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型生活污水处理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27220976 阅读:26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2-04 11: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污水处理技术领域,具体的是一种应用于水泥厂的小型生活污水处理系统。包括预处理单元和生化反应单元,并且在生化反应单元的好氧罐区设置有膜过滤组件,膜过滤组件的出水口与好氧罐区的出水口连接,预处理单元中采用一体化提上泵站;生化反应单元中的各个罐区均采用预制罐体。通过在好氧罐区的出水口处设置膜过滤组件大大强化了生化处理单元的固液分离能力;因膜过滤组件将生化反应池中的活性污泥和大分子有机物截留,消除了传统活性污泥法中污泥膨胀的问题,使得生化处理单元内活性污泥浓度大大提高;同时,使得出水水质和生物安全性提高;通过使用一体化提升泵站及预制罐体,只需将集成好的设备直接埋地即可。只需将集成好的设备直接埋地即可。只需将集成好的设备直接埋地即可。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小型生活污水处理系统


[0001]本技术涉及污水处理
,具体的是一种应用于水泥厂的小型生活污水处理系统。

技术介绍

[0002]随着水泥工业的日益发展,与之协同发展的各项公用辅助设施也在不断提高和完善,水泥厂的生活污水由于其总流量较小,多采用一体化污水处理设备,以往的一体化污水处理设备多采用A/O或A2/O工艺,适合对污水出水水质要求不高的地区,对污水出水水质要求较高的国家和地区则非常适合使用MBR膜生物反应器技术,其出水水质要优于其他工艺,但其造价及使用成本较高,在水泥厂污水处理中往往不被采用。
[0003]传统的A/O或A2/O工艺在生化反应器中易发生污泥膨胀的问题,活性污泥浓度低,并且沉淀池的固液分离能力差,无法将一些微生物从水中分离出去,从而使得出水水质不达标以及生物安全性降低。对于水质要求较高的地区,使用传统的A/O或A2/O工艺处理后的污水难以达标,往往还需要后续环节的进一步处理,这也大大的增加了污水处理的成本和污水处理系统的复杂度,无法适用于小型污水处理需求。
[0004]而且,传统的污水处理系统(主要是生化反应池的砌筑)的施工作业时间长,占地面积大,使用及制作成本较高。
[0005]综上所述,研发一款经济实用并且污水处理质量高的小型污水处理系统及工艺是一件亟待解决的事情。

技术实现思路

[0006]为了解决新建水泥厂中小型生活污水处理站污水处理质量较差且效率低、施工造价高的问题,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小型生活污水处理系统。
[0007]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的方案是:一种小型生活污水处理系统,包括预处理单元和生化处理单元,预处理单元与生化处理单元连通,污水经预处理单元进入生化处理单元;所述生化处理单元设置有依次连通的厌氧罐区、缺氧罐区和好氧罐区,经预处理后的污水由厌氧罐区的进水口进入生化处理单元,依次经过厌氧罐区、缺氧罐区和好氧罐区后由好氧罐区排出;在好氧罐区内靠近污水进入端设置有穿孔曝气管道;所述穿孔曝气管道通过气体输送管道与设置在地面上方的鼓风机相连;还包括膜过滤组件;所述膜过滤组件的出水口与好氧罐区的出水口连接;所述预处理单元包括用于汇集生活污水的格栅井和埋地的一体化提升泵站,所述格栅井通过管道与一体化提升泵站的进水口连通;所述一体化提升泵站的出水口与厌氧罐区的进水口连接;所述厌氧罐区、缺氧罐区和好氧罐区均是埋于地下的预制罐体。
[0008]与传统的污水处理系统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通过在好氧罐区的出水口处设置膜过滤组件取代了传统的沉淀池,大大强化了生化处理单元的固液分离能力;因膜过滤组件将生化反应池中的活性污泥和大分子有机物截留,所以延长了污泥停留时间
(SRT),消除了传统活性污泥法中污泥膨胀的问题,使得生化处理单元内活性污泥浓度大大提高;并使得水力停留时间(HRT)和污泥停留时间(SRT)相互独立,提高了生化处理单元的污水处理速度;同时,使得出水水质和生物安全性提高;通过在预处理单元中使用一体化提升泵站代替调节池以及生化处理单元的各个罐区均采用预制罐体,使得本技术所提供的污水处理系统只需将集成好的设备直接埋地即可,无需过多进行混凝土施工工程。
[0009]为了进一步加强本技术的有益效果,可以对本技术作进一步改进,具体改进方案如下。
[0010]进一步的,所述厌氧罐区、缺氧罐区和好氧罐区预埋的预制罐体采用相同规格的圆柱状罐体,并圆柱状罐体的两端为对称的外凸式曲面封头。
[0011]进一步的,所述生化处理单元的厌氧罐区、缺氧罐区和好氧罐区的预制罐体依次并排水平设置并且厌氧罐区的出水端与缺氧罐区的进水端对齐,缺氧罐区的出水端与好氧罐区的进水端对齐,三个罐区预制罐体的预埋深度依次增加200mm。
[0012]进一步的,所述生化处理单元的厌氧罐区、缺氧罐区和好氧罐区的预制罐体均为玻璃纤维增强聚酯材质;好氧罐区内的膜过滤组件为MBR膜过滤组件。
附图说明
[0013]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0014]图2是图1的A-A剖面结构示意图。
[0015]图3是图1的B-B剖面结构示意图。
[0016]图4是图1的C-C剖面结构示意图。
[0017]图中:格栅井1;细格栅2;一体化提升泵站3;厌氧罐区4;缺氧罐区5;好氧罐区6;鼓风机7;穿孔曝气管道8;膜过滤组件9;污泥回流泵10;排污泵11。
具体实施方式
[0018]本技术的主要创造思路是:将膜分离技术与传统活性污泥法(A2/O)相结合的污水处理系统,通过提高生化处理单元的固液分离能力,以及利用膜分离技术对活性污泥和大分子有机物截留能力,来提高生化处理单元中活性污泥浓度,从而使得生化处理单元的污水处理效率和质量得以提升;并且生物反应器采用预制集成的方式制作,并在预制集成完毕后进行埋地处理,大大的减少了污水处理系统的施工时间和成本。
[0019]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说明,目的仅在于更好地理解本技术的内容,因此,所举之例并不限制本技术的保护范围。
[0020]实施例:一种小型生活污水处理系统,主要由预处理单元和生化处理单元构成,预处理单元与生化处理单元连通。
[0021]本实施例中预处理单元主要由格栅井1和一体化提升泵站3组成,一体化提升泵站3埋于地下并且一体化提升泵站3的进水口与格栅井1之间设置有连通二者的管道。为了保证污水能够在重力作用下及时并顺利的流入一体化提升泵站3,将一体化提升泵站3的进水口的位置设置在格栅井1底面以下200~300毫米处。在格栅井1中设置有细格栅2,细格栅2可以将污水中体积较大的悬浮物拦截在格栅井1中,以避免损坏后续环节中的泵体及膜过滤组件9。一体化提升泵站3替代传统调节池,将调节池和提升泵预制为一体设备,不仅可减
小由于水质,水量,酸碱度或温度等水质指标引起的大幅度波动,避免降低后续系统的处理效率,而且对于施工也非常方便,只需将一体化提升泵站3直接埋地即可。
[0022]所述生化处理单元设置有依次连通的厌氧罐区4、缺氧罐区5和好氧罐区6,经预处理后的污水由一体化提升泵站3送入至厌氧罐区4,并依次流经缺氧罐区5和好氧罐区6,最后由好氧罐区6排出。好氧罐区6内靠近污水进入端设置有穿孔曝气管道8,穿孔曝气管道8通过气体输送管道与设置在地面上的鼓风机7连接。在好氧罐区6内设置有MBR膜过滤组件9,所述膜过滤组件9设置在远离穿孔曝气管道8的一端,并且MBR膜过滤组件9的出水口与好氧罐区6的出水口连接,在所述好氧罐区6的出水口处连接有排水泵。
[0023]厌氧罐区4、缺氧罐区5和好氧罐区6均为玻璃纤维增强聚酯材质的规格相同的圆筒状预制罐体,罐体两端采用外凸式曲面封头。本实施例中生化处理单元的三个罐区依次并排水平设置,并且厌氧罐区4的进水口与一体式提升泵的出水口连接,厌氧罐区4的出水口所在端与缺氧罐区5的进水口所在端对齐,缺氧罐区5的出水口所在端与好氧罐区6的进水口所在端对齐。三个罐区的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小型生活污水处理系统,包括预处理单元和生化处理单元,预处理单元与生化处理单元连通,污水经预处理单元进入生化处理单元;所述生化处理单元设置有依次连通的厌氧罐区、缺氧罐区和好氧罐区,经预处理后的污水从厌氧罐区的积水口进入生化处理单元,并依次经过厌氧罐区、缺氧罐区和好氧罐区后由好氧罐区排出;在好氧罐区内靠近污水进入端设置有穿孔曝气管道;所述穿孔曝气管道通过气体输送管道与设置地面上方的鼓风机相连;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膜过滤组件;所述膜过滤组件的出水口与好氧罐区的出水口连接;所述预处理单元包括用于汇集厂内生活污水的格栅井和埋地的一体化提升泵站,所述格栅井通过管道与一体化提升泵站的进水口连通;所述一体化提升泵站的出水口与厌氧罐区的进水口连接;所述厌氧罐区、缺氧...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吉鸿飞左贵宏张丽刘子辉厉英涛张永秋王洁宋利张亮于兴海
申请(专利权)人:中材建设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