导光板。如图1所示,现有液晶显示器1,所提供的光源是大多来自于匹配的背光源模组2,而背光源模组2的光源又来自于其中的导光板21,受其灯源照射后折、反射出光而得,而可应用于许多商品,诸如移动电话、电脑,甚至电视等等,皆都已达产业大量应用,而如图1所示,液晶显示器1的底面设置有一导光板21,该导光板21的底面则设有众多做光反射用的导光点211,又,导光板21的出光面设置有为数不等的棱镜片22及扩散光源用的扩散片23,另于导光板21的反射面设有一反射片24,并于导光板21的入光端设置有发光体25以供应光源,发光体25的选用则因产品不同,一般有发光二极管(LED)及冷阴极灯管(CCF)二者来做搭配;运作是将发光体25输出的光源,进入导光板21后,利用导光板21的导光点211,以及反射片24的反射,将其光源朝向出光面射出,再令其透过棱镜片22的聚光及扩散片23的扩散均匀,将其光源朝向出光面射出,令该液晶显示器1利用。而为增进产品优良品质、相关业者莫不投入大量心血研究,以期提高其表现境界,诸如导光板21中导光点211的形成及态样,或为棱镜片22、扩散片23的变化设计,以加强光效能,即光的辉度及均齐度;然而,所有应用于液晶显示器1的商品亦不断的变化改进,如尺寸加大,厚度变薄等等,其中又以移动电话变化较大,因现今移动电话已朝向彩色荧幕发展,且较大的荧幕视窗为导向,但移动电话整体的体积规格,又反向设计得越来越小巧,令其中荧幕内所有组件受到严苛要求;又一般移动电话应用的背光源模组2,大多以发光二极管(LED)做为提供所需光源的发光体25,如图2所示,是于导光板21的入光端面延置数个发光体25,朝导光板21输入光源而利用之,实际上每二相邻的发光体25间,输出的光源会因光束角度的关系产生一夹角,而形成利谓的暗带区212,造成光源效能受减,影响甚大,旧型小荧幕的移动电话机;因有相当大的机身空间可利用,故一般只要荧幕中的可视区向前移,或将发光体25与导光板21入光端面距离拉大,如图3所示,即可克服此等问题。然而,加大荧幕移动电话,其荧幕所占的面积比例已经很大,故可供发光体25或可视区调整位移的空间已相当有限,往往造成整体产品于设计中有相当多的局限;亦有部分业者直接以增设发光体25配置数量,欲解决此一不良情事,而一味的增加发光体的25数量却又带来成本的提高,日后商品故障率提高,且又造成能源的浪费等等问题,实非正确的改进方法。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导光板,使发光体的光进入导光板后被折射,使光均匀化,而使导光板的暗带区获得较多的光,可降低导光板暗带区明显程度,及降低暗带区于导光板的显现位置。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一种导光板,于该导光板一侧设有至少一发光体,该导光板于靠近该发光体的入光端面界定一散射区,其特征在于该散射区是在该导光板的端边向内凹形成数个间隔的镂空部,该镂空部的二侧成一锐角,二相邻的该镂空部之间的导光板形成间隔的楔型体。所述的导光板,其特征在于该楔型体靠近该发光体的一端设有倾斜状凸部。综上所述,本技术的导光板近发光体的入光端面界定一散射区,令发光体的光源进入导光板时可获得众多折射机会,使其光源均匀化,令各发光体间形成于导光板的暗带区中获得较多的光源,降低暗带区的明显程度,并使降低暗带区于导光板的表现位置。图1是习知液晶显示器的组合示意图。图2是习知导光板暗带区形成示意图。图3是习知暗带区克服的示意图。图4是本技术一实施例示意图。图5是本技术另一实施例示意图。为使更了解本技术的结构及能达到的功能,兹配合较佳实施例以及附图说明如后首先请参阅图4,本技术是将导光板1近发光体2的入光端面界定为一散射区11,该散射区11为以导光板1的端边向内凹设具连续且间隔具锐角的镂空部12,该镂空部12的二侧成一锐角,使二相邻的镂空部12的导光板1形成具连续且间隔的楔型体13,当来自于发光体2的光源一进入散射区11时,部分光源将直接通过楔型体13的底都出光,一部分光源则经镂空部12折射方进入导光板1后续出光,发光体2的光源通过导光板1的散射区11后,会马上获得众多折射机会,而将光源均匀化,且扩大原发光体2光源光束的角度,此时,原本因各发光体2之间,因光束夹角形成于导光板1的暗带区14将获得较多的光源,而降低暗带区14明显程度;同时,亦因各发光体2的光源进入导光板1的角度变大,而使二相邻发光体2的暗带区14角度亦相对变大,进而降低暗带区14表现于导光板1的位置,且实务上控制各楔型体13底部长度,则可决定经过楔型体13底部直接出光的光源数量与经过镂空部12折射后出光的光源数量做变化搭配,以符合不同规范所需,故本技术实施上,不需因要克服暗带区14于导光板1的表面而放大发光体2与导光板1之间的距离,或增加发光体2配置数量,即可降低导光板1中暗带区14的明显程度及表现位置,令发光体2与导光板1之间的距离缩短,且配置以较经济数量的发光体2,有利于应用的商品具有更大的空间予以变化设计,增进商品的商业价值。如图5所示,散射区11对应于发光体2的导光板1底部设呈一斜状凸部15,该斜状凸部15的底部仍具有连续且间隔的楔型体13,令光源经散射区11折射时,部分光源会经斜状凸部15之侧边扩大折射角度再进入导光板1中,更可大幅降低原来因为各发光体的光束产生夹角,所造成的暗带区14于导光板1的表现位置,进一步加强其功效、以达到更大的应用效能。权利要求1.一种导光板,于该导光板一侧设有至少一发光体,该导光板于靠近该发光体的入光端面界定一散射区,其特征在于该散射区是在该导光板的端边向内凹形成数个间隔的镂空部,该镂空部的二侧成一锐角,二相邻的该镂空部之间的导光板形成间隔的楔型体。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导光板,其特征在于该楔型体靠近该发光体的一端设有倾斜状凸部。专利摘要一种导光板,于该导光板一侧设有至少一发光体,该导光板于靠近该发光体的入光端面界定一散射区,该散射区是在该导光板的端边向内凹形成数个间隔的镂空部,该镂空部的二侧成一锐角,二相邻的该镂空部之间的导光板形成间隔的楔型体。本技术可降低导光板暗带区明显程度,及降低暗带区于导光板表现位置。文档编号G02F1/13GK2676237SQ200420001889公开日2005年2月2日 申请日期2004年1月16日 优先权日2004年1月16日专利技术者杨觐聪 申请人:联准实业有限公司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导光板,于该导光板一侧设有至少一发光体,该导光板于靠近该发光体的入光端面界定一散射区,其特征在于:该散射区是在该导光板的端边向内凹形成数个间隔的镂空部,该镂空部的二侧成一锐角,二相邻的该镂空部之间的导光板形成间隔的楔型体。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杨觐聪
申请(专利权)人:联准实业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71[中国|台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