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稻鳝生态种养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27218349 阅读:23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2-04 11:36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稻鳝生态种养方法,采用了稻田工程建设,沟渠平整与消毒,水稻播种,鳝鱼放养,以及收割捕获的方法,在稻田靠近田埂的边缘设置鱼食饲养设备可饲养蚯蚓类鳝鱼食物;水稻既能为黄鳝鱼生长提供栖息场所,且水稻田中有丰富的天然饲料供黄鳝摄食,鳝鱼粪便和下沉饲料为水稻提供了优质肥料,使化肥用量减少,同时,黄鳝在生长过程中为田块钻洞松土,改善了土壤结构;鳝鱼活动使肥料活化,利于水稻吸收及促进水稻生长;鳝鱼摄食多种田间害虫,大大减少了水稻病虫害,该模式的实施使稻米品质提升,经济效益提高,生态环境优化,同时该模式养殖的鳝鱼,以自行培育繁殖的蚯蚓为主食,形成循环共生食物链,大大降低了养殖成本。大大降低了养殖成本。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稻鳝生态种养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稻渔共作
,具体是一种稻鳝生态种养方法。

技术介绍

[0002]共生种养是一种新型的种养方式,这种种养模式既能保证农作物的产量又能提升另一种动物的产量。
[0003]近年来,随着人工捕提和水域污染,非养殖的鳝鱼资源十分匮乏,造成市场供不应求。稻鳝种养是水稻与黄鳝互利共作的复合生态农业模式,具有较好的经济、社会和生态综合效益。稻鳝种养既可以改善稻田生态环境,又可增产增收,是一项很有发展前途的生态农业模式,是调整产业结构的好途径。
[0004]目前现有的混合种养手段大多存在经济成本高的问题,在养殖时易对农作物造成损伤,降低农作物的产量,而农作物所使用的药物会降低动物的成活率,动物的喂养成本也高,因此需要开发一种经济型种养方法。

技术实现思路

[0005]基于上述
技术介绍
中所提到的现有技术中的不足之处,为此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稻鳝生态种养方法。
[0006]本专利技术通过采用如下技术方案克服以上技术问题,具体为:
[0007]一种稻鳝生态种养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0008]步骤一,稻田工程建设,选择水源充足,水质无污染,灌排方便,耕作层深厚不漏水的田地作为种养田;在平整松翻后的稻田里开挖用于养殖鳝鱼的沟渠,并对田埂上做加固处理;在稻田内靠近田埂的边缘设置鱼食饲养设备;
[0009]步骤二,沟渠平整与消毒,将开挖的沟渠压平并每亩用60斤的生石灰撒施消毒,撒石灰时田中应无积水,撒施后一星期再灌水,并亩施600斤腐熟粪肥培肥水质;
[0010]步骤三,水稻播种,提前一个月对稻种进行浸种处理,一个月后在稻田中插秧,合理密植,行距、株距分别为30厘米和13厘米;在稻田中施用蚯蚓粪肥,并在鱼食饲养设备中制备基质;
[0011]步骤四,鳝鱼放养,水稻返青以后开始投放鳝苗,用质量百分比浓度为3~5%的食盐水浸泡鳝苗;放养前一周用生石灰水对沟渠进行消毒;
[0012]步骤五,收割捕获,在水稻成熟后利用机器收割水稻,收割完成后将沟渠中的积水排干,集中起捕成鳝出售。
[0013]作为本专利技术进一步的方案:所述步骤一中,开挖沟渠为稻田四周开挖环向沟渠,且在沟渠两侧设置防逃网,环沟对角处分别设置进水口和排水口;在进水口和排水口处均设置钢丝网。
[0014]作为本专利技术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步骤一中,鱼食饲养设备包括诱虫装置和蚯蚓养殖装置;诱虫装置为太阳能诱虫灯,蚯蚓养殖装置为薄膜养殖棚;其中,薄膜养殖棚为在
田垄上搭建管架和薄膜制成的养殖棚。
[0015]作为本专利技术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步骤三中,基质的制备为,将腐熟的牛粪与粉碎的秸秆按(10~20):1的质量比进行混杂,或将经过去油盐处理的餐余垃圾与土壤按1:(4~8)的质量比进行充分混合发酵,制备养殖蚯蚓的基质,铺设于薄膜养殖棚中。
[0016]作为本专利技术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步骤四中,在鳝苗投放10天以后,开始投放饵料,饵料以活蚯蚓和诱虫装置引诱的害虫为主;傍晚定时定点投喂,至少每2天投放一次,每次投食量为鳝鱼体重的3~5%;三周后,投食量调整为鳝鱼体重的5~8%。
[0017]作为本专利技术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步骤四中,还包括水质水位管理,根据水稻的生产需要兼顾黄鳝的生活习性调节水质,定期施用水质改良剂调节水质,确保环沟水质清爽;高温季节加深水位,同时,调节沟渠的水位,发挥鳝鱼对水稻病虫发生的抑制作用。
[0018]作为本专利技术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步骤四中,还包括察视检查,每日巡田检查沟渠水质以及进水口排水口的钢丝网,查看防逃网有无脱落松动。
[0019]作为本专利技术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步骤五中,起捕过程中用青蚯蚓诱捕鳝鱼,重量较轻,体格较小的鳝鱼暂养于沟渠中,在稻田中自然越冬。
[0020]采用以上方法后,本专利技术相较于现有技术,具备以下优点:充分利用稻田种养结合的生产方式,水稻既能为黄鳝鱼生长提供栖息场所,夏季高温又起到遮阳降温作用,且水稻田中有丰富的天然饲料供黄鳝摄食,鳝鱼粪便和下沉饲料为水稻提供了优质肥料,使化肥用量减少。同时,黄鳝在生长过程中为田块钻洞松土,改善了土壤结构;鳝鱼活动使肥料活化,利于水稻吸收及促进水稻生长;鳝鱼摄食多种田间害虫,大大减少了水稻病虫害。因此,该模式的实施使稻米品质提升,经济效益提高,生态环境优化。
具体实施方式
[0021]为了便于理解本专利技术,下面将参照相关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进行更全面的描述。实施例中给出了本专利技术的较佳实施方式。但是,本专利技术可以以多种不同的形式来实现,并不限于本文所描述的实施方式。相反地,提供这些实施方式的目的是使对本专利技术的公开内容理解的更加透彻全面。
[0022]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一种稻鳝生态种养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0023]步骤一,稻田工程建设,选择水源充足,水质无污染,灌排方便,耕作层深厚不漏水的田地作为种养田;在平整松翻后的稻田里开挖用于养殖鳝鱼的沟渠,并对田埂上做加固处理;在稻田内靠近田埂的边缘设置鱼食饲养设备;
[0024]水源充足可保证水稻和鳝鱼在种植以及养殖的过程中不会干涸,鳝鱼和水稻能够得到充足的水分,健康生长;水质无污染避免毒害鳝鱼和饲养的鱼食;由于对田埂进行了加固处理,因此可有效防止鳝鱼及饲养的鱼食逃离稻田;
[0025]此外,在稻田里开挖了沟渠,因此当需要对水稻进行晒田时,能够在沟渠中存储水分供鳝鱼活动;需要说明的是,水稻晒田是通过排水和曝晒田块,增加土壤的含氧量,提高土壤氧化还原电位,抑制无效分蘖和基部节间伸长,促使茎秆粗壮、根系发达,从而调整稻苗长势长相,达到增强抗倒伏能力以及提高结实率和粒重的目的。
[0026]在稻田靠近田埂的边缘设置鱼食饲养设备可饲养蚯蚓类鳝鱼食物,构建稻田循环的食物链;通过蚯蚓改善土壤,蚯蚓在稻田中繁殖为鳝鱼源源不断的提供食物,饲养于田埂
边缘主要是方便人工管理;
[0027]步骤二,沟渠平整与消毒,将开挖的沟渠压平并每亩用60斤的生石灰撒施消毒,撒石灰时田中应无积水,撒施后一星期再灌水,并亩施600斤腐熟粪肥培肥水质;
[0028]通过平整沟渠可增加沟渠表面的密实度,同时将防逃网和沟渠表面的泥土紧密的贴合在一起,防止长时间浸泡后粘性降低使得防逃网从沟渠上脱落;借助生石灰对土壤中的病菌和虫害地卵进行灭活;此外,石灰和土壤中的水分发生反应生成碱性物质,可以中和土壤的酸性;反应后生成的钙离子,是很好的土壤的胶合剂,使土壤团聚体形成让土壤疏松,改善土壤的板结状况;石灰给土壤提供了钙和镁的化学元素,提高了土壤的矿物质养分;
[0029]石灰与土壤中的水发生放热反应后生成碱性的氢氧化钙,碱性环境可以使蛋白质变性,使其失去生物活性,从而达到消灭病菌和虫害的目的;另外,石灰遇水发生放热反应,会使稻草或者麦秸秆腐烂发酵,转变成肥料;
[0030]禽畜在消化过程中很难将所有的营养都消化吸收掉,所以禽畜粪便中仍含有大量的营养成分;通过腐熟后的粪肥可发酵成为有机肥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稻鳝生态种养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步骤一,稻田工程建设,选择水源充足,水质无污染,灌排方便,耕作层深厚不漏水的田地作为种养田;在平整松翻后的稻田里开挖用于养殖鳝鱼的沟渠,并对田埂上做加固处理;在稻田内靠近田埂的边缘设置鱼食饲养设备;步骤二,沟渠平整与消毒,将开挖的沟渠压平并每亩用60斤的生石灰撒施消毒,撒石灰时田中应无积水,撒施后一星期再灌水,并亩施600斤腐熟粪肥培肥水质;步骤三,水稻播种,提前一个月对稻种进行浸种处理,一个月后在稻田中插秧,合理密植,行距、株距分别为30厘米和13厘米;在稻田中施用蚯蚓粪肥,并在鱼食饲养设备中制备基质;步骤四,鳝鱼放养,水稻返青以后开始投放鳝苗,用质量百分比浓度为3~5%的食盐水浸泡鳝苗;放养前一周用生石灰水对沟渠进行消毒;步骤五,收割捕获,在水稻成熟后利用机械收割水稻,收割完成后将沟渠中的积水排干,集中起捕成鳝出售。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稻鳝生态种养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一中,开挖沟渠为稻田四周开挖环向沟渠,且在沟渠两侧设置防逃网,环沟对角处分别设置进水口和排水口;在进水口和排水口处均设置钢丝网。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稻鳝生态种养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一中,鱼食饲养设备包括诱虫装置和蚯蚓养殖装置;诱虫装置为太阳能诱虫灯,蚯蚓养殖装置为薄膜养殖棚;其中,薄膜养殖...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步洪凤邓正春王朝晖顾振华徐曼张忠武杨才兵汤勇李杰黄娅杜登科梅昌伟
申请(专利权)人:常德职业技术学院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