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于对循环泵外壳增压的电解槽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7213932 阅读:28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2-04 11:2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适于对循环泵外壳增压的电解槽,包括至少一个工作腔;气液分离器,所述气液分离器与电解槽氢气出口或氧气出口连通;置于工作腔内的循环泵。将循环泵在处于正压的工作腔内进行作业,减少了循环泵的内外压差,从而减少循环泵泄漏的几率,并且将循环泵置于此种正压环境下作业,可以选择泵壳低承压的循环泵。压的循环泵。压的循环泵。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适于对循环泵外壳增压的电解槽


[0001]本技术涉及一种适于对循环泵外壳增压的电解槽。

技术介绍

[0002]电解槽包括进液口、氢气出口以及氧气出口,电解液从进液口输入电解槽的各个电解室内进行电解反应,分离的氢气和部分电解液从氢气出口输出,分离的氧气和部分电解液从氧气出口输出,氢气和氧气分别进入各自的气液分离器进行气液分离,采集氢气和氧气,分离出来的电解液回流至储液腔内。
[0003]目前电解槽存在的问题是:将电解液输入电解槽内的循环泵是直接置于外部空气中的,循环泵在工作的时候,泵壳受到的内部压力远远大于内部大气压力,以往为防止泵壳泄漏,泵壳需要选择制氢压力加上循环泵扬程合计的压力的循环泵,如20-30公斤,致使采购的循环泵成本较高,即使是选择这种重量泵壳的循环泵,依旧容易存在泄漏的问题。
[0004]其次,以往电解槽制备气体的系统结构较为庞杂,电解槽外部需要设置两个气液分离器、循环泵等,气液分离器、循环泵分别连接各自的通气管和通液管,造成整个电解槽系统外部结构比较庞杂。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本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适于对循环泵外壳增压的电解槽,解决以往电解槽循环泵作业时因置于外部空气中,致使循环泵内外压差较大,而使循环泵易泄漏的问题。
[0006]本技术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适于对循环泵外壳增压的电解槽,包括
[0007]至少一个工作腔;
[0008]气液分离器,所述气液分离器设置在工作腔内,所述气液分离器与电解槽氢气出口或氧气出口连通,适于将分离的氢气或氧气连通至工作腔内,以使工作腔内形成正压;
[0009]置于工作腔内循环泵,与电解槽进液口连通,适于向电解槽输送电解液。
[0010]进一步的,所述工作腔的数量为两个,分别为第一工作腔和第二工作腔;
[0011]所述第一工作腔内的气液分离器与电解槽氢气出口连通;适于将分离的氢气输入至第一工作腔内,以使第一工作腔内形成正压;
[0012]所述第二工作腔内的气液分离器与电解槽氧气出口连通,适于将分离的氧气输入至第二工作腔内,以使第二工作腔内形成正压。
[0013]进一步的,所述电解槽还包括储液腔,适于储存电解液;
[0014]所述循环泵的进液口与储液腔连通;
[0015]所述储液腔连接补液泵,适于向储液腔内补水。
[0016]进一步的,所述气液分离器的出液口与储液腔连通,适于将分离出的电解液回流至储液腔内。
[0017]进一步的,所述电解槽包括工作室,各个工作腔以及储液腔由工作室分隔形成。
[0018]进一步的,所述储液腔内设置液位传感器,所述补液泵适于根据液位传感器的信号向储液腔内补水。
[0019]进一步的,所述电解槽设置在电解槽的端侧。
[0020]进一步的,所述电解槽应用于电极反应装置。
[0021]又一方面,一种电解槽的工作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0022]步骤S1,将循环泵以及气液分离器设置于同一个工作腔;
[0023]步骤S2,气液分离器分离从电解槽输出的气体,分离的气体输入工作腔内,以使工作腔内形成正压;
[0024]步骤S2,所述循环泵在该正压环境下向电解槽输送电解液。
[0025]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
[0026]本技术提供一种电解槽,将循环泵在处于正压的工作腔内进行作业,减少了循环泵的内外压差,从而减少循环泵泄漏的几率,并且将循环泵置于此种正压环境下作业,可以选择泵壳低承压的循环泵,由以往20-30公斤的泵壳,改为现在的3-5公斤泵壳,循环泵的成本大大降低。
[0027]其次,优化了整个电解槽制气系统的结构;将气液分离器以及循环泵设置于同一个工作腔内,工作室设置于电解槽端侧,缩短了整个进液和出气的管道,优化了电解槽系统的结构。
附图说明
[0028]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进一步说明。
[0029]图1是实施例一电解槽示意图;
[0030]图2是实施例二电解槽示意图;
[0031]图3是两个电解槽配单个工作室示意图;
[0032]其中,1、电解槽,2、工作腔,3、气液分离器,4、循环泵,5、储液腔, 6、补液泵。
具体实施方式
[0033]现在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的说明。这些附图均为简化的示意图仅以示意方式说明本技术的基本结构,因此其仅显示与本技术有关的构成。
[0034]实施例一
[0035]如图1所示,一种适于对循环泵4外壳增压的电解槽1,包括至少一个工作腔2;
[0036]气液分离器3,所述气液分离器3与电解槽1氢气出口或氧气出口连通,适于将分离的氢气或氧气联通至工作腔2内,以使工作腔2内形成正压(附图中“+”表示该腔为正压);
[0037]循环泵4,与电解槽1进液口连通,适于向电解槽1输送电解液;
[0038]所述循环泵4设置于工作腔2内,以使循环泵4外壳承受工作腔2内气体压力。
[0039]优选的,所述气液分离器3设置在工作腔2内,以此优化整个系统结构,此时设置在工作腔2内部的气液分离器3只需选择结构较小的机型即可。
[0040]优选的,电解槽1还包括储液腔5,适于储存电解液;循环泵4的进液口与储液腔5连通;所述储液腔5连接补液泵6,适于向储液腔5内补水。补水泵根据储液腔5内的液位来进行
补充电解液,使储液腔5液位控制在固定的位置。
[0041]优选的,气液分离器3的出液口与储液腔5连通,适于将分离出的电解液回流至储液腔5内,此时充分利用分离出的电解液。
[0042]优选的,为进一步优化结构,电解槽1包括工作室,各个工作腔2以及储液腔5由工作室分隔形成。因此,整个工作室内可以设置既实现储存电解液,又设置循环泵4、气液分离器3,相比以往庞杂的管路布局,现在结构更加精简,从外部看仅仅多了一个工作室。
[0043]优选的,所述储液腔5内设置液位传感器,所述补液泵6适于根据液位传感器的信号向储液腔5内补水。对于液位传感器的选择以及补液的方式属于本领域的常规技术手段,在此不做赘述。
[0044]优选的,电解槽设置在电解槽1的端侧,该设计可以减少通液管和通气管的使用,使结构更加精简。
[0045]本实施例中,气液分离器3将分离的氢气或者氧气输送在工作腔2内,使工作腔2形成正压,该正压施加在循环泵4外壳上,减少了循环泵4的内外压差,减少泵壳泄漏的风险,同时也能选择泵壳较轻的循环泵4,以降低成本。
[0046]作业时,循环泵4在电解液输入电解槽1内反应,输出氢气(夹带部分电解液)进入气液分离器3进行分离,分离的氢气填充工作腔2,以使工作腔2内形成正压,工作腔2内的循环泵4外壳承受该正压之后减少内外压差,气液分离器3分离的电解液回流至储液腔5内进行循环使用,工作腔2内的氢气通过工作腔2上的出气管向外输出至氢气储罐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适于对循环泵外壳增压的电解槽,其特征是,包括至少一个工作腔;气液分离器,所述气液分离器设置在工作腔内,所述气液分离器与电解槽氢气出口或氧气出口连通,适于将分离的氢气或氧气连通至工作腔内,以使工作腔内形成正压;置于工作腔内的循环泵,与电解槽进液口连通,适于向电解槽输送电解液。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适于对循环泵外壳增压的电解槽,其特征是,所述工作腔的数量为两个,分别为第一工作腔和第二工作腔;所述第一工作腔内的气液分离器与电解槽氢气出口连通;适于将分离的氢气输入至第一工作腔内,以使第一工作腔内形成正压;所述第二工作腔内的气液分离器与电解槽氧气出口连通,适于将分离的氧气输入至第二工作腔内,以使第二工作腔内形成正压。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适于对循环泵外壳增压的电解槽,其特征是,所述电解槽还包括储液腔,适于储存电解液;所述循环泵的进液口与储液腔连通;所述储液腔连接补液泵,适于向储液腔内补水。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适于对循环泵外壳...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岳锌岳野李佳毅韩涤非陈芳赵纪军周思
申请(专利权)人:中科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张家港产业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