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量传递结构及汽车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7232747 阅读:20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2-04 12:0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能量传递结构及汽车,该能量传递结构包括吸能盒、后纵梁、电池包框架、门槛梁、副车架以及传力部件。碰撞能量依次通过吸能盒、后纵梁、电池包框架传递到门槛梁形成第一条能量传递路径。弧形架的两端分别连接至后纵梁上。碰撞能量依次通过吸能盒、后纵梁、副车架、电池包框架传递到门槛梁形成第二条能量传递路径。传力部件的一端连接于所述副车架,另一端连接于电池包框架。碰撞能量依次通过吸能盒、后纵梁、副车架、传力部件、电池包框架传递到门槛梁形成第三条能量传递路径。该能量传递结构及汽车,具有能够有效传递和分散碰撞能量,有效保障三电系统的使用安全,还有利于提高车内乘客的人身安全的优点。利于提高车内乘客的人身安全的优点。利于提高车内乘客的人身安全的优点。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能量传递结构及汽车


[0001]本技术涉及汽车安全
,特别是涉及一种能量传递结构及汽车。

技术介绍

[0002]随着新能源汽车的快速发展,人们对新能源汽车在碰撞安全方面的要求日趋严格。当汽车发生追尾事故时,碰撞能量一般先通过汽车的后保险杠和吸能盒吸收掉一部分,再传递给汽车的后纵梁,进而传递给汽车的门槛并被逐渐吸收掉,但这种单一的依靠车身的能量传递结构很难有效吸收和传递碰撞能量,不能够有效传递和分散碰撞能量,也不能有效保护车内乘客和三电系统的安全。

技术实现思路

[0003]基于此,有必要针对上述技术问题,提供一种能量传递结构及汽车,该能量传递结构能够有效传递和分散碰撞能量,有效保障三电系统的使用安全,还有利于提高车内乘客的人身安全。
[0004]一种能量传递结构,包括:
[0005]吸能盒、后纵梁、电池包框架以及门槛梁,所述后纵梁为线型纵梁,在所述后纵梁的两端分别设置所述吸能盒和所述电池包框架,所述门槛梁设于所述电池包框架的外侧;所述吸能盒、所述后纵梁、所述电池包框架以及所述门槛梁用于依次传递所述碰撞能量;
[0006]副车架,所述副车架包括弧形架,所述弧形架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端和第二端,所述弧形架的所述第一端连接于所述后纵梁的中部,所述弧形架的所述第二端连接于所述后纵梁的靠近所述电池包框架的部位;所述吸能盒、所述后纵梁的靠近所述吸能盒的一段、所述弧形架、所述电池包框架以及所述门槛梁用于依次传递所述碰撞能量;
[0007]传力部件,所述传力部件的一端连接于所述弧形架的所述第二端,所述传力部件的另一端连接于所述电池包框架,所述吸能盒、所述后纵梁靠近所述吸能盒的一段、所述弧形架、所述传力部件、所述电池包框架以及所述门槛梁用于依次传递所述碰撞能量。
[0008]下面进一步对技术方案进行说明:
[0009]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弧形架包括设于所述第一端的第一连接端点和设于所述第二端的第二连接端点;沿着所述吸能盒到所述电池包框架的方向,所述第一连接端点和所述第二连接端点依次连接至所述后纵梁上。
[0010]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弧形架包括刚性本体,所述第一连接端点和所述第二连接端点分别设于所述刚性本体的两端,所述刚性本体为钢制或铝制刚性件,传递到所述后纵梁的所述碰撞能量通过所述刚性本体传递至所述电池包框架上。
[0011]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能量传递结构还包括弹性缓冲件,所述弹性缓冲件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面和第二面,所述传力部件的一端连接于所述第二连接端点,所述弹性缓冲件的所述第一面贴合所述第二连接端点,所述弹性缓冲件的所述第二面贴合于所述传力部件朝向所述第二连接端点的一面。
[0012]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弹性缓冲件为悬置件,所述弹性缓冲件内部设有铝合金铸造块。
[0013]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传力部件为弯折支架,所述弯折支架为钢冲压件或铝合金铸造件。
[0014]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电池包框架为铝合金制件,所述电池包框架包括多个挤压成型且焊接成一体的铝制零件。
[0015]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能量传递结构还包括防撞梁,所述防撞梁连接于所述吸能盒背离所述后纵梁的一端。
[0016]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一种汽车包括如上述任一个实施例所述的能量传递结构,所述能量传递结构有两个,该两个所述能量传递结构对称设于所述汽车的底部,所述能量传递结构的防撞梁设于所述汽车的车尾。
[0017]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汽车为新能源汽车,所述汽车的车身为钢制车身、铝合金车身或者混合材料车身。
[0018]上述能量传递结构及汽车,至少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0019]本实施例提供的能量传递结构包括三条能量传递路径,第一条能量传递路径是指碰撞能量依次通过吸能盒、后纵梁、电池包框架传递到门槛梁上,在这一过程中碰撞能量不断地被吸能盒、后纵梁、电池包框架以及门槛梁等结构吸收耗散。第二条能量传递路径是指碰撞能量依次通过吸能盒、后纵梁、副车架、电池包框架传递到门槛梁,在这一过程中碰撞能量不断地被吸能盒、后纵梁、副车架、电池包框架以及门槛梁等结构吸收耗散。第三条能量传递路径是指碰撞能量依次通过吸能盒、后纵梁、副车架、传力部件、电池包框架传递到门槛梁,在这一过程中,碰撞能量不断地被吸能盒、后纵梁、副车架、传力部件、电池包框架以及门槛梁等结构吸收耗散。以上三条能量传递路径协同作用,能够确保碰撞能量被汽车的结构充分吸收和分散,有效保障三电系统的使用安全,还有利于提高车内乘客的人身安全。
附图说明
[0020]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技术的进一步理解,本技术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技术,并不构成对本技术的不当限定。
[0021]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0022]图1为本技术一实施例提供的能量传递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0023]图2为图1所示P处的结构放大示意图;
[0024]图3为图1所示的能量传递结构的另一角度的结构示意图。
[0025]附图标记说明:100、吸能盒;200、后纵梁;300、电池包框架;400、门槛梁;500、副车架;510、弧形架;511、第一连接端点;512、第二连接端点; 513、刚性本体;600、传力部件;700、弹性缓冲件;800、防撞梁。
具体实施方式
[0026]为使本技术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详细的说明。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技术。但是本技术能够以很多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它方式来实施,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不违背本技术内涵的情况下做类似改进,因此本技术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的限制。
[0027]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并不表示是唯一的实施方式。
[0028]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技术的
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技术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技术。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0029]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能量传递结构及汽车,具有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能量传递结构,用于传递碰撞能量,其特征在于,包括:吸能盒、后纵梁、电池包框架以及门槛梁,所述后纵梁为线型纵梁,在所述后纵梁的两端分别设置所述吸能盒和所述电池包框架,所述门槛梁设于所述电池包框架的外侧;所述吸能盒、所述后纵梁、所述电池包框架以及所述门槛梁用于依次传递所述碰撞能量;副车架,所述副车架包括弧形架,所述弧形架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端和第二端,所述弧形架的所述第一端连接于所述后纵梁的中部,所述弧形架的所述第二端连接于所述后纵梁的靠近所述电池包框架的部位;所述吸能盒、所述后纵梁的靠近所述吸能盒的一段、所述弧形架、所述电池包框架以及所述门槛梁用于依次传递所述碰撞能量;传力部件,所述传力部件的一端连接于所述弧形架的所述第二端,所述传力部件的另一端连接于所述电池包框架,所述吸能盒、所述后纵梁靠近所述吸能盒的一段、所述弧形架、所述传力部件、所述电池包框架以及所述门槛梁用于依次传递所述碰撞能量。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能量传递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弧形架包括设于所述第一端的第一连接端点和设于所述第二端的第二连接端点;沿着所述吸能盒到所述电池包框架的方向,所述第一连接端点和所述第二连接端点依次连接至所述后纵梁上。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能量传递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弧形架包括刚性本体,所述第一连接端点和所述第二连接端点分别设于所述刚性本体的两端,所述刚性本体为钢...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洋杨杨王金龙张琪贺劲刚潘毓滨代世磊
申请(专利权)人:广汽蔚来新能源汽车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