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半自动引线调直整形设备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7191151 阅读:23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1-31 00:5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半自动引线调直整形设备,属于引线整形技术领域,一种半自动引线调直整形设备,包括:用于引导引线的引导机构,还包括:设置于引导机构一端且延伸方向平行引导机构引导方向的拉直机构,所述的引导机构包括引导构件、设置于引导构件上的夹持输送构件、往复构件,所述的引导构件包括两平行布置且互相平行的引导板、开设于两引导板相对侧的引导槽,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设置橡胶套可避免往复管往复运动时划伤引线,第二齿轮直径为第一齿轮直径两倍,通过减小转速提高转矩从而提高往复管往复运动的力度,有利于平复弯曲的引线。线。线。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半自动引线调直整形设备


[0001]本实用属于引线整形
,尤其涉及一种半自动引线调直整形设备。

技术介绍

[0002]在生产过程中需要用到引线,但引线通常是卷曲在卷筒上,这就需要对引线进行拉直抚平,现实中通过人工进行引线拉直处理,造成工作人员消耗大量体力,且随着体力的下降造成工作效率降低,且有时引线拉不平耽误生产进度。

技术实现思路

[0003]1.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0004]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人工拉直引线造成效率低下的问题,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半自动引线调直整形设备解决人工拉直引线造成效率低下的问题。
[0005]2.技术方案
[0006]为解决上述问题,本技术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0007]一种半自动引线调直整形设备,包括:用于引导引线的引导机构,还包括:设置于引导机构一端且延伸方向平行引导机构引导方向的拉直机构;
[0008]所述的引导机构包括引导构件、设置于引导构件上的夹持输送构件、往复构件;
[0009]所述的引导构件包括两平行布置且互相平行的引导板、开设于两引导板相对侧的引导槽,所述的引导槽延伸方向平行引导板长度方向,上述的往复构件设置于两引导板之间且往复构件与引导槽活动连接,所述的夹持输送构件设置于引导板两端;
[0010]所述的往复构件包括设置于两引导槽之间的滑板、第一螺纹杆、往复管,所述的滑板延伸方向垂直引导槽长度方向,所述的滑板可沿引导槽引导方向滑动,所述的第一螺纹杆穿设于滑板长度方向上的中间位置,所述的第一螺纹杆与滑板螺纹连接,第一螺纹杆轴向平行引导板长度方向,两引导板背离拉直机构的一端之间设置有固定板,所述的第一螺纹杆穿过固定板并与固定板活动连接,第一螺纹杆绕自身轴线转动时不发生位移,所述的往复管设置于滑板顶部中间位置且往复管轴向平行第一螺纹杆延伸方向,往复管内腔与引线匹配,所述的第一螺纹杆临近固定板的一端同轴套设有第二齿轮,所述的第二齿轮一侧设置有第一齿轮,第一齿轮和第二齿轮之间设置有第二链条,第一齿轮和第二齿轮通过第二链条实现连接传动,所述的第一齿轮同轴穿设有输出轴,所述的输出轴临近固定板的一端同轴设置有第二电机,所述的第二电机与固定板连接;
[0011]所述的夹持输送构件包括设置于两引导板顶部临近固定板一端的第一连接板,两第一连接板相向延伸,两第一连接板悬置端开设有竖直延伸的贯穿孔,贯穿孔内匹配设置有可绕自身轴线转动的第一转动轴,所述的第一转动轴底端外部同轴套设有第一导轮,两第一导轮之间的空间与往复管对应,一第一转动轴顶端向上延伸且该第一转动轴外部同轴套设有主动齿轮,设置有主动齿轮的第一转动轴顶端同轴设置有第一电机,所述的第一电机上设置有支架,第一电机通过支架与第一连接板连接,两引导板顶部背离第一连接板的
一端设置有相向布置的第二连接板,两第二连接板悬置端开设有竖直延伸的导通孔,导通孔内活动连接有可绕自身轴线转动的第二转动轴,第二转动轴底端外部同轴套设有第二导轮,一第二转动轴顶端向上延伸且该第二转动轴顶端同轴套设有从动齿轮,从动齿轮与主动齿轮之间设置有第一链条,从动齿轮与主动齿轮通过第一链条实现连接传动,第一链条延伸方向平行引导板长度方向;
[0012]所述的拉直机构包括设置于第二导轮一侧的安装板,所述的安装板延伸方向平行引导板长度方向,安装板顶面开设有滑槽,滑槽引导方向平行安装板长度方向,安装板背离第二导轮的一端设置有第三电机,第三电机临近安装板的一端同轴设置有第二螺纹杆,第二螺纹杆穿过安装板两端壁厚,第二螺纹杆可绕自身轴线转动且第二螺纹杆发生转动时不产生位移,所述的第二螺纹杆外部套设有与滑槽匹配的下板,所述的下板与第二螺纹杆螺纹连接且下板可沿滑槽导向方向滑动,下板上开设有与第二螺纹杆匹配的第一螺纹孔,下板顶面开设有下半槽、活动孔,下板顶面两端设置有竖直向上延伸的引导柱,所述的下板顶部设置有上板,上板底面开设有与下半槽匹配的上半槽、与引导柱匹配的引导孔,所述的上板上竖直穿设有螺栓,螺栓与上板螺纹连接且螺栓底端活动设置于活动孔内,上述的下半槽与上半槽组成夹持空间,夹持空间与往复管同轴且夹持空间直径小于引线直径。
[0013]优选地,所述的往复管两端匹配设置有橡胶套。
[0014]优选地,所述的第二齿轮直径为第一齿轮直径两倍。
[0015]3.有益效果:
[0016]1.本技术将弯曲的引线通过手拉至两第一导轮之间,随后将引线穿过往复管、两第二导轮之间使引线悬置端被夹持在夹持空间内,第三电机启动并带动第二螺纹杆转动,第二螺纹杆带动下板和上板朝向第三电机电机运动并将引线拉直,引线向着第三电机方向运动,与此同时第二电机启动并带动输出轴转动,输出轴通过第一齿轮、第二链条、第二齿轮带动第一螺纹杆转动,第一螺纹杆转动带动滑板沿引导槽导向方向滑动,滑板带动往复管沿引线延伸方向往复滑动并将引线弯曲的部位抚平,第一电机启动并带动第一导轮和第二导轮转动,第一导轮和第二导轮带动引线运动,可避免拉扯力过大导致引线与拉直机构脱离的情况发生。
[0017]2.本技术通过设置橡胶套可避免往复管往复运动时划伤引线。
[0018]3.本技术第二齿轮直径为第一齿轮直径两倍,通过减小转速提高转矩从而提高往复管往复运动的力度,有利于平复弯曲的引线。
附图说明
[0019]图1为本技术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0020]图2为本技术的引导机构结构示意图;
[0021]图3为本技术的引导机构结构示意图;
[0022]图4为本技术的往复构件结构示意图;
[0023]图5为本技术的拉直机构结构示意图;
[0024]图6为本技术的拉直机构结构示意图;
[0025]图7为本技术的拉直机构结构示意图。
[0026]图中标号说明:
[0027]10、引导机构;110、引导构件;111、引导板;112、引导槽;120、夹持输送构件;121、第一连接板;1211、贯穿孔;122、第一转动轴;123、第一导轮;124、主动齿轮;125、第一电机;1251、支架;126、第一链条;127、第二连接板;128、第二转动轴;129、第二导轮;1291、从动齿轮;130、往复构件;131、第二电机;132、输出轴;133、第一齿轮;134、第一螺纹杆;135、第二齿轮;136、第二链条;137、滑板;138、往复管;139、橡胶套;20、拉直机构;210、安装板;220、第二螺纹杆;230、第三电机;240、下板;241、第一螺纹孔;242、下半槽;243、引导柱;244、活动孔;250、上板;251、第二螺纹孔;252、上半槽;253、引导孔;260、螺栓。
具体实施方式
[0028]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
[0029]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半自动引线调直整形设备,包括:用于引导引线的引导机构(10),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设置于引导机构(10)一端且延伸方向平行引导机构(10)引导方向的拉直机构(20);所述的引导机构(10)包括引导构件(110)、设置于引导构件(110)上的夹持输送构件(120)、往复构件(130);所述的引导构件(110)包括两平行布置且互相平行的引导板(111)、开设于两引导板(111)相对侧的引导槽(112),所述的引导槽(112)延伸方向平行引导板(111)长度方向,上述的往复构件(130)设置于两引导板(111)之间且往复构件(130)与引导槽(112)活动连接,所述的夹持输送构件(120)设置于引导板(111)两端;所述的往复构件(130)包括设置于两引导槽(112)之间的滑板(137)、第一螺纹杆(134)、往复管(138),所述的滑板(137)延伸方向垂直引导槽(112)长度方向,所述的滑板(137)可沿引导槽(112)引导方向滑动,所述的第一螺纹杆(134)穿设于滑板(137)长度方向上的中间位置,所述的第一螺纹杆(134)与滑板(137)螺纹连接,第一螺纹杆(134)轴向平行引导板(111)长度方向,两引导板(111)背离拉直机构(20)的一端之间设置有固定板,所述的第一螺纹杆(134)穿过固定板并与固定板活动连接,第一螺纹杆(134)绕自身轴线转动时不发生位移,所述的往复管(138)设置于滑板(137)顶部中间位置且往复管(138)轴向平行第一螺纹杆(134)延伸方向,往复管(138)内腔与引线匹配,所述的第一螺纹杆(134)临近固定板的一端同轴套设有第二齿轮(135),所述的第二齿轮(135)一侧设置有第一齿轮(133),第一齿轮(133)和第二齿轮(135)之间设置有第二链条(136),第一齿轮(133)和第二齿轮(135)通过第二链条(136)实现连接传动,所述的第一齿轮(133)同轴穿设有输出轴(132),所述的输出轴(132)临近固定板的一端同轴设置有第二电机(131),所述的第二电机(131)与固定板连接;所述的夹持输送构件(120)包括设置于两引导板(111)顶部临近固定板一端的第一连接板(121),两第一连接板(121)相向延伸,两第一连接板(121)悬置端开设有竖直延伸的贯穿孔(1211),贯穿孔(1211)内匹配设置有可绕自身轴线转动的第一转动轴(122),所述的第一转动轴(122)底端外部同轴套设有第一导轮(123),两第一导轮(123)之间的空间与往复管(138)对应,一第一转动轴(122)顶端向上延伸且该第一转动轴(122)外部同轴套设有主动齿轮(124),设置有...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骆卫红袁强
申请(专利权)人:贵阳力创自动化设备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