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光二极管组合光源及背光模块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715997 阅读:187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发光二极管组合光源,包括:    一个承载器,该承载器具有一个正面与一个背面,所述的正面与所述的背面上设有多组触点;以及    多个发光二极管,安装在所述的承载器上,其特征在于,将所述的发光二极管分别与所述的各组触点电性连接,且所述的发光二极管所发射的光线从该承载器的一个侧面射出。(*该技术在2023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发光二极管矩阵(LED assembly)光源及背光模块(Back Light Module),特别地涉及一种发光二极管组合光源及背光模块,在其承载器的两面都设置有发光二极管,以提高其发光强度或者发光均匀度。
技术介绍
液晶显示器根据其光源利用形式可大致分为反射式液晶显示器(reflective LCD)、穿透式液晶显示器(transmissive LCD)以及半穿透半反射式液晶显示器三种。对穿透式或者半穿透半反射式的液晶显示器而言,必须在液晶显示器中装设背光模块,这些背光模块向液晶显示器提供面光源以实现显示。通常,背光模块所使用的光源包括冷阴极萤光灯管以及发光二极管组合光源,图1所示为现有一种发光二极管组合光源的俯视图,而图2所示为现有一种发光二极管组合光源的侧视图。参考图1与图2,发光二极管组合光源100主要由一个承载器110与多个发光二极管120而构成,如图所示,发光二极管120以确定间距安装在承载器110上,且该发光二极管120能够以一定角度向固定方向发射光线,并将其装置在背光模块中(图中未示)以进一步向液晶显示器提供光线。然而,在上述的发光二极管组合光源100中,发光二极管120装配在承载器110的单侧正面上,随着与其搭配的液晶显示器(背光模块)的尺寸的变化,可能会产生发光二极管组合光源100的发光强度不足或者发光均匀度较差等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因此,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发光二极管组合光源及背光模块,能够提高发光二极管组合光源的发光强度。本专利技术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发光二极管组合光源及背光模块,能够提高发光二极管组合光源的发光均匀度。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发光二极管组合光源,该发光二极管组合光源包括一个承载器与多个发光二极管。承载器具有一个正面与一个背面,其中正面与背面上设置多组触点,发光二极管装配于承载器上,发光二极管分别与触点电性连接,且发光二极管所发射的光线经承载器的侧面射出。本专利技术提出一种背光模块,该背光模块包括一个导光板与一个发光二极管组合光源。其中导光板设有一个光入射面、一个光出射面以及一个光扩散面,将发光二极管组合光源装配在导光板的光入射面旁,该发光二极管组合光源包括一个承载器与多个发光二极管。承载器设有一个正面与一个背面,其中正面与背面上设有多组触点,将发光二极管装配在承载器上,其中发光二极管分别与各触点电性连接,且发光二极管所发射的光线从承载器的侧面射出。在本实施例所述的发光二极管组合光源或者背光模块中,将发光二极管相互对称地装配在承载器的正面与背面上。此外,也可以将发光二极管相互交错地装配在承载器的正面与背面上。在本实施例所述的背光模块中,其中发光二极管与导光板的相对位置满足公式P≤2D×tan(θ/2),其中θ为每一个发光二极管的光源发散角度,D为每一发光二极管与导光板之间的距离,而P为发光二极管之间的间距。如上所述,对于本专利技术所提供的发光二极管组合光源与背光模块,由于将发光二极管以相互对称的方式装配在承载器的正面与背面,因而能够提高发光二极管矩阵光源所产生的光源的发光强度,并进而提高背光模块的发光强度。而且,对于本专利技术的发光二极管组合光源与背光模块,由于将发光二极管以相互交错的方式装配在承载器的正面与背面,因而能够提高由发光二极管组合光源所产生的光源的发光均匀度,并进而提高背光模块的发光均匀度。此外,对于本专利技术的背光模块,由于发光二极管与导光板的相对位置满足公式P≤2D×tan(θ/2),因此导光板能够完全受光,进而使得背光模块也能够完全受光。为使本专利技术的上述和其他目的、特征、和优点更加明显易懂,在以下内容中结合附图,对优选实施例给予详细说明。附图说明图1所示为现有一种发光二极管组合光源的俯视图。图2所示为现有一种发光二极管组合光源的侧视图。图3所示为本专利技术的一个优选实施例的发光二极管组合光源的俯视图。图4所示为本专利技术的一个优选实施例的发光二极管组合光源的侧视图。图5所示为本专利技术另一优选实施例的发光二极管组合光源的俯视图。图6所示为本专利技术另一优选实施例的发光二极管组合光源的侧视图。图7所示为本专利技术的一个优选实施例的背光模块的俯视图。图8所示为本专利技术的一个优选实施例的背光模块的侧视图。图9所示为本专利技术的一个优选实施例的背光模块的俯视图,其中通过设置发光二极管组合光源与导光板的相对位置,使导光板能够完全受光。图10所示为背光模块的俯视图,其发光二极管的排列间距较宽而导致导光板无法均匀受光。附图标识说明 100、200、300发光二极管组合光源110、210、310承载器120、220、320发光二极管212、312正面214、314背面216、316触点400背光模块410导光板412光入射面414光扩散面416光出射面420反射板A圈示部位D发光二极管与导光板之间的距离P发光二极管之间的间距θ光源发散角度具体实施方式图3所示为本专利技术的一个优选实施例的发光二极管组合光源的俯视图,图4所示为本专利技术的一个优选实施例的发光二极管组合光源的侧视图。首先,参考图3与图4,本专利技术优选实施例的发光二极管组合光源200至少包括承载器210、发光二极管220。其中,承载器210具有一个正面212与一个背面214,而且在承载器210的正面212与背面214上设有多组触点216,用以与发光二极管220电性连接,其中承载器210可以是印刷电路板。将发光二极管220装配在承载器210上,该发光二极管220分别与各触点216电性连接,且发光二极管220所发射的光线从承载器210的侧面射出,且该发光二极管220可以是表面黏着型发光二极管元件。而且,在本实施例中,各触点216以相互对称的方式设置在承载器210的正面212与背面214上,即使得安装在触点216上的发光二极管220也以相互对称的方式装配在承载器210的正面212与背面214上。如上所述,如将发光二极管220以相互对称的方式装配在承载器210的正面212与背面214,则能够增强发光二极管组合光源200发射光线的强度,即能够提高发光二极管组合光源200的发光强度。图5所示为本专利技术另一优选实施例的发光二极管组合光源的俯视图,图6所示为本专利技术另一优选实施例的发光二极管组合光源的侧视图。参考图5与图6,本专利技术另一优选实施例的发光二极管组合光源300至少包括承载器310、发光二极管320。其中,承载器310具有一个正面312与一个背面314,而且在承载器310的正面312与背面314上设有多个触点316,用以与发光二极管320电性连接,其中承载器310可以是印刷电路板。将发光二极管320装配在承载器310上,该发光二极管320分别与触点316电性连接,且发光二极管320所发射的光线经承载器310的侧面射出,且该发光二极管320可以是表面黏着型发光二极管元件。而且,在本实施例中,各触点316以相互交错的方式设置于承载器310的正面312与背面314上,即使得安装在触点316上的发光二极管320也以相互交错的方式装配在承载器310的正面312与背面314上。如上所述,如将发光二极管320以相互交错的方式装配在承载器320的正面312与背面314,则能够使发光二极管组合光源300所发射的光线更加均匀分布,即能够提高发光二极管组合光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柯俊民庄信源
申请(专利权)人:友达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