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直下式背光模块,至少包括:灯管、反射板、扩散板、反射层。反射板设置于灯管的下方;扩散板设置于灯管的上方,包括一第一区域及一第二区域,其中第一区域对应于灯管的上表面,而第二区域邻接第一区域;反射层为局部覆盖灯管之上表面,用以遮蔽部分从上表面射出的光线,以使光线反射至反射板,再经由反射板将光线反射至第二区域。(*该技术在2023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直下式背光模块,特别是涉及一种薄型化直下式背光模块。
技术介绍
随着全球液晶显示技术(LCD)产业的蓬勃发展,LCD面板产品应用层面持续增加、更轻更薄的产品不断推陈出新。关键零组件之一的背光模块(backlight module),无论在技术及制作工艺上也随之快速发展,以提供液晶面板所需的光源。依照光源位置,背光模块可分为侧边式(edge type)及直下式(directtype);侧边式背光模块的灯管采有单边或双边设置,并透过导光板来引导光的散射方向以提供面性光源,而直下式背光模块具有数个灯管,平行设置于灯箱的底部,使光源直接向上投射至上方的扩散板。由于侧边式背光模块的亮度较低,较适合轻薄短小的产品;若对于较大尺寸的产品,则需要采用直下式背光模块以提供足够的亮度,然而直下式背光模块普遍存在的问题在于厚度太厚,设计上如要降低整体厚度则会影响均齐度。请参照图1,其绘示传统直下式背光模块的侧视图及其对应辉度值。直下式背光模块具有一灯箱100,灯箱100中具有多个灯管102。灯管102利用硅橡胶(silicon rubber)将其两端固定于灯箱100中,使灯管102平均地设置于液晶面板的背部,如此才能使整片液晶面板都能具有充足的背光源,以表现较佳的显像品质。图1上方曲线是以垂直灯管方向量测直下式背光模块的辉度值,显示直下式背光模块于不同位置的对应辉度值;请先参照图2,其绘示图1中的直下式背光模块的相邻两灯管,其向上射出的部分光线路径的示意图。在图2中,灯管102a及102b的正上方区域相比于两灯管102a及102b间的上方区域具有较密集的光线,故光线亮度也较强。因此,灯管的正上方区域的对应辉度值比灯管与灯管间的上方区域的辉度值高,且随着直下式背光模块的不同位置而呈现如图1上方的波形曲线,其中辉度值介于b1与b2之间,使得面性光源产生了明暗相间的不均匀现象,灯管正上方较亮、而灯管与灯管间较暗。尤其,当直下式背光模块的厚度愈薄,b1与b2的差值愈大,将使得上述现象格外明显,严重影响直下式背光模块的均齐度。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薄型化直下式背光模块,改善直下式背光模块的均齐度,据以有效降低整体厚度。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提出一种直下式背光模块,至少包括灯管、反射板、扩散板、反射层。反射板设置于灯管的下方;扩散板设置于灯管的上方,包括一第一区域及一第二区域,其中第一区域对应于灯管的上表面,而第二区域邻接第一区域;反射层局部覆盖灯管的上表面,用以遮蔽部分从上表面射出的光线,以使光线反射至反射板,再经由反射板将光线反射至第二区域。附图说明图1为传统直下式背光模块的侧视图及其对应辉度值;图2为图1中的直下式背光模块的灯管,其向上射出的部分光线路径的示意图;图3为本专利技术一较佳实施例的薄型化直下式背光模块的立体透视图;图4为图3中的薄型化直下式背光模块的灯管,其向上射出的部分光线路径的示意图;图5A及图5B为图3中区域R的局部放大图。具体实施例方式本专利技术针对灯管的上表面进行处理,采用涂覆一层反射物质的方式,使灯管向正上方射出的部分光线先经反射向下后,再由灯管下方的反射板将光线二次反射到灯管与灯管间的区域;在保持光能量不变的情况下,利用反射过程将灯管向正上方射出的部分光线分散至灯管与灯管间的区域。请参照图3,其绘示依照本专利技术一较佳实施例的薄型化直下式背光模块的立体透视图。薄型化直下式背光模块,包括一灯箱300,灯箱300中具有多个经由表面处理的灯管302。图4绘示图3中的薄型化直下式背光模块的灯管,其向上射出的部分光线路径的示意图。请同时参照图3及图4,反射板306设置于灯箱300的内侧底面,而相邻两灯管302a及302b平行设置于该反射板306的上方及扩散板308的下方。灯管302a及302b分别具有上表面304a及304b。扩散板308包括第一区域A、B及第二区域N1、N2、N3,其中第一区域A、B对应于灯管302a及302b的上表面,而第二区域N1、N2、N3邻接第一区域A、B。如图4所示,灯管302a及302b经由表面处理后具有反射层304a及304b,局部覆盖灯管302a及302b的上表面,用以遮蔽部分从上表面射出的光线La及Lb。以灯管302a为例,其中对应于第一区域A且向上照射的光线La首先受到反射层304a的遮蔽而向下反射至反射板306,再通过反射板306将光线La反射至第二区域N2;据此,灯管302a向正上方射出且对应于第一区域A的光线La,通过反射层304a的遮蔽而使灯管302a正上方的辉度值降低,而所遮蔽的光能量通过二次反射的过程分散至灯管与灯管之间的第二区域N2,而使得灯管与灯管间的上方区域的辉度值提高,以缩小最大辉度值b1及最低辉度值b2间的差距。因此,通过本专利技术的设计,可在保持光总能量不变的情况下,利用反射过程将灯管向正上方射出的部分光线分散至灯管与灯管间的区域,使得灯管所射出的光线能较为均匀地分布在扩散板上。请参照图5A及图5B,绘示图3中区域R的局部放大图。局部覆盖灯管302上表面的反射层包括数个反射单元,用以遮蔽部分从该灯管302上表面射出的光线,以使该光线通过反射过程分散至灯管302的侧边空间。反射单元的材质为金属化合物,可较佳地采用真空电镀的溅射方式涂覆于灯管的上表面。而该各反射单元以不连续的方式覆盖于灯管302的上表面,可采用离散分布、间隔排列等方式附着,以避免产生漏电的可能性。而反射单元本身的厚度或反射单元间的疏密程度需视灯箱厚度而作适当的调整。反射单元较佳地可为图5A所示的圆形结构502、图5B所示的条状结构504,然而并不受此限定,其它形状、大小、密度的反射单元都可依实际效果或需求而据以调整,以在可接受的范围内维持均齐度。尤其,本专利技术直接将灯管表面被覆一层反射物质的作法,能有效提高直下式背光模块的均齐度,进而于设计上可降低直下式背光模块的整体厚度,提供薄型化直下式灯箱具体的均齐度改善对策。综上所述,虽然结合以上一较佳实施例揭露了本专利技术,然而其并非用以限定本专利技术,任何熟悉本领域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专利技术的精神和范围内,可作各种的更动与润饰,因此本专利技术的保护范围应以权利要求所界定的为准。权利要求1.一种直下式背光模块,至少包括一灯管,具有一上表面;一反射板,设置于该灯管的下方;一扩散板,设置于该灯管的上方,包括一第一区域及一第二区域,其中该第一区域对应于该灯管的该上表面,而该第二区域邻接该第一区域;以及一反射层,局部覆盖该灯管的该上表面,用以遮蔽部分从该上表面射出的一光线,以使该光线反射至该反射板,再经由该反射板将该光线反射至该第二区域。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直下式背光模块,其中该反射层包括多个反射单元,其中该各反射单元以不连续的方式覆盖于该上表面。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直下式背光模块,其中该各反射单元离散分布于该上表面。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直下式背光模块,其中该各反射单元间隔排列于该上表面。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直下式背光模块,其中该反射层为一金属化合物。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直下式背光模块,其中该反射层为真空电镀于该上表面。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直下式背光模块,其中该反射层溅射于该上表面。8.一种薄型化直下式灯箱,包括一反射板,设置于该灯箱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直下式背光模块,至少包括:一灯管,具有一上表面;一反射板,设置于该灯管的下方;一扩散板,设置于该灯管的上方,包括一第一区域及一第二区域,其中该第一区域对应于该灯管的该上表面,而该第二区域邻接该第一区域;以及 一反射层,局部覆盖该灯管的该上表面,用以遮蔽部分从该上表面射出的一光线,以使该光线反射至该反射板,再经由该反射板将该光线反射至该第二区域。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范国书,郭正夏,林宽礼,
申请(专利权)人:奇美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71[中国|台湾]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