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低湿度的隧道降温通风装置,它包括牵引车及装配于牵引车上的射流风机、风栅、供液管、回液管、循环泵、换热器和封闭冷柜;换热器的出液端、所述循环泵和所述风栅进液端依次通过该供液管连通,风栅的出液端与换热器的进液端通过回液管道连通,循环泵驱动换热液沿换热器出液端、供液管、循环泵、供液管、风栅进液端、风栅内部、风栅出液端、回液管、换热器进液端、换热器内部作持续的单向循环流动;该风栅固定装设于所述射流风机的进风端口上,空气在射流风机的驱动下经过风栅和射流风机倾斜射向隧道顶部。该降温通风装置结构简单,操作便捷,通过射流风机喷射冷却后的空气降温,不产生液雾而保持施工环境的原始湿度,降温效果明显。降温效果明显。降温效果明显。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低湿度的隧道降温通风装置
[0001]本技术涉及隧道降温领域,特别是指一种具有低湿度送风的隧道降温通风装置。
技术介绍
[0002]铁路和高速路的修建过程中经常遇到隧道的修建工程,在隧道的修建中常遇到岩温较高而导致施工环境温度较高(目前遇到的最高岩温的川藏铁路桑珠岭隧道的岩温为81.9℃)。当施工温度高于《铁路隧道施工规范》TB10120-2002规定隧道洞内气温28℃时,隧道高地温热灾导致施工人员劳动能力降低,健康影响大,高原病发病率大幅提升,且机械设备故障率显著升高,严重降低施工工效。为此,对于高温隧道环境的施工降温十分必要。传统的降温方式是加强机械通风,或采用喷雾设备利用液雾降温,或将冰块直接放置于作业环境中。然而,加强机械通风,要大幅提高压入的风量及风速,难度极大,降温效果非常有限且运行成本高昂;采用喷雾设备利用液雾降温,将导致洞内处于高湿状态,从而损害施工人员健康、影响施工设备正常使用;将冰块直接放置于作业环境中,冰块周围3.5m范围内降温3-5℃,降温低,降温效果不明显。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技术提供一种低湿度的隧道降温通风装置,以克服现有常规的隧道降温技术存在的降温效率低、湿度大,影响施工人员的劳动力、健康和影响施工设备的高效运行的问题。
[0004]本技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0005]一种低湿度的隧道降温通风装置,包括牵引车及装配于牵引车上的射流风机、风栅、供液管、回液管、循环泵、换热器和封闭冷柜。所述换热器设于该封闭冷柜内,封闭冷柜内填充有冷源。换热器的出液端、所述循环泵和所述风栅进液端依次通过该供液管连通,风栅的出液端与换热器的进液端通过回液管道连通,循环泵驱动换热液沿换热器出液端、供液管、循环泵、供液管、风栅进液端、风栅内部、风栅出液端、回液管、换热器进液端、换热器内部作持续的单向循环流动。该风栅固定装设于所述射流风机的进风端口上,空气在射流风机的驱动下经过风栅和射流风机倾斜射向隧道顶部。该风栅为单一管道呈螺旋弯曲环绕形成,该管道的横截面呈105~225mm
×
3~5mm的矩形结构,优选该横截面尺寸为105mm
×
3mm、105mm
×
5mm、165mm
×
3mm或者225mm
×
3mm。
[0006]进一步改进地,所述换热器为单一管体沿所述封闭冷柜内壁迂曲环绕形成,该管体的流道的横截面呈35~55mm
×
9~15mm的矩形结构,优选该横截面尺寸为35
×
9mm、35mm
×
15mm、55mm
×
9mm或者55mm
×
15mm。
[0007]进一步改进地,所述风栅的螺纹间距为30~55mm,风栅的进液端设于螺旋中心处,风栅的出液端设于螺旋外沿处。
[0008]进一步改进地,所述射流风机的射流方向与液平面呈25~55
°
夹角。所述射流风机
的后端通过固定值装配于所述牵引车上,射流风机的前端配置有液压油缸,液压油缸用于驱动该射流风机的前端作升降运动以调节射流风机的。
[0009]由上述对本技术结构的描述可知,和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具有如下优点:本技术降温通风装置,具有机械组合简单,操作便捷,成本低,成功率高,通过射流风机喷射冷却后的空气降温,不产生液雾而保持施工环境的原始湿度,在该装置为中心的5~10米的空间范围内降温速度快、降温效果明显,能够快速和持续地提供一个符合标准的适宜的施工环境,能够实现高温隧道不产生液雾进行高效降温,提高了施工效率,可广泛用于铁路、公路、市政、液利,矿山工程高温隧道的洞内施工降温。
附图说明
[0010]图1为本技术的降温通风装置的右视结构示意图。
[0011]图2为本技术的风栅的主视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12]下面参照附图说明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
[0013]参照图1、图2,本实施方式的低湿度的隧道降温通风装置,它包括牵引车1及装配于牵引车1上的射流风机2、风栅3、供液管4、回液管5、循环泵6、换热器7和封闭冷柜8。该降温通风装置可随牵引车1移动至所需的降温场所。所述换热器7设于该封闭冷柜8内,封闭冷柜8内填充有冷源,该冷源优选为容易制备得到和成本较为低廉的冰块,该封闭冷柜8的内底板优选为如图1所示的倾斜设置,换热器设于该底板低洼处的一侧;而循环流动的换热液优选为常规的防冻液,使其在封闭冷柜8内流动时避免因低温结冰而发生堵塞。换热器7的出液端、所述循环泵6和所述风栅3进液端依次通过该供液管4连通,风栅3的出液端与换热器7的进液端通过回液管5道连通,循环泵6驱动换热液沿换热器7出液端、供液管4、循环泵6、供液管4、风栅3进液端、风栅3内部、风栅3出液端、回液管5、换热器7进液端、换热器7内部作持续的单向循环流动,换热液的流动方向如图1、图2中的箭头指向所示。当该换热液可以配置为容易得到和价格低廉的水时,该持续循环流动的设置能够有效降低水在封闭冷柜8内流动时被冷冻成冰的概率。该风栅3固定装设于所述射流风机2的进风端口上,空气在射流风机2的驱动下经过风栅3和射流风机2倾斜射向隧道顶部,隧道内的热空气经射流风机2进气端冷却形成冷空气,冷空气到达隧道顶部后,由于冷空气的重量大于热空气,所以冷空气在自重下向下流动而促使冷热空气的流动置换,进而提高冷热空气的热交换效率。继续参照图1,所述射流风机2的射流方向与液平面呈25~55
°
夹角,该夹角为如图1中的标识a所示的夹角。所述射流风机2的后端通过固定值装配于所述牵引车1上,射流风机2的前端配置有液压油缸9,液压油缸9用于驱动该射流风机2的前端作升降运动以调节射流风机2的冷空气的射向,以提高不同尺寸的隧道的适配性,提高降温效率和降温效果。
[0014]继续参照图1、图2,该风栅3为单一管道呈螺旋弯曲环绕形成,所述风栅3的螺纹间距为30~55mm,风栅3的进液端设于螺旋中心处,风栅3的出液端设于螺旋外沿处;这样的风栅3中心处的温度较低,能够对中心处经过的更集中的空气进行高效的热交换,提高热交换效率。该管道的横截面呈105~225mm
×
3~5mm的矩形结构,优选该横截面尺寸为105mm
×
3mm、105mm
×
5mm、165mm
×
3mm或者225mm
×
3mm。所述换热器7为单一管体沿所述封闭冷柜8
内壁迂曲环绕形成,该管体的流道的横截面呈35~55mm
×
9~15mm的矩形结构,优选该横截面尺寸与上述风栅3管道的横截面尺寸一一对应为35
×
9mm、35mm
×
15mm、55mm
×
9mm或者55mm
×
15mm。该风栅3的螺旋结构设置使其容易制造,且扁平的横截面和小间距的螺纹间距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低湿度的隧道降温通风装置,包括牵引车及装配于牵引车上的射流风机、风栅、供液管、回液管、循环泵、换热器和封闭冷柜;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器设于该封闭冷柜内,封闭冷柜内填充有冷源;换热器的出液端、所述循环泵和所述风栅进液端依次通过该供液管连通,风栅的出液端与换热器的进液端通过回液管道连通,循环泵驱动换热液沿换热器出液端、供液管、循环泵、供液管、风栅进液端、风栅内部、风栅出液端、回液管、换热器进液端、换热器内部作持续的单向循环流动;该风栅固定装设于所述射流风机的进风端口上,空气在射流风机的驱动下经过风栅和射流风机倾斜射向隧道顶部;该风栅为单一管道呈螺旋弯曲环绕形成,该管道的横截面呈105~225mm
×
3~5mm的矩形结构。2.如权利要求1所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林福地,黄君,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铁建投资集团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