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屏下摄像头结构及电子设备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7202669 阅读:52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1-31 12:16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屏下摄像头结构及电子设备,该屏下摄像头结构包括:第一屏幕,设置有开口;第二屏幕,设于第一屏幕的背面,与第一屏幕垂直;摄像头,设于第一屏幕的背面,与第一屏幕垂直,且与第二屏幕相对设置;光学部件,设于第二屏幕和摄像头之间,具有使光线反射的反射状态和使光线透射的透射状态,第一屏幕的开口朝向光学部件的反射面;第一反射结构,位于光学部件和第二屏幕之间,第二屏幕的正面朝向第一反射结构的反射面;第二反射结构,位于光学部件朝向摄像头的一侧并垂直于光学部件的反射面设置;其中,该屏下摄像头结构通过光学部件及多个反射结构分别为摄像头和第二屏幕构建光路,以实现可在显示模式与拍摄模式间自由切换的方案。切换的方案。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屏下摄像头结构及电子设备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显示及光学成像
,具体地,涉及一种屏下摄像头结构及电子设备。

技术介绍

[0002]随着手机产品的逐步发展,以及生产技术的提高,手机的屏占比也日益增加,目前,全面屏的概念已经得到了广泛的普及,而手机的前置摄像头作为手机上不可或缺的部件,其已经成为影响屏占比增加的阻碍,现有的解决方案通常有升降、翻转、打孔、刘海等方式,当前市面上的手机大多是在屏幕上打孔以达到放置前置摄像头的目的,俗称“挖孔屏”。挖孔屏会根据前置摄像头的数量在屏幕上留下一个或两个圆形的孔洞,该孔洞区域永远不能显示屏幕内容,影响用户体验,上述其余的解决方案,如升降、翻转等其操作复杂,同样会给用户带来不便。当前另一种方案是通过降低摄像头区域分辨率的方式以提高外界光的透过量来实现屏下摄像头,但该方案仅能适用于采用AMOLED(Active-matrix organic light-emitting diode,有源矩阵有机发光二极体)技术的屏幕,对于采用LCD(Liquid Crystal Display,液晶显示器)技术的屏幕还没有有效的解决方案。
[0003]因此,设计一种可适用于AMOLED及LCD等多种屏幕的屏下摄像头方案是现阶段亟需解决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4]鉴于上述问题,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屏下摄像头结构及电子设备,该屏下摄像头结构通过光学部件及多个反射片分别为垂直于第一屏幕且相对设置的摄像头和第二屏幕构建光路,以实现可在显示模式与拍摄模式间自由切换的方案,该屏下摄像头结构包括:第一屏幕,所述第一屏幕设置有开口;第二屏幕,设置于所述第一屏幕的背面,所述第二屏幕与所述第一屏幕垂直,所述第二屏幕位于所述开口的一侧;摄像头,设置于所述第一屏幕的背面,与所述第一屏幕垂直,所述摄像头位于所述开口的另一侧,所述摄像头与所述第二屏幕相对设置;光学部件,设置于所述第二屏幕和所述摄像头之间,所述光学部件具有使光线反射的反射状态和使光线透射的透射状态,所述第一屏幕的开口朝向所述光学部件的反射面;第一反射结构,位于所述光学部件和所述第二屏幕之间,所述第二屏幕的正面朝向所述第一反射结构的反射面;第二反射结构,位于所述光学部件朝向所述摄像头的一侧,且所述第二反射结构垂直于所述光学部件的反射面设置,,所述摄像头对准所述第二反射结构的反射面;所述光学部件在反射状态时,所述第二屏幕所显示的内容经过所述第一反射结构和所述光学部件反射到所述开口;所述光学部件在透射状态时,光线穿过所述开口,透过所述光学部件射入第二反射结构,被第二反射结构反射到所述摄像头。
[0005]优选地,所述第一反射结构包括第一反射片和第二反射片,所述第一反射片和第二反射片平行设置在所述第二屏幕的正面。
[0006]优选地,所述第二屏幕朝向第一反射片的反射面,所述第一反射片朝向第二反射
片的反射面,所述第二反射片朝向所述光学部件的反射面。
[0007]优选地,所述第二反射结构包括第三反射片,所述第三反射片位于所述光学部件朝向所述摄像头的一侧,且垂直于所述光学部件的反射面。
[0008]优选地,所述第三反射片的反射面朝向所述开口,所述摄像头朝向所述第三反射片的反射面,所述光学部件位于所述第三反射片与所述开口之间。
[0009]优选地,所述光学部件的反射面与所述第一屏幕的夹角为45度,所述第三反射片的反射面与所述第一屏幕的夹角为45度。
[0010]优选地,所述第二屏幕的尺寸大于所述开口的尺寸,所述第二屏幕的显示区域与所述开口尺寸相匹配。
[0011]优选地,所述的屏下摄像头结构还包括透镜组,所述透镜组位于所述摄像头与所述第二反射结构之间,所述透镜组具有光学变焦功能。
[0012]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另一方面,还提供一种电子设备,该电子设备包括上述内容中的屏下摄像头结构。
[0013]综上所述,本专利技术的实施具有以下优点或有益效果:本专利技术提供的屏下摄像头结构及电子设备,其不仅实现了屏下摄像头功能,还可根据用户需要在显示模式与拍摄模式之间进行自如的切换,且本方案中开口区域的显示效果损失小,在拍摄模式下,其光线透过率比现有的其他屏下摄像头方案更高,可达70-80%,进一步地,通过在开口下方搭配透镜,选用恰当的透镜例如平凹透镜,可进一步减小开口尺寸,或者在当前开口尺寸下使用更大镜头的摄像头获取更好的拍摄效果。当然地,由于摄像头为垂直于第一屏幕设置,可以在不增加厚度的情况下,在摄像头与反射片之间设置透镜组,从而使摄像头具有光学变焦等功能,使得前置相机成像水平进一步提高。
附图说明
[0014]通过以下参照附图对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描述,本专利技术的上述以及其他目的、特征和优点将更为清楚,在附图中:
[0015]图1为本专利技术屏下摄像头结构第一实施例的侧面剖视示意图。
[0016]图2为本专利技术屏下摄像头结构第一实施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0017]图3和图4分别为本专利技术屏下摄像头结构第一实施例不同模式下的光路示意图。
[0018]图5为本专利技术屏下摄像头结构第二实施例的侧面剖视示意图。
[0019]图6为本专利技术屏下摄像头结构第三实施例的侧面剖视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0]以下将参照附图更详细地描述本专利技术的各种实施例。在各个附图中,相同的元件采用相同或类似的附图标记来表示。为了清楚起见,附图中的各个部分没有按比例绘制。
[0021]但是本专利技术并不仅仅限于这些实施例。在下文对本专利技术的细节描述中,详尽描述了一些特定的细节部分。对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没有这些细节部分的描述也可以完全理解本专利技术。为了避免混淆本专利技术的实质,公知的方法、过程、流程没有详细叙述。
[0022]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描述。
[0023]图1为本专利技术屏下摄像头结构第一实施例的侧面剖视示意图,如图所示,该屏下摄
像头结构包括第一屏幕110、光学部件120、第二屏幕130、摄像头140和由多个反射片组成的第一反射结构和第二反射结构,其中,第一屏幕110设置于电子设备的正面,作为通常使用的主屏幕,第一屏幕110可以为AMOLED屏幕或LCD屏幕,在第一屏幕110上设置有开口111,以使电子设备正面的光线可透过第一屏幕110进入屏幕背面以实现屏下摄像头的功能。光学部件120、第二屏幕130、摄像头140以及第一反射结构和第二反射结构均位于第一屏幕110的背面,且第二屏幕130和摄像头140分别位于开口111的两侧。在实际应用中,该开口111区域并非真正完全贯通的孔洞,其仍具有可透光的玻璃或其他材质结构以对开口111以及开口111下方进行保护。
[0024]光学部件120例如位于开口111的下方,且位于第二屏幕130和摄像头140之间,其反射面与第一屏幕110之间形成大于0度并且小于90度的夹角φ,优选地,该光学部件120的反射面与第一屏幕110之间的夹角为45度,考虑加工及装配误差,夹角φ包括大致45度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屏下摄像头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屏幕,所述第一屏幕设置有开口;第二屏幕,设置于所述第一屏幕的背面,所述第二屏幕与所述第一屏幕垂直,所述第二屏幕位于所述开口的一侧;摄像头,设置于所述第一屏幕的背面,与所述第一屏幕垂直,所述摄像头位于所述开口的另一侧,所述摄像头与所述第二屏幕相对设置;光学部件,设置于所述第二屏幕和所述摄像头之间,所述光学部件具有使光线反射的反射状态和使光线透射的透射状态,所述第一屏幕的开口朝向所述光学部件的反射面;第一反射结构,位于所述光学部件和所述第二屏幕之间,所述第二屏幕的正面朝向所述第一反射结构的反射面;第二反射结构,位于所述光学部件朝向所述摄像头的一侧,且所述第二反射结构垂直于所述光学部件的反射面设置,所述摄像头对准所述第二反射结构的反射面;所述光学部件在反射状态时,所述第二屏幕所显示的内容经过所述第一反射结构和所述光学部件反射到所述开口;所述光学部件在透射状态时,光线穿过所述开口,透过所述光学部件射入第二反射结构,被第二反射结构反射到所述摄像头。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屏下摄像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反射结构包括第一反射片和第二反射片,所述第一反射片和第二反射片平行设置在所述第二屏幕的正面。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屏下摄像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屏幕朝...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贾本超
申请(专利权)人:昆山龙腾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