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高耐磨抗事故性工作辊的冷却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7169746 阅读:26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1-30 23:4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高耐磨抗事故性工作辊的冷却装置。所述高耐磨抗事故性工作辊的冷却装置,包括底座和冷凝器,所述底座顶部的一侧固定连接有冷凝箱,所述冷凝箱的顶部与冷凝器的底部固定连接,所述冷凝箱一侧的顶部固定连接有水箱,所述冷凝器一侧的底部通过冷凝管与水箱顶部的一侧连通,所述水箱的底部连通有出水管。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的高耐磨抗事故性工作辊的冷却装置同时通过水冷和风冷的方式对工作辊进行冷却,且水冷和风冷分别从上至下和从下至上对工作辊进行冷却,使其冷却的更加的均匀,速率更高,防止出现一面冷却一面未冷却的情况,且该装置采用水循环冷却,减少了水的消耗,同时该装置自动化程度高,只需要将工作辊放在上料板上即可。放在上料板上即可。放在上料板上即可。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高耐磨抗事故性工作辊的冷却装置


[0001]本技术涉及工作辊冷却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高耐磨抗事故性工作辊的冷却装置。

技术介绍

[0002]通常物料包覆于前辊称为工作辊,后辊表面上无包覆料称为自由辊,自由辊上的凹槽与工作辊相配合使机台喂料速度大大加快均化作用得以加强,自由辊上的凹槽还能促使工作辊凹槽内的物料发生转动并向出料端推送。
[0003]现有的工作辊冷却装置,通常只采用一种冷却方法,虽然操作简单,但是冷却效率较低,且现有的冷却装置在对工作辊进行冷却时,可能会导致工作辊出现一面冷却一面未冷却的情况。
[0004]因此,有必要提供一种高耐磨抗事故性工作辊的冷却装置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本技术提供一种高耐磨抗事故性工作辊的冷却装置,解决了现有的工作辊冷却装置可能会导致工作辊出现一面冷却一面未冷却的问题。
[0006]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提供的一种高耐磨抗事故性工作辊的冷却装置,包括底座和冷凝器,所述底座顶部的一侧固定连接有冷凝箱,所述冷凝箱的顶部与冷凝器的底部固定连接,所述冷凝箱一侧的顶部固定连接有水箱,所述冷凝器一侧的底部通过冷凝管与水箱顶部的一侧连通,所述水箱的底部连通有出水管,所述出水管的一端贯穿冷凝箱且延伸至冷凝箱的内部,所述出水管的一端与冷凝箱内壁的一侧固定连接,所述出水管位于冷凝箱内部的底部连通有雾化喷头,所述冷凝箱的顶部开设有通孔。
[0007]优选的,所述冷凝箱底部的一侧固定连接有风机箱,所述风机箱内壁的底部固定连接有抽风机,所述抽风机的进风口连通有进风管,所述进风管的一端依次贯穿风机箱和冷凝箱且延伸至冷凝箱的外部。
[0008]优选的,所述抽风机的出风端连通有出风管,所述出风管的一端贯穿风机箱且延伸至风机箱的外部,所述冷凝箱的底部固定连接有通风管,所述出风管的一端与通风管的一侧相连通,所述通风管的顶部连通有出风口。
[0009]优选的,所述冷凝箱顶部的另一侧固定连接有电机箱,所述电机箱内壁的底部固定连接有转动电机,所述转动电机的表面固定连接有第一皮带轮,所述冷凝箱内壁两侧的前侧之间固定连接有第一支撑板,所述冷凝箱内壁两侧的后侧之间固定连接有第二支撑板。
[0010]优选的,所述第一支撑板表面的两侧分别贯穿有第一转轴和第二转轴,所述第一转轴表面的前侧固定连接有第二皮带轮,所述第一皮带轮通过皮带与第二皮带轮传动连接。
[0011]优选的,所述第一转轴表面的后侧固定连接有第一转轮,所述第二转轴的表面固
定连接有第二转轮,所述第一转轮通过连接带与第二转轮传动连接。
[0012]优选的,所述第一转轴和第二转轴的表面且位于第一支撑板的后侧均固定连接有转动块,两个所述转动块背面的一侧均转动连接有连轴,两个所述连轴的背面之间转动连接有顶升板,所述顶升板的顶部固定连接有顶升块。
[0013]优选的,所述冷凝箱的两侧分别固定连接有上料板和下料板,所述底座顶部的一侧固定连接有收集箱,所述水箱顶部的一侧连通有进水口。
[0014]与相关技术相比较,本技术提供的高耐磨抗事故性工作辊的冷却装置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0015]本技术提供一种高耐磨抗事故性工作辊的冷却装置,启动转动电机,从而带动第一皮带轮转动,从而通过皮带带动第二皮带轮转动,从而带动第一转轴转动,从而使第一转轮转动,从而通过连接带动第二转轮转动,从而带动第二转轴转动,从而带动两个转动块转动,从而带动通过连轴带动顶升板转动,又因为连轴与顶升板为转动连接,所以顶升板在转动过程中始终保持正面向上,从而通过顶升块对工作辊进行移动,然后打开出水管的控制阀,从而使水箱中的水通过雾化喷头喷出,从而对工作辊进行冷却,受热的水会变成水蒸气,从而向上升,从而通过通孔进入冷凝器的内部,再启动冷凝器,从而使水蒸气重新变成水,从而通过冷凝管进入水箱的内部,从而达到循环利用的作用,然后使抽风机工作,从而通过进风管抽取外界的空气,然后通过出风管进入通风管的内部,最后再通过出风口喷出,从而从下至上对工作辊进行冷却,最后经过冷却后的工作辊会通过下料板进入收集箱的内部,从而对其进行收集。
附图说明
[0016]图1为本技术提供的高耐磨抗事故性工作辊的冷却装置的一种较佳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0017]图2为图1所示第一支撑板的结构示意俯视图。
[0018]图中标号:1、底座,2、冷凝器,3、冷凝箱,4、水箱,5、冷凝管,6、出水管,7、雾化喷头,8、通孔,9、风机箱,10、抽风机,11、进风管,12、出风管,13、通风管,14、出风口,15、电机箱,16、转动电机,17、第一皮带轮,18、第一支撑板,19、第二支撑板,20、第一转轴,21、第二转轴,22、第二皮带轮,23、第一转轮,24、第二转轮,25、转动块,26、连轴,27、顶升板,28、顶升块,29、上料板,30、下料板,31、收集箱,32、进水口。
具体实施方式
[0019]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方式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说明。
[0020]请结合参阅图1和图2,其中,图1为本技术提供的高耐磨抗事故性工作辊的冷却装置的一种较佳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所示第一支撑板的结构示意俯视图。高耐磨抗事故性工作辊的冷却装置包括底座1和冷凝器2,底座1顶部的一侧固定连接有冷凝箱3,冷凝箱3的顶部与冷凝器2的底部固定连接,冷凝箱3一侧的顶部固定连接有水箱4,冷凝器2一侧的底部通过冷凝管5与水箱4顶部的一侧连通,水箱4的底部连通有出水管6,出水管6的一端贯穿冷凝箱3且延伸至冷凝箱3的内部,出水管6的一端与冷凝箱3内壁的一侧固定连接,出水管6位于冷凝箱3内部的底部连通有雾化喷头7,冷凝箱3的顶部开设有通孔8,
出水管6上设置有控制阀,打开出水管6的控制阀,从而使水箱4中的水通过雾化喷头7喷出,从而对工作辊进行冷却,受热的水会变成水蒸气,从而向上升,从而通过通孔8进入冷凝器2的内部,再启动冷凝器2,从而使水蒸气重新变成水,从而通过冷凝管5进入水箱4的内部,从而达到循环利用的作用。
[0021]冷凝箱3底部的一侧固定连接有风机箱9,风机箱9内壁的底部固定连接有抽风机10,抽风机10的进风口连通有进风管11,进风管11的一端依次贯穿风机箱9和冷凝箱3且延伸至冷凝箱3的外部,使抽风机10工作,从而通过进风管11抽取外界的空气,风机箱9用于保护抽风机10,抽风机10的型号为HF-125S。
[0022]抽风机10的出风端连通有出风管12,出风管12的一端贯穿风机箱9且延伸至风机箱9的外部,冷凝箱3的底部固定连接有通风管13,出风管12的一端与通风管13的一侧相连通,通风管13的顶部连通有出风口14,通过出风管12进入通风管13的内部,最后再通过出风口14喷出,从而从下至上对工作辊进行冷却。
[0023]冷凝箱3顶部的另一侧固定连接有电机箱15,电机箱15内壁的底部固定连接有转动电机16,转动电机16的表面固定连接有第一皮带轮17,冷凝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高耐磨抗事故性工作辊的冷却装置,包括底座(1)和冷凝器(2),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座(1)顶部的一侧固定连接有冷凝箱(3),所述冷凝箱(3)的顶部与冷凝器(2)的底部固定连接,所述冷凝箱(3)一侧的顶部固定连接有水箱(4),所述冷凝器(2)一侧的底部通过冷凝管(5)与水箱(4)顶部的一侧连通,所述水箱(4)的底部连通有出水管(6),所述出水管(6)的一端贯穿冷凝箱(3)且延伸至冷凝箱(3)的内部,所述出水管(6)的一端与冷凝箱(3)内壁的一侧固定连接,所述出水管(6)位于冷凝箱(3)内部的底部连通有雾化喷头(7),所述冷凝箱(3)的顶部开设有通孔(8)。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耐磨抗事故性工作辊的冷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凝箱(3)底部的一侧固定连接有风机箱(9),所述风机箱(9)内壁的底部固定连接有抽风机(10),所述抽风机(10)的进风口连通有进风管(11),所述进风管(11)的一端依次贯穿风机箱(9)和冷凝箱(3)且延伸至冷凝箱(3)的外部。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高耐磨抗事故性工作辊的冷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抽风机(10)的出风端连通有出风管(12),所述出风管(12)的一端贯穿风机箱(9)且延伸至风机箱(9)的外部,所述冷凝箱(3)的底部固定连接有通风管(13),所述出风管(12)的一端与通风管(13)的一侧相连通,所述通风管(13)的顶部连通有出风口(14)。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耐磨抗事故性工作辊的冷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凝箱(3)顶部的另一侧固定连接有电机箱(15),...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曙辉冯斌陈川
申请(专利权)人:宜兴市鑫源辊业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