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复合光学膜,包含一基材,一第一光学层,位于基材的第一侧面上,具有一聚光结构;及一第二光学层,位于基材的第二侧面上,具有一扩散结构。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复合光学膜可用于液晶显示器中作为光扩散聚光片。(*该技术在2016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可应用在液晶显示器上的复合光学膜。
技术介绍
在以往的技术中,为了提高液晶显示器的观赏角度及色彩的可行方式有很多,例如可通过增加灯管数量,来提高液晶显示器的面板的亮度,但是灯管数量的增加不仅造成能源的浪费,也会产生过多的热量,当热源蓄积在液晶显示器内部时,会影响到其他元件的寿命及品质。另有一种方式,是在液晶显示器的背光模组中使用各式各样的光学膜,随着光学膜功能的不同,有些具有聚光功能的光学膜被称为聚光片(Brightness EnhancementFilm)或棱镜片(Prism Film),有些具有让光线分布均匀功能的光学膜,被称为“扩散膜”,这种利用光学原理使光线聚集或均匀分布的方式,不仅可以改善能源耗费的问题,也可以提高液晶显示器的面板的亮度,而为一种最经济、简便的解决方式。而以往用来提高面板亮度的增亮膜或者棱镜片的设计,一般是在一片聚酯光学薄膜上涂布一层例如压克力的可固化树脂层,然后利用压印及高能UV光在可固化树脂层表面形成微细棱镜结构。当光线由一导光板(Light guide)传入后,通过前述聚光片或者棱镜片可折射及全反射光线的特性,可以将原本散乱的光线集中在大约±35度的正视角(On-axis)方向,借以提高液晶显示器的辉度。目前对于聚光片如何运用在背光模组中,已有许多专利文献发表,例如3M公司所申请的WO 96/23649专利案,是提供一种避免聚光棱镜结构的顶角塌陷的方法,上述方法主要是利用加热方式,将完成的聚光片加热至树脂的玻璃转化温度以上,借以增加该聚光片的棱镜角的硬度,依此方法所制成的聚光片1的构造大致如图1所示,也就是该聚光片1包含一个基部11,以及一个位于基部11上方的聚光结构12,上述聚光结构12是由多个棱形突柱121组合而成,而该基部11具有一个平滑表面111。前述以往的聚光片1虽然具有聚光的功能,但是基部11底面的平滑表面111无法均匀的扩散光源,因此,其均匀度比较不理想。为了改善以上的缺失,一般业者都是在聚光片的下方放置一片扩散膜,但此种方式不仅成本高、背光模组也会变得比较复杂,在设计上不理想。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在于提供一种兼具有扩散及聚光功能,并可降低制造成本的复合光学膜。本技术的复合光学膜包含一个基材,以及一个第一光学层,位于基材的第一侧面上,具有一聚光结构。其中,该复合光学膜还包含一个第二光学层,位于基材的第二侧面上,具有一扩散结构。本技术所述的复合光学膜,该基材是选自玻璃或塑胶。本技术所述的复合光学膜,该第一光学层的聚光结构是微结构形式。本技术所述的复合光学膜,该微结构是选自规则或不规则的棱镜花纹、环状棱形花纹、立体角花纹、珠状花纹或透镜状花纹。本技术所述的复合光学膜,该第二光学层具有多个气泡。本技术的第二光学层具有多个微细气泡,上述气泡具有扩散作用,可以使光线均匀扩散,本技术可先将光均匀扩散后再聚光,能消弭明暗条纹现象,达光线均齐度功效。附图说明图1是一种以往光学膜的局部侧视图;图2是本技术复合光学膜的一较佳实施例的局部侧面剖视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通过最佳实施例及附图对本技术复合光学膜进行详细说明。参阅图2,是本技术的复合光学膜2的一较佳实施,该复合光学膜2包含一个基材21、一个第一光学层22,以及一个和第一光学层22相对设置的第二光学层23。其中该基材21具有一个第一侧面211,以及一个和第一侧面211间隔平行的第二侧面212,上述基材21的厚度通常取决于所欲得到的光学产品的需求,较佳介于约50μm(微米)至约150μm间,材质可为任何本技术所属
中具有通常知识所周知者,例如玻璃、塑胶等。可用于本技术的塑胶基材并无特别的限制,具体例有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树脂(polyethyleneglycol terephthalate,简称PET)的聚酯树脂(polyester resin)、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olymethyl methacrylate,简称PMMA)的聚丙烯酸酯树脂(polyacrylate resin)、聚乙烯(polyethylene,简称PE)、聚丙烯(polypropylene,简称PP)等的聚烯烃树脂(polyolefin resin)、聚酰亚胺树脂(polyimide resin)、聚碳酸酯树脂(polycarbonate resin)、聚氨基甲酸酯树脂(polyurethaneresin)、三醋酸纤维素(Triacetate cellulose),或前述树脂的混合物,较佳为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树脂、聚甲基丙烯酸甲酯、三醋酸纤维素或其混合物。但本技术的基板21并不以前述举例为限。本技术的第一光学层22是位于该基材21的第一侧面211上,并具有一聚光结构221,上述聚光结构221可以是平面形式或者微结构形式,较佳是微结构形式。具体的结构如规则或不规则的棱镜花纹、环状棱形花纹、立体角花纹、珠状花纹或透镜状花纹等,更佳是使用具有较佳集光效果的规则的棱镜花纹,也就是说,这种棱镜的微结构可以增强液晶显示器的辉度。又本技术的第一光学层22在成型时,是在基材21上涂布一层包含有树脂、光起始剂及交联剂的组合物,其涂布厚度介于5~100μm,折射率介于1.3~1.8间。适用于本技术的第一光学层22的树脂是熟悉此项技术者所熟知,例如聚酯树脂、聚丙烯酸树脂或聚碳酸酯树脂等,但本技术的第一光学层22并不以此为限。适合于本技术的光引发剂也无特别的限制,只要能够经光照射后产生自由基,且透过自由基的传递引发聚合反应者,都适合用于本技术,具体例如二苯甲酮。适合于本技术的交联剂如具有一个或多个官能团的(甲基)丙烯酸酯系树脂,较佳是可提高玻璃转化温度的具有多官能团的树脂,除此之外,本技术也可在形成第一光学层22的树脂中加入例如无机填料、流平剂、消泡剂或抗静电剂等等的已知添加剂。本技术的第二光学层23是位于该基材21的第二侧面212上,并具有一扩散结构231,该扩散结构231是通过在基材21上的第二侧面212上涂布包含固化型树脂及发泡剂的组合物而形成。上述固化型树脂可为热固化树脂或者为紫外线固化树脂,较佳是例如丙烯酸酯系类的紫外线固化树脂,但本技术并不以此为限,可用于本技术的丙烯酸酯系树脂的具体例有(甲基)丙烯酸酯树脂、丙烯酸氨基甲酸酯(urethane acrylate)树脂、聚酯丙烯酸酯(polyester acrylate)树脂、环氧丙烯酸酯(epoxy acrylate)树脂或其混合物,较佳为(甲基)丙烯酸酯树脂。上述丙烯酸酯系树脂可为具有一个或多个官能团,较佳是具有多官能团者,本技术所述的发泡剂是通过加热或紫外光照射方式产生惰性气体,以达到产生微细气泡的目的,例如碳酸钠(Na2CO3)。在本技术中,若发泡剂与固化型树脂同样是通过加热或紫外光照射方式进行发泡与固化时,在制造时该发泡及固化的动作可同步进行,但是若发泡剂进行发泡的方式与固化型树脂进行固化的方式不同时,例如发泡剂以加热方式进行发泡,而固化型树脂是通过紫外光照射方式进行固化,则先对发泡剂进行发泡,再对固化型树脂进行固化的动作。根据以下描述的方式制造本实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复合光学膜,包含:一个基材;一个第一光学层,位于基材的第一侧面上,具有一聚光结构;其特征在于,该复合光学膜还包含一个第二光学层,位于基材的第二侧面上,具有一扩散结构。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庄士亿,蔡兆益,
申请(专利权)人:长兴化学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71[中国|台湾]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