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等压法气体透过量测试的防侧漏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7174254 阅读:17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1-31 00:0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基于等压法气体透过量测试的防侧漏结构,第一腔体与第二腔体相对的侧面上分别设有第一气槽、第二气槽,第一腔体上设有与第一气槽连通的第一进气通道及第一出气通道,第二腔体上设有与第二气槽连通的第二进气通道及第二出气通道,第一密封件及第二密封件设于第一腔体与第二腔体之间,第一密封件套设于第二密封件外,第一密封件与第二密封件之间围成环形腔,第二密封件套设于第一气槽及第二气槽外,第一腔体或第二腔体上设有抽气通道;或第一腔体上设有与环形腔连通的第一流体通道,第一腔体或第二腔体上设有与环形腔连通的第二流体通道,可排除环形腔内的空气进入第一空腔或第二空腔内引起的测试误差。进入第一空腔或第二空腔内引起的测试误差。进入第一空腔或第二空腔内引起的测试误差。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基于等压法气体透过量测试的防侧漏结构


[0001]本技术涉及一种测试设备
,特别是涉及一种基于等压法气体透过量测试的防侧漏结构。

技术介绍

[0002]目前行业现状,薄膜、片材等材料的阻隔性指标主要包括水蒸气透过量和氧气透过量,材料的阻隔性直接影响包裹物的货架期,因此阻隔性指标的测量的准确性要求越来越高。相关国家标准阐述的对阻隔性指标检测方法有:一、包装材料的水蒸气透过量的通规检测方法包括:杯式法、电解传感器法、红外传感器法、湿度感应器法,后三者传感器法常称“等压法”;二、氧气透过量通规检测方法包括:压差法和库伦计法,其中库仑计法也常称“等压法”。
[0003]薄膜、片材等材料的水蒸气透过量检测方法标准:GB/T21529-2008、ISO15106-3(电解传感器法);GB/T26253、ISO15106-2、ASTMF1249(红外传感器法);ISO 15106-1、ASTM E398(湿度感应器法)。三种等压法水蒸气透过量检测方法标准要求的测试原理可归纳为:将试样夹到渗透腔后,试样将渗透腔分成干腔及湿腔或载气腔及样气腔。在干腔中有干燥的载气流通过,从湿腔透过试样的水蒸气由载气携带到电解传感器或红外传感器或湿度感应器,通过测量电解的电流数值,即电解传感器法、测量载气中的水蒸气浓度,即红外传感器法、测量载气中的湿度,即湿度感应器法,计算单位时间透过试样单位面积的水蒸气透过量。
[0004]薄膜、片材等材料的氧气透过量检测方法标准:ASTM D3985、ASTM F1307、ASTM F1927、GB/T 19789、GB/T 31354。氧气透过量检测方法标准的测试原理:试样将透气腔室分为两部分,试样的一侧通氧气或空气,试样的另外一侧通高纯氮气,透过试样的氧气被另外一侧的氮气携带进入氧传感器发生反应产生电压,通过测量库伦计的电压值,计算单位时间透过试样单位面积的氧气透过量。
[0005]相关标准要求与市面上普遍存在的渗透腔试样的密封方式:在载气腔与试样的贴合面上涂抹密封油脂,再通过安放于渗透腔的1个密封圈或2个密封圈夹紧试样进行密封。而上述的密封方式,依然存在试样厚度方向以及贴合面不稳定的泄漏。因为在测试水蒸气透过量时,空气中的水分子或2个密封圈之间的水分子会通过试样厚度和贴合面方向泄漏到载气腔,被载气携带到传感器,引入不确定的误差。对于氧气透过量测试而言,空气中的氧气分子或2个密封圈之间的氧气分子会通过试样厚度和贴合面方向泄漏到载气腔,被载气携带到库伦传感器,引入不确定的误差。

技术实现思路

[0006]基于此,本技术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缺陷,提供一种可减少测试误差的基于等压法气体透过量测试的防侧漏结构。
[0007]其技术方案如下:
[0008]一种基于等压法气体透过量测试的防侧漏结构,包括第一腔体、第二腔体、第一密封件及第二密封件,所述第一腔体靠近所述第二腔体的侧面上设有第一气槽,所述第一腔体上设有与所述样第一气槽连通的第一进气通道及第一出气通道,所述第二腔体靠近所述第一腔体的侧面上设有与所述第一气槽对应设置的第二气槽,所述第二腔体上设有与所述第二气槽连通的第二进气通道及第二出气通道,所述第一密封件及所述第二密封件设于所述第一腔体与所述第二腔体之间,所述第一密封件套设于所述第二密封件外,所述第一密封件与所述第二密封件之间围成环形腔,所述第二密封件套设于所述第一气槽及所述第二气槽外,所述第一腔体或所述第二腔体上设有抽气通道;或所述第一腔体上设有与所述环形腔连通的第一流体通道,所述第一腔体或所述第二腔体上设有与所述环形腔连通的第二流体通道。
[0009]上述基于等压法气体透过量测试的防侧漏结构,可将需要测试的试样膜放置于第一腔体与第二腔体之间,第一密封件及第二密封件可围住第一气槽及第二气槽,使第一气槽与第二气槽配合形成一个密闭空间,试样膜可分隔密闭空间,其中试样膜与第一气槽可围成第一空腔,试样膜与第二气槽可围成第二空腔,由于第一腔体上设有与其连通的第一进气通道及第一出气通道,第二腔体上设有与其连通的第二进气通道及第二出气通道,可通过第一进气通道及第二进气通道分别向第一空腔、第二空腔输入样气及载气,利用等压法对样气透过试样膜的透过量进行测试,而通过抽气通道抽空环形腔内的空气;或利用第一流体通道及第二流体通道对环形腔内充入流体,可排除环形腔内的空气进入第一空腔或第二空腔内引起的测试误差,因此上述基于等压法气体透过量测试的防侧漏结构能够防止出现测试误差,得到更准确的测试数据。
[0010]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上述基于等压法气体透过量测试的防侧漏结构还包括负压泵,当所述第一腔体或所述第二腔体上设有抽气通道时,所述负压泵与所述抽气通道连通。
[0011]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当所述第一腔体上设有与所述环形腔连通的第一流体通道,所述第一腔体或所述第二腔体上设有与所述环形腔连通的第二流体通道时,所述第一进气通道用于通入载气,所述第一流体通道与所述第一出气通道连通。
[0012]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上述基于等压法气体透过量测试的防侧漏结构还包括传感器及流通管道,所述流通管道用于连通所述第一流体通道与所述第一出气通道,所述传感器设于所述流通管道上并用于检测所述流通管道内的成分。
[0013]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上述基于等压法气体透过量测试的防侧漏结构还包括第一保护阀及第二保护阀,所述第一保护阀及所述第二保护阀均设于所述流通管道上,所述第一保护阀及所述第二保护阀分别位于所述传感器的两端。
[0014]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当所述第一腔体上设有与所述环形腔连通的第一流体通道,所述第一腔体或所述第二腔体上设有与所述环形腔连通的第二流体通道时,所述第一流体通道在所述环形腔内的开口及所述第二流体通道在所述环形腔内的开口分别设于所述环形腔内的两侧位置处。
[0015]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腔体及所述第二腔体外均设有保温层。
[0016]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上述基于等压法气体透过量测试的防侧漏结构还包括温度感应器,所述温度感应器的感测端穿设所述保温层并设于所述第一腔体或所述第二腔体内。
[0017]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上述基于等压法气体透过量测试的防侧漏结构还包括导热定位件,所述第一腔体与所述第二腔体上均对应设有定位槽,所述导热定位件的两端分别插入两个所述定位槽内。
[0018]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腔体上设有与所述第二密封件匹配的安装台阶结构,所述第二密封件用于将试样膜抵设于所述安装台阶结构上。
附图说明
[0019]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的附图用于来提供对本技术的进一步理解,本技术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技术,并不构成对本技术的不当限定。
[0020]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基于等压法气体透过量测试的防侧漏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腔体、第二腔体、第一密封件及第二密封件,所述第一腔体靠近所述第二腔体的侧面上设有第一气槽,所述第一腔体上设有与所述第一气槽连通的第一进气通道及第一出气通道,所述第二腔体靠近所述第一腔体的侧面上设有与所述第一气槽对应设置的第二气槽,所述第二腔体上设有与所述第二气槽连通的第二进气通道及第二出气通道,所述第一密封件及所述第二密封件设于所述第一腔体与所述第二腔体之间,所述第一密封件套设于所述第二密封件外,所述第一密封件与所述第二密封件之间围成环形腔,所述第二密封件套设于所述第一气槽及所述第二气槽外,所述第一腔体或所述第二腔体上设有抽气通道;或所述第一腔体上设有与所述环形腔连通的第一流体通道,所述第一腔体或所述第二腔体上设有与所述环形腔连通的第二流体通道。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等压法气体透过量测试的防侧漏结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负压泵,当所述第一腔体或所述第二腔体上设有抽气通道时,所述负压泵与所述抽气通道连通。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等压法气体透过量测试的防侧漏结构,其特征在于,当所述第一腔体上设有与所述环形腔连通的第一流体通道,所述第一腔体或所述第二腔体上设有与所述环形腔连通的第二流体通道时,所述第一进气通道用于通入载气,所述第一流体通道与所述第一出气通道连通。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基于等压法气体透过量测试的防侧漏结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传感器及流通管道,所述流通管道用于连通所述第一流体...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利频曾旭勇杨运达
申请(专利权)人:广州西唐机电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