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吉林大学专利>正文

一种连袖式约束手套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7176571 阅读:59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1-31 00:09
一种连袖式约束手套,包括手背上片和手心下片等,手心下片上端设置有向手背上片方向延伸的半球状手部支撑托,手背上片内侧设置有填充部,填充部与半球状手部支撑托之间构成手部容纳腔,手腕下片前端与手心下片后端和连接片后端连接,手腕上片前端与手背上片后端和连接片后端连接,手腕上片和手腕下片相对设置且所述的手腕上片和手腕下片径向方向设置有沿手臂轴向方向延伸的第一调节区,手臂上片前端与手腕上片后端连接,手臂下片前端与手腕下片后端连接,手臂上片和手臂下片相对设置,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设置有手臂上片和手臂下片可大幅度提高对患者的约束效果,避免拔管。避免拔管。避免拔管。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连袖式约束手套


[0001]本技术涉及医疗器械
,特别涉及一种连袖式约束手套。

技术介绍

[0002]病人在认知障碍、意识不清、烦躁、依从性差的情况下容易自行拔除机械通气管道、鼻饲管、尿管、静脉通路管道等。约束带是一种保护病人安全的装置,用以约束因心理或生理因素而具有自伤或伤人风险的患者行为,以确保患者及其他人员的安全,是临床中预防意外拔管最常用的一种方法。传统的手腕保护性约束带是由一长方形宽布棉垫缝制而成,使用时先用棉垫环绕包裹患者的手腕,再将棉垫上的两条尼龙固定带交叉缠绕后打成双套结,然后将固定带系于床缘上,在临床工作中,因为躁动的患者手经常会无意识地抓挠,身体又可移至手的旁边,由于手指活动的灵活性,加上患者在挣扎过程中肩膀与约束部位的距离会发生变化,手指可能接触到患者上身的管路。可能发生病人自行解开约束带,或直接意外拔管。
[0003]现有技术中市面上卖的防护手套,约束位置只有手腕,病人如果用力挣扎,有可能手掌从约束手套内挣脱出来,没有约束到患者小臂处固定得牢靠,而且市面上的约束手套也容易变形,只有手心单侧的一个硬质平板,而约束手套手背侧为一个网状面,它不能保证患者的手心面转到约束手套手背侧方向发生的手套变形,从而引发拔管拖拽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的目的是为了提供一种连袖式约束手套,用以解决
技术介绍
中存在的问题。
[0005]一种连袖式约束手套,包括手背上片、手心下片、半球状手部支撑托、手腕下片、手腕上片、弧形腕托、手臂上片、手臂下片、手腕固定带、连接带、第一固定带、第二固定带和第三固定带;
[0006]所述的手背上片左右两侧通过连接片与手心下片连接,所述的手背上片前端与手心下片前端连接,所述的手背上片前端中部设置有可对患者手指进行检测的开口,所述的开口处缝合有拉链;
[0007]所述的手心下片上端设置有向手背上片方向延伸的半球状手部支撑托;
[0008]所述的手背上片内侧设置有填充部,所述的填充部与半球状手部支撑托之间构成手部容纳腔;
[0009]所述的手背上片和填充部上均设置有贯穿至手部容纳腔处的通气孔;
[0010]所述的手腕下片前端与手心下片后端和连接片后端连接,所述的手腕上片前端与手背上片后端和连接片后端连接,所述的手腕上片和手腕下片均为C型结构,所述的手腕上片和手腕下片相对设置且所述的手腕上片和手腕下片径向方向设置有沿手臂轴向方向延伸的第一调节区;
[0011]所述的手腕下片上端设置有弧形腕托;
[0012]所述的手臂上片前端与手腕上片后端连接,所述的手臂下片前端与手腕下片后端连接,所述的手臂下片和手臂上片均为C型结构,所述的手臂上片和手臂下片相对设置且所述的手臂上片和手臂下片径向方向设置有沿手臂轴向方向延伸的第二调节区;
[0013]所述的手腕上片、手腕下片、手臂上片和手臂下片均为网状棉布料;
[0014]所述的弧形腕托为柔性硅胶软体;
[0015]所述的手腕下片下端设置有手腕固定带;
[0016]所述的手腕下片下端设置有连接带;
[0017]所述的手臂下片下端与手腕下片衔接处设置有第一固定带;
[0018]所述的手臂下片下端中部设置有第二固定带;
[0019]所述的手臂下片下端尾部设置有第三固定带。
[0020]本技术的有益效果:
[0021]1.本技术在手背上片内侧设置有填充部,可以避免患者手掌侧在约束时手掌侧相对于约束手套转动180
°
后利用现有技术中手背处的网状面进行拔管。
[0022]2.本技术设置有手臂上片和手臂下片可大幅度提高对患者的约束效果,避免拔管。
[0023]3.本技术手臂下片和手臂上片上设置有搭接重叠区,可将手臂下片的A处包覆在手臂上片的B处,此种方式可以适用于不同直径的手臂,同时进一步提高舒适性。
[0024]4.本技术的压扣为塑胶火车轨道扣,该压扣可以随时调节固定带的长度,同时具有锁定功能,可以使固定带快速打开或者闭合,更加方便医护人员查看患者皮肤。
[0025]5.本技术的手背上片和手腕上片上设置有多个固定环扣,该固定环扣可供固定带穿过,用以防止手背上片和手腕上片相对于手腕下片和手臂下片做轴向移动。
[0026]6.本技术的手臂上片和手臂下片末端内壁与皮肤接触处设置有硅胶软体,用以防止手臂上片和手臂下片末端边缘与患者皮肤摩擦导致患者皮肤红肿或者擦伤。
[0027]7.本技术的手腕固定带、第一固定带、第二固定带和第三固定带轴向方向设置有刻度基准,可以通过观察刻度基准保证每次医护人员固定固定带的长度及束紧力不变。
附图说明
[0028]图1是本技术的立体示意图。
[0029]图2是本技术的主视图。
[0030]图3是第一调节区和第二调节区分布在本技术上的位置示意图。
[0031]图4是患者手部放置在本技术内部的剖视图。
[0032]图5是手臂下片和手臂上片搭接重叠区配合示意图。
[0033]图6是壳体结构的半球状手部支撑托的剖视图。
[0034]图7是气门嘴设置在半球状气囊上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35]请参阅图1至图7所示,一种连袖式约束手套,包括手背上片1、手心下片2、半球状手部支撑托3、手腕下片4、手腕上片5、弧形腕托7、手臂上片8、手臂下片9、手腕固定带11、连
接带12、第一固定带13、第二固定带14和第三固定带15;
[0036]所述的手背上片1左右两侧通过连接片与手心下片2连接,所述的手背上片1前端与手心下片2前端连接,所述的手背上片1前端中部设置有可对患者手指进行检测的开口100,所述的开口100处缝合有拉链;
[0037]所述的手心下片2上端设置有向手背上片方向延伸的半球状手部支撑托3;
[0038]所述的手背上片1内侧设置有填充部101,所述的填充部101与半球状手部支撑托3之间构成手部容纳腔102,填充部101内部可以填充一定量的PP棉;
[0039]所述的手背上片1和填充部101上均设置有贯穿至手部容纳腔102处的通气孔;
[0040]所述的手腕下片4前端与手心下片2后端和连接片后端连接,所述的手腕上片5前端与手背上片1后端和连接片后端连接,所述的手腕上片5和手腕下片4均为C型结构,所述的手腕上片5和手腕下片4相对设置且所述的手腕上片5和手腕下片4径向方向设置有沿手臂轴向方向延伸的第一调节区6;
[0041]所述的手腕下片4上端设置有弧形腕托7;
[0042]所述的手臂上片8前端与手腕上片5后端连接,所述的手臂下片9前端与手腕下片4后端连接,所述的手臂下片9和手臂上片8均为C型结构,所述的手臂上片8和手臂下片9相对设置且所述的手臂上片8和手臂下片9径向方向设置有沿手臂轴向方向延伸的第二调节区10;
[0043]所述的手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连袖式约束手套,其特征在于:包括手背上片(1)、手心下片(2)、半球状手部支撑托(3)、手腕下片(4)、手腕上片(5)、弧形腕托(7)、手臂上片(8)、手臂下片(9)、手腕固定带(11)、连接带(12)、第一固定带(13)、第二固定带(14)和第三固定带(15);所述的手背上片(1)左右两侧通过连接片与手心下片(2)连接,所述的手背上片(1)前端与手心下片(2)前端连接,所述的手背上片(1)前端中部设置有可对患者手指进行检测的开口(100),所述的开口(100)处缝合有拉链;所述的手心下片(2)上端设置有向手背上片方向延伸的半球状手部支撑托(3);所述的手背上片(1)内侧设置有填充部(101),所述的填充部(101)与半球状手部支撑托(3)之间构成手部容纳腔(102);所述的手背上片(1)和填充部(101)上均设置有贯穿至手部容纳腔(102)处的通气孔;所述的手腕下片(4)前端与手心下片(2)后端和连接片后端连接,所述的手腕上片(5)前端与手背上片(1)后端和连接片后端连接,所述的手腕上片(5)和手腕下片(4)均为C型结构,所述的手腕上片(5)和手腕下片(4)相对设置且所述的手腕上片(5)和手腕下片(4)径向方向设置有沿手臂轴向方向延伸的第一调节区(6);所述的手腕下片(4)上端设置有弧形腕托(7);所述的手臂上片(8)前端与手腕上片(5)后端连接,所述的手臂下片(9)前端与手腕下片(4)后端连接,所述的手臂下片(9)和手臂上片(8)均为C型结构,所述的手臂上片(8)和手臂下片(9)相对设置且所述的手臂上片(8)和手臂下片(9)径向方向设置有沿手臂轴向方向延伸的第二调节区(10);所述的手腕上片(5)、手腕下片(4)、手臂上片(8)和手臂下片(9)均为网状棉布料;所述的弧形腕托(7)为柔性硅胶软体;所述的手腕下片(4)下端设置有...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宋薇
申请(专利权)人:吉林大学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