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复位开关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7229947 阅读:29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2-04 11:55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自复位开关,自复位开关包括壳体、传动单元和接触单元;传动单元包括转动件、滑动件和翘板支架;滑动件的第一端固定在壳体上,第二端与转动件的表面配合来限制转动件的移进和回位轨迹,使得:转动件在相邻两次移进时分别按压翘板支架的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中的一个和另一个,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位于翘板支架的两侧并在被按压时分别使接触单元断开和导通。本申请公开的自复位开关结构简单,易于装配。易于装配。易于装配。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自复位开关


[0001]本申请涉及开关
,具体涉及一种自复位开关。

技术介绍

[0002]按钮开关是一种手动控制且一般可以自动复位的开关,通常利用按钮推动传动机构,使动触点与静触点按通或断开以实现电路换接。
[0003]目前市面上的按钮开关大多采用在常规的开关内装设翘板的方式,通过按压作用使翘板的两端上下摆动,以使翘板与触点接触或分离,从而实现电源的接通或断开。
[0004]然而相关技术中的开关的结构和装配工艺都比较复杂,导致开关的生产成本上升,生产效率降低。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有鉴于此,本申请提供了一种自复位开关,结构简单,易于装配。
[0006]本申请具体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0007]一种自复位开关,所述自复位开关包括壳体、传动单元和接触单元;
[0008]所述传动单元包括转动件、滑动件和翘板支架;
[0009]所述滑动件的第一端固定在所述壳体上,第二端与所述转动件的表面配合来限制所述转动件的移进和回位轨迹,使得:
[0010]所述转动件在相邻两次移进时分别按压所述翘板支架的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中的一个和另一个,所述第一位置和所述第二位置位于所述翘板支架的两侧并在被按压时分别使所述接触单元断开和导通。
[0011]优选地,所述转动件的表面具有滑动轨道,所述滑动轨道为首尾相接的封闭回路且所述滑动轨道在与所述转动件的旋转轴垂直的平面上的投影呈环形;
[0012]所述滑动件的第二端位于所述滑动轨道内。
[0013]优选地,所述滑动轨道包括第一移进轨道、第一回位轨道、第二移进轨道和第二回位轨道;
[0014]所述第一移进轨道的第一端和所述第二移进轨道的第一端均远离所述翘板支架,所述第一移进轨道的第二端和所述第二移进轨道的第二端均靠近所述翘板支架;
[0015]所述第一回位轨道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一移进轨道的第一端和所述第二移进轨道的第二端相连;
[0016]所述第二回位轨道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二移进轨道的第一端和所述第一移进轨道的第二端相连。
[0017]优选地,所述第一回位轨道的两端在周向上相距第一角度,所述第二回位轨道的两端在周向上相距第二角度,所述第一角度和所述第二角度之和为360
°

[0018]优选地,所述滑动轨道包括第一转向区域、第二转向区域、第三转向区域和第四转向区域;
[0019]所述第一转向区域与所述第一移进轨道和所述第二回位轨道相接;
[0020]所述第二转向区域与所述第一回位轨道和所述第一移进轨道相接;
[0021]所述第三转向区域与所述第一回位轨道和所述第二移进轨道相接;
[0022]所述第四转向区域与所述第二移进轨道和所述第二回位轨道相接;
[0023]所述第一转向区域、所述第二转向区域、所述第三转向区域和所述第四转向区域处均具有导向结构,所述导向结构用于阻止所述滑动件在对应的转向区域处反向滑动。
[0024]优选地,所述导向结构为台阶,所述台阶的由高到低方向与所述滑动件的滑动方向相一致。
[0025]优选地,所述转动件底部具有径向延伸的按压部,所述翘板支架的第一位置处具有朝向所述转动件凸出的第一突起,所述翘板支架的第二位置处具有朝向所述转动件凸出的第二突起,所述按压部每次按压所述第一突起和所述第二突起中的一个。
[0026]优选地,所述接触单元包括第一触片和第二触片,所述第一触片和所述第二触片的位置对应;
[0027]所述翘板支架的第一位置被按压时所述第一触片与所述第二触片相分离,所述翘板支架的第二位置被按压时所述第一触片与所述第二触片相接触。
[0028]优选地,所述自复位开关还包括扭动件,所述扭动件的一端与所述翘板支架相连,另一与所述第一触片相连;
[0029]其中,所述翘板支架的第一位置被按压时,所述扭动件向第一方向弯折,从而致动所述第一触片远离所述第二触片;所述翘板支架的第二位置被按压时,所述扭动件向第二方向弯折,从而致动所述第一触片接触所述第二触片,所述第一方向和所述第二方向在周向上相对。
[0030]优选地,所述自复位开关还包括按键单元,所述按键单元嵌装于所述壳体;
[0031]所述按键单元包括按键帽和回位元件;
[0032]所述按键帽与所述转动件相连;
[0033]所述回位元件的第一端与所述按键帽相连,第二端与所述壳体相连。
[0034]优选地,所述壳体的内部还具有转动件固定结构;
[0035]所述转动件固定结构包括底板和套筒,所述底板固定在所述壳体上,所述套筒位于所述底板的中心位置并朝向所述按键单元延伸;
[0036]所述转动件位于所述套筒内,所述套筒的内壁上具有盲孔,所述滑动件的第一端位于所述盲孔内;
[0037]所述回位元件套设在所述套筒上,且所述回位元件的第二端与所述底板相连。
[0038]本申请实施例的有益效果至少在于:
[0039]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自复位开关中,通过滑动件与转动件的表面之间的配合来限制转动件在移进和回位时的运动轨迹,使得转动件可以在移进时按压翘板支架的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中的一个,在回位时自身的位置状态发生改变,从而在下一次移进时可以按压翘板支架的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中的另一个,而随着翘板支架的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的交替被按压,接触单元可以实现电路的交替断开和导通。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自复位开关结构简单,易于装配。
附图说明
[0040]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0041]图1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自复位开关的结构爆炸图;
[0042]图2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自复位开关的剖视图;
[0043]图3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自复位开关的正视图;
[0044]图4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自复位开关的俯视图;
[0045]图5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自复位开关的侧视图;
[0046]图6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转动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0047]图7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转动件的正视图;
[0048]图8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自复位开关中滑动件与转动件的装配示意图;
[0049]图9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自复位开关沿图4中的B-B线剖视图,且自复位开关处于导通状态;
[0050]图10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自复位开关沿图4中的B-B线剖视图,且自复位开关处于断开状态;
[0051]图11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自复位开关沿图3中的A-A线剖视图;
[0052]图12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自复位开关的接触单元的结构示意图;
[0053]图13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自复位开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自复位开关,其特征在于,所述自复位开关包括壳体(1)、传动单元(3)和接触单元(4);所述传动单元(3)包括转动件(31)、滑动件(32)和翘板支架(33);所述滑动件(32)的第一端固定在所述壳体(1)上,第二端与所述转动件(31)的表面配合来限制所述转动件(31)的移进和回位轨迹,使得:所述转动件(31)在相邻两次移进时分别按压所述翘板支架(33)的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中的一个和另一个,所述第一位置和所述第二位置位于所述翘板支架(33)的两侧并在被按压时分别使所述接触单元(4)断开和导通。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复位开关,其特征在于,所述转动件(31)的表面具有滑动轨道(3120),所述滑动轨道(3120)为首尾相接的封闭回路且所述滑动轨道(3120)在与所述转动件(31)的旋转轴垂直的平面上的投影呈环形;所述滑动件(32)的第二端位于所述滑动轨道(3120)内。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自复位开关,其特征在于,所述滑动轨道(3120)包括第一移进轨道(3121)、第一回位轨道(3122)、第二移进轨道(3123)和第二回位轨道(3124);所述第一移进轨道(3121)的第一端和所述第二移进轨道(3123)的第一端均远离所述翘板支架(33),所述第一移进轨道(3121)的第二端和所述第二移进轨道(3123)的第二端均靠近所述翘板支架(33);所述第一回位轨道(3122)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一移进轨道(3121)的第一端和所述第二移进轨道(3123)的第二端相连;所述第二回位轨道(3124)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二移进轨道(3123)的第一端和所述第一移进轨道(3121)的第二端相连。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自复位开关,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回位轨道(3122)的两端在周向上相距第一角度,所述第二回位轨道(3124)的两端在周向上相距第二角度,所述第一角度和所述第二角度之和为360
°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自复位开关,其特征在于,所述滑动轨道(3120)包括第一转向区域(3125)、第二转向区域(3126)、第三转向区域(3127)和第四转向区域(3128)所述第一转向区域(3125)与所述第一移进轨道(3121)和所述第二回位轨道(3124)相接;所述第二转向区域(3126)与所述第一回位轨道(3122)和所述第一移进轨道(3121)相接;所述第三转向区域(3127)与所述第一回位轨道(3122)和所述第二移进轨道(3123)相接;所述第四转向区域(3128)所述第二移进轨道(3123)和所述第二回位轨道(3124)相接;所述第一转向区域(3125)、所述第二转向区域(3126)、所述第三转向区域(3127)和所述第四转...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清华郭远平秦颖佳
申请(专利权)人:公牛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